一、明代于谦坎坷身世?
明代于谦出身官宦世家,其先祖做官的历史可以上溯道唐朝。但其父于仁是个例外。于仁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的读书人,在他看来,当时的官场上充斥着太多的污秽和不堪,他实在难以与之同流合污。故而于仁虽在民间有君子之名,却始终没有踏上仕途,只是隐居乡间,将一身才学传给儿子。于谦二十出头就考上进士,不到三年,就成为当时皇帝明宣宗所重用的青年俊杰。他始终恪守家风,清廉为官,也不给别人贪污的机会。
不久,明宣宗去世,年幼的明英宗继位,张太后监国。这位太后是一位难得的贤明之人,对清廉官员予以提拔保护。
但十余年后,张太后和几位老臣去世了,长大成人的明英宗宠信一个叫王振的宦官。王振本是个教书先生,却因才学拙劣,考不中科举,便心生歪念,竟然下狠心挥刀自宫,进宫当了一个大龄太监。至于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为了捞取私利。王振贪污的主要方式,是胁迫官员给他送礼。于谦不仅分文不送,还为此写下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有“两袖清风”四个字。
于是,于谦很快被王振打入死牢,判处死刑。
听闻于谦遭王振迫害,许多百姓都为他奔走喊冤,连一些藩王贵族也主动站出来为于谦说话。王振这才发现,于谦是一个杀不得的人,要是杀了,可能会激起一场大规模的民变。只得以抓错人为名将于谦放了出来。
王振的贪欲并不止于金钱,他也读过书,也有“修齐治平”的理想,所以他还想建功立业。于是王振便利用自己的权力故意挑起明朝与蒙古的战争,然后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却是明朝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王振则死于愤怒的将士之手。
消息传来,朝廷一片惊慌,乃至有人提议干脆迁都南方,学南宋算了。危急之时,于谦站了出来,力主保卫京城,击退外敌,并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
他们拥立明英宗的弟弟为皇帝,稳定人心,然后调集各方兵马与敌人血战,取得了胜利。在于谦的极力主张下,明英宗也平安归来。
但他最终却为明英宗所害。
明英宗趁着自己的弟弟病危之际,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随之对当年把弟弟扶上皇位的于谦等人,展开了血腥报复。
当官员到于谦家中抄没财产时,发现这位曾经挽救过大明王朝的人物,竟然是家徒四壁,极为贫寒,根本就没有财产“以供抄没”。
于谦死后不久,明英宗为于谦平反。他的后代虽然再没有人在政治上发挥影响力,却始终保持了这股清白家风,从未出过一个贪腐奸邪之徒。
二、古代历史人物有哪些?
古代历史人物有:
1、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2、陈廷敬:
顺治十五年,陈廷敬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曾经教导康熙帝。康熙十四年,擢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历任左都御史、工户二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时年七十五,谥号文贞。
3、和|:
和|门荫入仕,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身份地位,深得乾隆帝宠信,并将十公主嫁给和|长子丰绅殷德,促使和|大权在握,成为皇亲国戚。
先后担任和兼任众多关键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
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随着权力地位的成长,私欲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嘉庆四年,清仁宗下旨将和|革职下狱。
4、张廷玉:
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
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5、纪晓岚:
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官员。清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嘉庆十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岁。
三、如何评价明朝于谦?
白寿彝:于谦是明代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曾以《咏石灰》为题的诗,表述自己的志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诗中表述的那样,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当年明月: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军事成就: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
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后明英宗归国,于谦认为上皇虽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两部人马结怨已深,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景泰皇帝不准。又有杨俊(杨洪子)曾提议发兵征讨瓦剌,于谦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