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陵至今没开挖,只因为秦始皇临终前说过的这句话

秦陵至今没开挖,只因为秦始皇临终前说过的这句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24 更新时间:2023/12/16 22:20:19

秦始皇,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嬴姓,赵氏,名政,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被誉为“千古一帝”。

这样一个帝王,其陵寝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共征集了七十几万人力,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八倍。

可是千百年来,无论是民间盗墓贼,还是正规的考古人员,却无人敢挖?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小便就来为大家慢慢细说。

1965年,陕西省文化局长的武伯伦率先提出开挖秦始皇陵,郭沫若想凭借和周总理的交情,说服总理支持他。可是郭沫若好说歹说,周总理就一句话:“十年之内别提此事”。曾经在郭沫若主张挖掘的定陵后,因为技术条件有限,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后这次又主张挖掘其他帝王陵墓时,被总理拒绝没被采纳,并制定了禁止挖掘古墓等政策限制,而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也还没有达到能够开挖的条件,所以,现在还不能开挖。

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地宫的周围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关于地宫内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地宫建筑犹如秦咸阳宫殿,内有百官位次,地宫屋顶砌筑了纹石和明珠像征日月星辰,地面还以水银像征百川江河。而且,这座埋藏着无数珍奇动物及物品的地宫中,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蜡烛永不熄灭地燃烧着,使地宫常年形同昼。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工匠在地宫内制作了神奇的机关暗弩,当盗墓贼一旦接近墓门,便暗箭齐发,将之射杀于墓外。

据说,秦始皇临终前说过: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所以,秦始皇的英灵护我华夏,开挖秦始皇陵,会破坏中华龙脉,所以秦始皇陵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恐怕在今后一段时间都不得而知了。

众所周知,兵马俑一直是中国的骄傲!秦始皇也一度被奉为最高调的皇帝!因为哪个皇帝下葬会陪葬那么多的兵俑?可是,为什么兵马俑迟迟不再继续挖掘?而是一直处于展览的状态?

曾有人提议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多米以上的保护大棚?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坟构成的,人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随葬宝物的地宫。可挖出地宫,那总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坟。如果挖掉坟,既不能用炸药炸,还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则挖坏了文物算谁的?一点点挖,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避风遮雨,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物。但如果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经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有人说,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难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接挖到地宫不就得了?那么,地宫在哪?又有多深呢?前两年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抛开“旁行三百丈”这史料的真假或换算尺度的准确率不说,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影象。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如果不管坟的立方面积,不计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宫面积: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两年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一挖开秦始皇陵,马上就能出几十个亿的经济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经济账,压根儿没想到要挖这么多年的吧?!别看这些枯燥的数据,如果遥远未来的哪一天条件真成熟了,如果我们子孙后代真要开秦始皇陵,这些数据绝对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有关这些数据的说法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可信的统计结论,但却非常清楚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还有大量需要进行的工作,大量的遗物和遗迹都还埋藏在地下,这将也给我们无数的判断、猜测、争议、推论带来比照的论据。何况兵马俑坑的规模、体量等远远不足以与秦始皇陵的相比。

技术不行,这是现在不少官方和专家谈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经老生常谈了十几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调和防弹衣。一有什么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护技术不过硬、丝织品可能硬结、器物会变色等几个技术保护难的说辞来抵挡一阵。这在笔者我看来,貌似专业,看似科学,其实并无新意,更无深意。要命的还在于这个说辞的误导性很强,其潜台词就是一旦保护条件成熟了,技术难题攻克了,就万事具备,只欠我们甩开膀子大挖快挖拼命挖了,挖秦始皇陵不仅存在发掘之后能不能保护的难题,其实还有发掘本身会不会有重大失误的风险?更有我们现在具不具备研究能力的困惑和担忧?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考古学家的发掘不发生工作上的失误?!从考古学角度看,推动考古学进步的是发现本身和发现的方法错失了发现可以把机会留给技术能力肯定更强的后人,但由于我们现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误和局限,却是历史性的罪过和遗憾。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不可逆的历史文化遗产,谁敢轻描淡写地说句“付学费”了事?谁来埋单?

