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0岁才女张兆和,在胡适办公室,红着脸怒斥沈从文:“我顽固地不爱他!”胡适却说:“我劝你嫁给他。”
沈从文对张兆和爱得很固执,一如他对写作的固执。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只读了小学,14岁参军入伍,20岁脱下军装,仍没有忘记写作的梦想。
他想要考北京大学,便一股脑跑去了北京。
可想要考上北京大学,谈何容易?他又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很艰苦。
沈从文做了很多事,但唯一没有放弃的,就是每天跑去北京大学旁听课程。
他报考了国文班,但没有被录取,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干脆咬着牙,开始学着写文章,并且陆续在《晨报》《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
后来,他还接连写出了《长河》《边城》等脍炙人口的小说。
他的才华,得到了非常多人的赏识,徐志摩也对他赞不绝口。胡适时任中国公学校长,他得知此事,便邀请沈从文来给学生授课。
在民国乱世,能读得起书的,都不是一般家庭。
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刚上课时,压力非常大。
最初,他以为上课只有1小时,便按照1个小时来准备,结果,一紧张,三言两语就把准备的话说完了,看着黑压压的人头,他一度说出话来。
一个不善言辞的老师,是很难让人敬佩的。
好在,沈从文有作品傍身,胡适力挺他,渐渐地,他开始适应讲台,而他过去的行伍经历,也能给学生更多的启发。
胡适对沈从文的帮助,不止是在事业上的力挺,他还非常关心沈从文的婚配问题。
那时的婚姻,信奉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连胡适在出国留学之前,也被母亲指配了一个大字不识的妻子。
沈从文出身不高,又早早参军,一来二去,错过了包办婚姻的年纪,反而能走当时才子佳人都羡慕的“自由恋爱”。
胡适常常劝沈从文,要对自己的终身大事上点心,而沈从文则一眼看上了家境良好的才女张兆和。
张兆和是英语系的学生,家世很好,多才多艺,因为授课的关系,沈从文和她有了一面之缘,一时堕入情网,完全无法自拔。
他开始一封一封给张兆和递情书。
张兆和才貌出众,追她的男同学数不胜数,但唯独沈从文的情书让她气坏了。
1930年,20岁的张兆和,捏着情书冲到了胡适办公室,指着里面的“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怒斥沈从文对自己的侮辱。
胡适板着脸,听着张兆和的叙述,但渐渐地,他的眉头舒展开了,笑着说:“我劝你嫁给他,他是顽固地爱着你。”
张兆和来校长办公室,本意是让胡适为自己作主,可没想到,他居然还劝自己嫁给沈从文?
张兆和很生气,怒道:“我顽固地不爱他!”
说完,她拂袖而去。
而她走后,胡适叫来了沈从文,语重心长地说:“我劝你放弃,她实在不懂你的心。”
但沈从文是固执的,或者说,他的身上,有着湖南人天生的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他仍然一封一封给张兆和写着情书,表达着自己的倾慕,甚至表示: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或许,女人总是容易心软的。
1933年,23岁的张兆和嫁给了沈从文,这一年,沈从文欢天喜地,仿佛得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只可惜,美好的事物,总是昙花一现。
张兆和出身大家族,家世很好,物质生活更是优渥,嫁给沈从文后,她开始打理家务,才发现,虽然沈从文的稿费不少,可开支也不少,真正能剩下来的钱,就更少了。
生活捉襟见肘,张兆和便放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开始亲自打理家务,也不再花心思打扮自己,而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然而,沈从文是作家,作家需要灵感的启发。
此前,张兆和是他的女神,可当女神洗手做羹汤后,他不可避免地在别的女人身上寻找爱的冲动。
他恋上了女学生高青子,一如当年迷恋张兆和。
不过,沈从文的喜欢,只停留在精神上,并没有付诸行动。
可当高青子的身影,在脑海里无法忘却时,沈从文迷茫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友林徽因告诉他,夫妻之间不该有秘密,于是,沈从文便把自己的心事,透露给妻子听。
张兆和得知后,如五雷轰顶。
她放下了骄傲,嫁给他为妻,为的也不过是被他视为心尖上的人,可如今,他却说自己对别人动了心?
若张兆和只是寻常人家的姑娘,或许还能容忍,可她也是才华横溢的大才女,当年追她的人数不胜数。
她的心,瞬间冷了,也不想听丈夫的解释,决绝离开了家,搬走了。
在张兆和离去后,沈从文才幡然醒悟,发现自己的心猿意马,不过是忘记珍惜已经拥有。
他开始写信给妻子,希望获得她的原谅。后来,沈从文病危,张兆和知道后,才搬了回来,照顾他走完了最后的路。
弥留时,沈从文拉着张兆和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忽然想起一句话:新鲜感或许会过去,但责任和教养不会。
只想说,女孩别轻易下嫁,也别迷恋才华和金钱,人品永远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