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是谁?
一、三顾茅庐主要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
二、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三、主人公
1、刘备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2、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邓县隆中“躬耕陇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是谁?
一、三顾茅庐主要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
二、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三、主人公
1、刘备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2、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邓县隆中“躬耕陇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三顾茅庐”的真实事实
有的。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诸葛亮,刘备,徐庶
三国演义最大的主角便是刘备集团,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三国里的重头戏,因此二人的第一次相遇,罗贯中不惜浓墨重彩,把刘备与诸葛亮的第一次相见写的栩栩如生,名字就叫《三顾茅庐》,意思是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才得到诸葛亮这位大贤。既表明了刘备的礼贤下士思贤如渴,也表明诸葛亮在隆中高卧为的是等待时机,以待明主。
似乎三顾茅庐是真的,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句子。可惜历史上似乎没有三顾茅庐这件事。在《三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罗贯中传神地演义“三顾茅庐”,他是为了用刘备的礼贤下士,烘托出了一个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诸葛亮.
千百年来,“三顾茅庐”成为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代名词.然而,魏人鱼豢所著《魏略》认为,诸葛亮归附刘备乃是“亮诣备”的结果.
当时,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于樊城.刘表懦弱无能,不晓军事,曹操雄心勃勃,欲统一全国.诸葛亮预见曹操会攻击荆州,便北行见备,陈述方针大计.刘备初见诸葛亮,以其年少,态度冷淡.不料,诸葛亮分析时局,提出“游户自实以益兵众”的对策,且头头是道,深合刘备之意.刘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同记载.
由此,人们对“三顾茅庐”说产生了怀疑: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才是个27岁的青年,已有一定实力的“皇叔”刘备,岂肯如此屈尊?诸葛亮既然有鸿鹄之志,何必对刘备的前“两顾”避而不见?
我也以为三顾茅庐其实并不是真的:
其一,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大败了曹仁李典的队伍,曹操已经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人物,此时徐庶业已北上,不如趁势一股而下拿下新野,何必要等到刘备请出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按照三国演义的观点,是大半年,战场上瞬息万变,这期间什么事情不能发生,难道曹操故意想让刘备做大。
其二,按照三国志的的观点,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不过是弹丸之地,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当时荆州危在旦夕,诸葛亮与曹操又有世仇,他总认为自己叔父诸葛玄死于曹操之手,所谓“二桃杀三士”。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那是必须的,何必非要等刘备三顾自己,没有那个必要啊。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故事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也由于刘备求贤若渴、谦逊待人的风度,更符合社会心理,因此“三顾茅庐”说压倒“亮诣备”说而广为流传.如此看来,三顾茅庐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