所以种种原因的背后最主要的还是技术的不够成熟。

标签: 秦陵秦始皇秦朝皇帝

更多文章

  • 唐僧下场如何?尸体被人挖出,头骨被日本抢走一块,至今不肯归还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僧,唐朝名人

    说起唐僧,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游记了。也许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人物,但是唐僧,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可以说,唐僧取经对于大唐文化的传播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唐僧原名陈炜,字玄奘。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都知道,陈玄奘的父亲是状元,高中状元之后,就迎娶了公主,后来被皇帝派到江苏为官了。但

  • 朱元璋有一特殊癖好,让他自己酣畅淋漓,身边的妃子却饱受煎熬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明太祖,明朝皇帝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段历史,在元朝末期的时候,国家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导致农民纷纷起义以武力来对抗元朝统治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让这个朝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人,他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的出现,让元朝成为了历史,成立了新的王朝明朝。朱元璋上位后,以强势的态度打击腐败,改革政治,不仅改善

  • 此太监史上最牛,让当朝太后给他怀上孩子,还几乎做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监,太后,嫪毐,秦朝人物

    中国古代的历史说白了无非就是争权两个字。但是在争的过程中,其中一类人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宦官,也就是太监。大家也许会说,太监不就是个奴才吗?但是,太监是和皇帝皇后直接接触的人员,因此,即使他是奴才,却也是高级奴才。而且,历史上宦官弄权的事情屡屡发生,也就使我们明白这类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了。不过

  • 一代咸丰帝师,在慈禧大清洗中全身而退,有弟子3000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咸丰,慈禧,匡源,清朝名人

    1815年,后来的咸丰帝师匡源出生于青岛胶州一个书香门第家里,他自幼聪慧好学,13岁中秀才,25岁便考中了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之后入上书房为太子讲经。等太子即位,年号咸丰(1851年),匡源成为帝师,本应升迁,但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他不得不辞官回乡守孝。咸丰即位第二年,丁忧的匡源被咸丰诏回京城,入上书

  • 此老外在华居住45年,有人说中国人野蛮,他怒斥:野蛮的是你们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名人,李提摩太

    晚清时节,许多外国人为了种种目的,都会来到造访神秘的东方古国。因为在传说中,中国的财富众多,《马可·波罗游记》甚至说中国“遍地黄金”。英国就有这么一个人也来到了中国,并且起了个合辙押韵的名字,叫李提摩太。李提摩太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责

  • 想成为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女人,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个让人恶心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太平天国,洪秀全,清朝名人

    众所周知,如果要说到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想必大家都会莫名其妙的感到一丝心痛和悲伤,因为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备受外国侵略势力奴役和压迫的历史。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争议比较大的人物,他就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洪秀全是晚清末期农民起义的领导人,他本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秀才,却在回家的途中阴

  • 被一国之君冤枉,死里逃生,日后已一人之力灭了此国!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范雎,战国人物,战国历史

    范雎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而他的政治舞台之路却是十分坎坷,他原是魏国人,早年想为魏王效力,可是由于魏王嫌弃他出身贫贱。便只能投靠在中大夫须贾门下。有一次,范雎跟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得知范雎之贤,便要赐重金与牛、酒等物,范雎谢绝了齐襄王的好意,没有接受礼物。然而,须贾以为范雎一定向齐襄王泄漏

  • 刘备为什么愿意寄人篱下,这个因素至关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备,寄人篱下,三国人物,三国历史

    刘备跟随曹操成功了灭了吕布之后到了许昌,立即就被曹操封为左将军,得到了曹操的礼遇。曹操为了显露出自己篡位的意图,顺便试探各位大臣的心态,在围猎的时候羞辱了汉献帝。董承一心想解救这个可怜的女婿,就把刘备拉入了谋杀曹操的队伍中。接下来的青梅煮酒,谁是真英雄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可是为什么刘备愿意暂时寄

  • 一国之相李斯为何成为宦官赵高的刀下鬼!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斯,赵高,宰相,宦官,秦朝人物,秦朝历史

    出身贫寒的李斯官之秦国丞相,最后却死在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打倒,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这是为何?在中国古代,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做官。李斯对名利的追逐时很强烈的。他认为一个人要出人头地,就应该做粮仓里的老鼠,才能欲所欲为,尽情享受。相当官并非坏事,但李斯心灵深处对“厕鼠&rdqu

  • 吕后对其他大臣或杀或贬,唯独对这个人关爱有加!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吕后,张良,汉朝人物,汉朝历史

    张良是刘邦身边的谋士,为刘邦建立西汉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他的谦逊却让许多人不解。在为刘邦成立了自己大业之时,却不留恋权位,遨游四方去了!甚至闭门不出,专心潜心修炼神仙之术。跟随张良多年的心腹问张良:荣华富贵,是人人都不愿意放弃的。为什么大人取得功成时,却不要呢?大人是人中豪杰,这样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