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李世民下旨传召徐惠侍寝,他心中充满悸动,可始终不见徐惠身影,不免龙颜大怒,准备重罚这个小女子。
谁知这个小女子来了之后,仿佛早已料到的神态,不慌不忙地挥笔,顷刻间一首诗一气呵成。只见那纸上赫然写着“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李世民立马转怒为喜,对她另眼相看,荣宠超越从前。
那么,这位厉害的小女子是谁呢?
她就是徐惠,历史上唐太宗的徐贤妃。
徐惠出生于公元627年,她家一脉是东海徐氏的分支。
她四岁的时候就熟读《论语》等等,八岁就擅长写文章,写了一篇《拟小山篇》,表达出对屈原的崇敬。
小小年纪,能有如此才情,完全是一个小神童。
他的父亲大为吃惊,为自己女儿的才华感到骄傲。因而,她的才名远近闻名,她的诗作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太宗李世民听说了江南有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便下令把她招进了宫里,封为才人,那一年她才十一岁。
她淡泊名利,性子高洁,入宫后,不争不抢,爱好读书,反而在后宫嫔妃中显得格外特别。
她见宫中藏书众多,她像一个海绵一样疯狂得汲取着各类书籍中的知识,见识和学识愈加丰富。
徐惠初入宫时,还怀揣着少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还想着和世上最大的英雄皇上有一个不同的爱情故事,面对李世民的荣宠,宠辱不惊。
她知道以色侍君会被君王很快厌弃,所以从一开始她都是以才华侍君,后来也是在充实自己的才华。
很快,她因才情出众,被李世民升至二品的充容。
然而,李世民作为当今圣上,后宫佳丽三千人,终究不会一直独宠一人。正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欢。
皇上最宠爱的是杨妃,还得经常纳姿态万千的新妃,自然也就冷落了徐惠。
徐惠的浪漫爱情受到挫折,因此也写了几首应景的后宫女人的诗作,感叹了一下被冷落后的落寞。
也就是这些诗让李世民想起来了宫中这个才女,下令传召她侍寝。
她也就故意在梳妆台前徘徊,让皇帝着急,然后俏皮地以才华写诗让皇帝无法生气。
徐惠也是一个极为大度的人。和她同期入宫的武则天一直没有被皇上宠幸,就以学识问题经常向徐惠求教,拉近和徐惠的关系。
不久,二人就结拜为姐妹,徐惠亲自为武则天和李世民牵线搭桥。
李世民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明君,面对魏征的直言不讳,即使当时很生气,但能在冷静后并不记恨报仇,也是难能可贵的。
魏征的谏疏挂在皇上起行都能看到的地方,用来警醒自己。他也常常怀念已故的长孙皇后的时刻规劝,感叹她的美德。
徐惠在这样的一个帝王身边,耳濡目染了许久,便从初始的情爱之欢到走上了为国为民的劝谏之路。
她想成为像长孙皇后那样的人,能时刻关心着皇上的一干事宜,关心江山社稷百姓安康,规劝皇上走得更远。
喜好文章的徐惠,也仔细琢磨了魏征的谏言,在生活上又能接触各个谏疏的大臣,让她在也渐渐养成了忧患的意识。
唐太宗后期好大喜功,多次攻打高丽,想扩充自己的疆土,劳民伤财,百姓因此怨声载道。徐惠一直想劝谏,但是没有找到机会,有一次陪同皇帝出游。
她创作了一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先肯定了皇帝的功绩,再含蓄劝说皇上停止攻打高丽,战争劳民伤财,底层的百姓受不了这么多苦难,大修土木,对百姓也是一个折磨,皇上爱民如子,又怎么会舍得百姓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呢?
在历史上,其他的皇帝都是极为排斥后宫干政的,甚至下令明文禁止。但李世民思想开明许多,他并不限制妃嫔的思想。
当徐惠将上疏呈给李世民后,李世民读完后认为徐惠说得在理,不但没有责怪于她,反而嘉奖了她的勇敢执言。此后,徐惠陪伴在李世民的身边,时常劝谏唐太宗。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徐惠在此之后因思劳过度,得了心病,却不肯看病吃药。她时常惦念先帝的恩情,想早日侍奉先帝周围。
不久,年仅24岁的她就香消玉殒了。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女子终究要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在生活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靠人终究不如靠自己。
自己强大了,路上皆是鲜花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