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三顾茅庐是谁写的三国演义里的,写三国演义的就是罗贯中写的呗
问题二:是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问题三:三顾茅庐的作者是谁三顾茅庐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问题四:三顾茅庐历史人物是谁「三顾茅庐」
读音:sāngùmáolú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发生地:卧龙岗
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
诸葛亮[zhūgěliàng](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刘备[liúbèi](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关羽[guānyǔ](东汉末年名将)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张飞[zhāngfēi](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张飞(?-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后主时代追谥为“桓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问题五:三顾茅庐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
问题六: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从主谓宾来讲,首先是谁三顾茅庐
其次是三顾茅庐于谁(为了谁)
再次谁怎么样三顾茅庐了
所以依次有:
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为了诸葛亮)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于诸葛亮
所以主人公:刘备,刘玄德,刘大耳。
配角:诸葛亮
陪忖:关张
问题七:三顾茅庐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三顾茅庐”出自罗贯中所著的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叙述了刘备求贤若渴、三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蜀汉的故事,“三顾茅庐”在现在也有招聘贤才、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的意思。
《三国演鸡》中的“三顾茅庐”叙述了东汉末年,刘备听闻诸葛亮具有治国才能,故前往诸葛亮居住之地卧龙岗,拜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蜀汉,刘备经过前后三次对诸葛亮的真诚拜访,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蜀汉。
“三顾茅庐”在现代社会也有不同的理解,关于刘备是否拜访过诸葛亮也有一定的争议,其中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中有过详细的推测。
问题八:三顾茅庐是谁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
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了,很生气,想放火,但没有。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问题九:三顾茅庐是谁“三”古汉语中可以解释为“多”的意思,所以刘备并不一定只请了三次,可能请了很多次,并且和诸葛亮谈了很多次,最后把他们谈话的内容概括为《隆中对》。
公元207年,被曹操打败后的刘备屯兵樊城,势单力孤,一心想兴复汉室的刘备求贤若渴,然而这治国安邦的良才在哪里呢?谁又能堪此重任呢?
这时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他就是在南阳躬耕隐居十年之久的诸葛亮。那么刘备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便是三顾茅庐的来历。而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批注《三国志》时却引用了一段史料,说当时的诸葛亮是北上樊城自荐于刘备。那么究竟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是诸葛亮北上樊城自荐于刘备呢?三顾茅庐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后来裴松之在对这段史料进行评价时说,“非亮先诣备,明矣”
一心求贤的刘备亲自前往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但是在草庐之中刘备却并未见到诸葛亮,他便留下一封书信说明来意,以图来日再见。然而当刘备第二次来的时候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从小就有远大抱负的人,对于刘皇叔的到来他应该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为什么第二次他又不在呢?是巧合还是另有打算?
当刘备第三次来到草庐的时候,诸葛亮搐确是在家中,然而事情在小说家罗贯中的笔下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那么在罗贯中的笔下,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不是被夸大了?它究竟符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呢?
罗贯中笔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是诸葛亮从一个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的一次转变。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形象从此深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