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得罪皇帝,被皇帝下令处死,并株连十族的人就是明朝有名的儒家学士方孝儒。这位明朝的儒士为何有此下场?
他作为明朝的臣子又是如何得罪了当朝的皇帝?什么样的罪名以至于要株连十族?
想要了解这名明朝名士方孝儒和当时皇帝的纠葛,那就要知道他们所在的历史背景,还有两人的性格和所占立场。
方孝儒是当时有名的学士,他文章了得,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文学家及文臣。因其曾经居住在缑城里,所以他也被当时的文人称作“缑城先生”。
可能一些人对这个名号不是很了解,反而对其另外的“正学先生”的名号知道的更多,其实这是因为后面的“正学”是蜀献王赐名。
方孝儒在洪武三十一年之前就已经在朝中任官,后来明太祖去世后,他更是受到惠帝的认可,将其封为翰林学士。
可以说,惠帝及明太祖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方孝儒好不吝啬自己的文学才能,他在惠帝削藩决定的时候大力支持,对削藩的反抗者都嗤之以鼻,特别是对燕王朱棣的做法很是不满。
所以,惠帝的讨伐燕王诏书和檄文皆出自方孝儒之手。
大明成祖朱棣并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他是朱元璋的三儿子,但是当时皇位继承人却是他兄长之子朱允炆。
朱棣和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加上他又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所以其获得“燕王”的封号。
按历史的记载,朱棣本对朱允炆的继位心存不满,毕竟是毫无战功的皇帝继承人。
但是朱棣开始并不想反叛,后因朱允炆想要削藩,想要将权力归拢到皇帝手中,这才导致朱棣反抗。
因为成祖朱棣本来就善战,手下也都是猛将,身边的士兵也都是跟随多年征战的能手,所以朱棣的“靖难之役“获得成功。
他顺利拿下皇城,取而代之成为新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永乐大帝。
原本朱棣和方孝儒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一个的一代君王,一个是儒家重臣。
一般情况下,都是皇族之人继位,大臣们不会过多反抗,所以朱棣入皇城的时候很多臣子依然臣服,并没有反抗的行为,只有方孝儒对此很不满,多有微词。
建文四年的五月,燕王朱棣已经战胜朱允炆,当时朝堂上对此都很沉默,只有方孝儒气愤不已,朱棣怜惜方孝儒的文才,所以没有过多的为难他,还让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
虽然方孝儒是一介文臣,但是他为人刚直不阿,更是将忠孝看的格外的重要。不似其他人一般懂得见风使舵,审时度势。
所以当朱棣让其撰写诏书的时候,他立刻拒绝,不仅如此他还大骂朱棣是篡位之人,成朱棣为“燕贼”。
燕王朱棣听到他的话很是生气,扬言要杀掉方孝儒。听到此话的方孝儒更是宁死不屈,他将笔墨推翻,然后大喊:“死就死,就是不写诏书,大不了就灭族。”
如此挑衅的话自然会让朱棣更加气恼,他随即让人将其手脚砍断让其服从,方孝儒依然不从还再骂他。
随即朱棣又叫人将其舌头割掉,然后将其“十族”皆杀,据野史中所写,方孝儒的九族以外就是“朋友”一族,为第十族。由于人数众多,连续杀了7天才完事。
古代的灭族的罪名是很大的,一旦有了这个罪名必然会连累家族中的人,很多无辜的人都会惨死,算是古代比较残忍的惩罚。
而朱棣将方孝儒灭族,这说明方孝儒确实惹恼了朱棣,他为了争得一时的威名而让全族之人陪葬,貌似也不是理智的行为。
关于方孝儒被灭“十族“的记载并不多,在很多正史中并没有记录朱棣对方孝儒家族的惩罚,仅仅是将其自己处死。
这不仅让人怀疑,灭“十族”是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为什么没有在明史中记载。如果不是,为什么其他史书中又出现不少情节。
其实,不管这段历史是否真假,这个人物和故事的出现,不过就是展现忠臣的胆色,突出朱棣获得帝位的不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