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助吕后杀了韩信。刘邦听闻非常高兴,拜萧何为相国,封五千户,萧何风光无限,设宴款待门客。众人都到萧何府上贺喜,唯独召平穿着丧服前来,萧何大怒:“你这是在咒我死么?”召平单独对他说:“相国你就要大祸临头了,所以我提前来为您吊丧。
“为什么?”萧何急忙问。
“相国想想吧,皇帝无论战时还是现在,都是他在外面风餐露宿,领兵作战,饱受酷热严寒之苦,而你呢?却一直留在京中没有刀剑之险,平平安安。在这种情形下,皇帝却增加你卫士的人数,为什么?那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京中谋反,引起了皇帝疑心啊!为你设置卫队,这不是为了保护你、表示对你的恩宠,而是另有所图啊。”
萧何听罢,焦灼不安,问道:“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消除眼前的危险呢?”
“只要你坚决辞让皇帝的封赐,同时把家中的财产全部拿出来,交给朝廷的军队作军用就行了,那样,皇帝就会很高兴了。”萧何按照召平的计策辞让了高祖加封的5000户食邑,又把家中的财产拿出来充给了军队。高祖果然很高兴。
英布叛乱的事发生后,高祖曾再三询问萧何该怎样应对,萧何诚恳地说了自己的意见,又典卖了一些家当,交给高祖作资助军队用。他的意图很明确,不过是向高祖表明自己的一份忠心。
没想到却有一个朋友对萧何说:“你的这种行为,只会招来灭族之灾。”
萧何又是一惊,忙问为什么。
朋友解释说:“你身为相国,功居朝廷第一,还能再求什么?可是,你自从人关以来,亲善百姓,深得民心。皇帝对此,必定了如指掌。皇帝派人来做什么?是问你该怎样用兵?不是,是试探你哩!皇帝最怕的,是你久居关中,会赢得民心呀!你可以多买田地,四处赊账,显示出贪财和鄙陋,降低自己的威信,那样皇帝就安心了。”
萧何觉着这有一定道理。听了门客的话,萧何就照计做了。
高祖刘邦派人明察暗访,获知相国萧何买了许多田地,却都是未付钱的。刘邦心想:“这样很好。萧何这样做除了凭空增加一些百姓对相国的厌烦,无伤朝廷大体。”
萧何不知高祖刘邦派人调查过他了。这一天,他前往朝廷,问候了高祖的身体后又汇报了一些朝事。高祖等他说完,才笑着拿出百姓的一些告状书给萧何看,然后说:“身为相国,必须多为百姓做点事啊,现在让你为他们争取点福利吧!”
萧何伤害大众百姓的利益,本是故意做给刘邦看的,听到刘邦这样讲,他“爱民”的“老毛病”立刻复发,便当廷表示:“长安城的土地狭小,但上林的皇帝御园空地尚多,希望不要再用之养禽兽,可以把土地分发给农民耕种。”
刘邦听了大怒:“相国一定是收了商人的贿赂,想要炒购我的御苑!”
于是,刘邦下令把萧何抓了起来,并命廷尉调查萧何有没有官商勾结之事。这种举动,把许多大臣都吓坏了,但因为刘邦情绪不好,所以没有人敢去向他求情。
几天后,才有一王姓卫尉问刘邦道:“相国何罪之有?陛下居然如此生气,将他下狱了。”
刘邦回答:“我听说李斯为秦始皇宰相时,将善政归皇帝,有恶政则宰相自己扛起来。现在相国接受商人贿赂而要我让出御苑,完全是在讨好民众,不忠于我,因此才关他。”
王姓卫尉说:“凡事能够便民的,便向皇帝争取,这本来也是宰相的职责啊!而且早年陛下在外和楚国争战,一直到最近陈稀、英布造反,陛下还御驾亲征。这些日子,都是由相国镇守并经营关中的,要是他真的有野心,这块土地早就不是陛下所有了。”
见刘邦有所认可,卫尉继续说:“相国对此大利不感兴趣,却会去收取商人的小利吗?而且秦国皇帝就是因听不到人民声音而亡国的啊!李斯的作风绝对不足以效法,陛下再怀疑相国,未免太欠考虑了吧!”
刘邦听了,立即醒悟,当日便派特使持节赦免萧何。随后,萧何态度很恭谨地人殿跪拜谢恩。
刘邦也觉得自己不对,便笑着赔罪说:“相国请休息吧!这些都是我的不对。相国为百姓请求御苑的土地,我不许,这是我的过错,相国一心为民,实在是贤相,我所以要系械相国,为的是要百姓明白相国的贤名和我的过错啊!”
“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萧何见疑于刘邦多次,都幸免“遇难”。虽然其门客作用发挥不小,但萧何自身的特点,也让他相对韩信、黥布等武将,更加游刃有余。
萧何胸怀大智慧,富有政治头脑,为人诚恳谨慎。他劳苦功高,经营关中10余年,深得民心,手中握有实权而时刻保持低调。同时,能够采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全力逢迎刘邦和吕后之意。
刘邦本是布衣,萧何本是刘邦的上司,但他看出刘邦的才能于是自愿追随刘邦,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后勤部长,而且忠心耿耿。打仗之时他就一直为刘邦掌管着大后方,虽然刘邦也曾担心过萧何在后面使坏,但是萧何次次都巧妙地摆脱了嫌疑。
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容易威胁性命。而对于刘邦而言,他从一介布衣到成为天下之主,帝王权谋不在话下。坐于高位,必定也是谨慎小心,为了稳固帝业步步为营,他想铲除的从来不是功臣,而是威胁。大家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