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世时创造的辉煌和他被当街腰斩比起来,实在是逊色太多了。这样的“出名”最终却落下了身败名裂的下场,后人无不对他有一手好牌最终却打的稀烂的行径唏嘘不已。
李斯出生的家庭很贫寒,没有什么背景,硬是靠着自己的毅力闯出了一片天地。起初,他努力当上了我们现在看来公务员一样的工作,但是不满足的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扔掉“金饭碗”,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来到齐国,找到荀子并拜他为师,专攻“帝王术”。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思路清晰,一心奔着辅佐皇帝而努力,无数个春秋冬夏,他从荀子那里学到了扎实的治国之道,毕业后细细研究了各国的具体情况,最终选择了强大的秦国去一展拳脚。
他深知没有拿出点真本事是见不到秦王的,于是吕不韦成为了他的“跳板”,他先在吕不韦的手下当门客,然后又设计一步步接近秦王,又一次次的让别国对付秦国的计谋落空,很自然的,他成为了秦王的心腹,以后遇到的国事都会让他参与其中。
广纳贤才的秦王无意间通过书卷发现了李斯的同门师兄弟韩非子,此人才学横溢,一点也不比李斯差,看着秦王有了招纳韩非子的想法,感觉自己地位岌岌可危的李斯又怎能轻易放过这个竞争对手?
被嫉妒心蒙了双眼的李斯全然不顾同门感情,利用一切手段离间韩非子和秦王的关系,恶意中伤下,终于燃起了秦王对韩非子的怒火,一纸诏书把韩非子送进了大狱。
李斯依然没有停下罪恶的脚步,使计骗韩非子喝下毒酒,等到秦王气消,韩非子早已毒发身亡。
一代英才因为李斯就此陨落。
这时的李斯的确是位不错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存在对于有一统天下想法的秦王来讲确实是如虎添翼,所以在事成之后,够意思的秦王给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丞相。
如果没有秦王的突然驾崩,也许李斯不会做出接下来给自己人生涂上污点的事。
担心扶苏上位会罢了自己宰相的位置,于是他伙同赵高改了遗诏,赐死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并立胡亥为帝,对于有知遇之恩的秦王,他毫无愧色,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沉浸在丞相蜜罐里的李斯尽情地享受着权力带来的甘甜,丝毫没有意识到赵高这样的“小喽啰”居然也能撼动他这样的“大象”。
胡亥本就对通过不耻手段上位的行为感到不安,急于拔出李斯这根刺,投其所好的赵高帮助胡亥把李斯推下了神坛。
狱中的李斯淡定地写了封信给胡亥,即使在狱中他还有稳操胜券的把握,只是他到死都不知道这封信在赵高的手里压根没有送出去,几天后,秦国的第一丞相被送往街市执行腰斩。
试想,被押赴刑场的李斯内心会怎样想?一定是肠子都悔青了吧。
即使他曾经为秦国的强大保驾护航,但因为他的贪婪,先是残害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又私自篡改了遗诏,把万里河山拱手送给无能的胡亥,导致秦朝几代皇帝辛苦创下的基业土崩瓦解,害的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辜负了秦王的信任,也连累了自己的家人。
读史使人明智,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后人正确的打开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