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后来的咸丰帝师匡源出生于青岛胶州一个书香门第家里,他自幼聪慧好学,13岁中秀才,25岁便考中了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之后入上书房为太子讲经。等太子即位,年号咸丰(1851年),匡源成为帝师,本应升迁,但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他不得不辞官回乡守孝。
咸丰即位第二年,丁忧的匡源被咸丰诏回京城,入上书房并升任皇帝讲师。之后短短几年,匡源连升数级进入中央权力中心,成为最受器重的朝廷重臣,显赫一时。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官场更加腐朽,不仅奢靡之风蔓延,而且烟毒泛滥。但匡源作为一名军机大臣,却清廉、勤勉、谨慎、自律。他回老家探亲,山东巡抚本要迎送,但匡源却坚持步行回村,睡土炕,吃地瓜干。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匡源作为心腹大臣也随行至此。咸丰在承德期间突然病重,临危之际,下诏将肃顺、匡源等八人任命为“顾命八大臣”,协助太子处理国家大事。此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掉了肃顺等人,对于平日温和的匡源却网开一面,只是罢免他的一切职务,命其回原籍。
山东巡抚不仅同情他的遭遇,而且仰慕他的才华,邀请匡源担任泺源书院山长(校长),匡源欣然应允。一个军机大臣来学院当老师,在当地引起了轰动,随后尚志书院也来聘任他当山长,于是匡源同时兼任了两个书院的山长。
匡源在这两个书院任教长达17年之久,受业者达3000人。匡源以他的渊博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育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栋梁之材,深受爱戴。1881年,匡源病逝于济南,后归葬故里。弟子们为他立了“恩师碑”,一代帝师最后以一个教育家的身份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