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代皇帝的故事

历代皇帝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82 更新时间:2023/12/17 2:23:18

六博图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楚、赵、胶西、胶东、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联合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点燃这场大乱“导火线”的是景帝刘的老师晁错,晁错提出的一项《削藩策》直接威胁到吴王等诸侯王的封地,故叛军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大旗,举兵西进直逼汉廷。刘启无可奈何,只得听信曾与晁错结怨的袁盎(原吴国宰相)之“馊招”,以巡察市中为名将恩师悄悄地骗至东市“腰斩”。可怜的晁错就这样穿着朝服做了冤鬼。刘启本想“丢卒保车”,岂料晁错一死,刘濞不仅不退兵,反而变本加厉,自称“东帝”,公开声言要夺取皇位。其实,埋下这场大乱“导火线”的正是刘启本人,起因则是为了一盘“六博”棋之输赢。是故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一盘棋引发的一场著名内乱,晁错不过是提前点燃了那根“导火线”而已。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这刘濞是汉高祖刘邦兄长刘仲之子,于汉高祖十二年(元前195年)被封为吴王。当年有面相人曾告诉刘邦“五十年后东南必有乱”,指的便是刘濞相有“反骨”。笔者以为这应该只是后人的一种附会罢了。话说刘启做太子时,吴国太子进京朝见汉文帝,期间曾陪伴刘启边饮酒边下“六博”棋玩耍。这“六博”又称“陆博”或“博”,是最古老的棋戏。由出土文物可知,六博棋包括棋局(即棋盘)、棋子、箸(即骰子)及博筹,行棋方法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两种。西汉及其以前的博法为大博,以杀“枭”为胜,即对博的双方各在己方棋盘的曲道上排列好六枚棋子,其中一枚代表“枭”,五枚称作“散”,用“箸”六个。双方轮流掷“箸”,根据所掷“箸”的数量行棋。最终以杀掉对方“枭”决定胜负,即《韩非子》中所言“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类似于象棋中的“杀将夺帅”。喜好六博的刘启与吴太子在棋盘上杀得天昏地暗。这刘濞之子所拜师傅都是楚人,生情狂傲,争强好胜,在博戏过程中与刘启争棋路,态度恶劣,出言不逊,并未把当朝皇太子放在眼里。刘启盛怒之下便拿起棋盘猛击吴太子,估计是击中了要害处,竟将其打死了,玩棋闹出了人命。朝廷将吴太子灵柩送回吴地安葬,刘濞恼怒地说:“天下是刘氏一家的天下,死在长安便葬在长安。”就令人将灵柩送回长安安葬。自此,刘濞便仇恨刘启,并产生谋反的念头。刘濞开始称病不去长安行秋季朝见皇帝之礼,仅派遣使者进朝。汉代诸侯王每年需朝见皇帝进行“述职”,这个制度周代即已实行,是天子对诸侯的一种约束。《孟子》有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可见诸侯胆敢不朝见皇帝,按古法即是死罪。刘濞既然敢如此而为,便已作好拚死一搏的打算。当时,朝廷拘留并审问吴使,使者只得据实交代刘濞是因为痛失太子心生恐惧才称病。汉文帝或许是考虑到刘濞的丧子之痛,或许是为笼络刘濞,便网开一面,赏赐刘濞几案与拐杖,说是照顾他年事已高,以后不必前来朝见。此事总算暂时平息了,刘濞也自此二十多年不朝。但刘濞对刘启的怀恨之心难释,复仇谋反之心不死,时刻准备着取而代之,心想着“刘家的天下,这皇帝该姓刘的轮流做”。吴国产铜、滨海,刘濞收罗全国各地的逃亡者铸钱、煮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财力可与朝廷匹敌,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收赋税,百姓应该为朝延服役时,刘濞便发给代役金,另外雇人去服役;每至年节,他拿出大把的钱慰问贤士,赏赐百姓。因此,刘濞在吴国的威望极高,举兵起事时他振臂一呼,竟动员了二十多万人参战。那些逃往吴国的其他郡国罪犯,都被刘濞养起来,禁止别国官差入吴境捕捉,这些人自然对刘濞感恩戴德,甘愿效犬马之劳。刘濞还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以图在政治上获取支持。可见,刘濞一直在为复仇谋反做准备。文帝在位时,刘濞还不敢轻举妄动,一是文帝对自己不薄,二是无起兵的合适理由。当年,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奏请治刘濞之罪,但文帝不忍心惩罚他。刘启继位后,早已看清刘濞必反的晁错便加紧劝谏刘启削藩。晁错曾经对刘启说:这刘濞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资治通鉴》)晁错的意思是,自从皇帝您打死刘濞的儿子后,刘濞便矢志反叛,而且迟反的祸害更大,不如逼其早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引发“七国之乱”的真正“导火线”正是那盘六博棋,而晁错起的作用只是提前点燃了那根“导火线”。发生在西汉的这场“七国之乱”,最终凭借刘启胞弟、梁王刘武的全力阻击,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叛军粮道,历时三个月得以平定。但它却给后世留下发人深省的启迪。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关贤臣良将辅佐君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唐初,先任太子李建成洗马。唐太宗即位后,爱惜

  • 有关于中国古代敬业的名人故事,要比较多的字,故事还要有题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不怕死的太史》典故秉笔直书:春秋时,齐庄公名光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便设计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景公。崔杼也自封为相国,飞扬跋扈、专断朝政。但他对弑君之罪十分惶恐,特别是担心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于是他下令将专管记载史事的太史伯找来,说道:“昏君已死,你就写

  • 中国古代借君王名义发动战争的诸侯及具体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1、齐桓公、管仲借周天子名义讨伐楚国,理由是楚国不向周天子按时仅供茅草。春秋五霸都打着辅助周天子的名义发动战争。2、西汉景帝,吴楚七国之乱,打着“诛错、清君侧”的名义叛乱、反抗削藩。3、明朝燕王朱棣“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自己当了皇帝,史称明成祖。一、管鲍分金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

  • 历史上与君王作朋友的臣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1汉文帝刘恒与周亚夫表面上是朋友,其实亲如兄弟。2汉景帝刘启与梁王刘武也是同父异母亲如手足的兄弟,本人才疏薄浅,希望回答的问题地你有帮助,谢谢。稷[jì]与契,都是上古的名人,是尧舜时分管农业和教育的大臣。稷播种百谷,教民稼穑,为农耕之始祖,后人尊他为农神或谷神;契负责教化和礼仪,使人们知“五伦”,

  • 贤臣遇到明君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为你奉上,请参考!看大秦,在那个乱世,贤臣将才不少,但明君却难遇,明君贤臣联手,天下格局就变了,如商君与孝公,燕昭王与乐毅,秦惠文王与张仪,这样的大才与明君难遇,国家可能会振兴,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去巩固,再强大的国家也会兴也忽,衰也忽,楚王一死,吴起就被万剑射死,燕昭王去世,乐毅终被排挤出局,

  • 历史敬业故事书目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虽遭受,仍带辱坚持完成《史记》,“史家之,无韵之”雍正之类勤政的皇帝,也很敬业。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一年之中

  • 古人敬业的事例简短点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春风又绿江南岸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

  • 古代君王求贤若渴的事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这就是后来曹操说的:周公吐辅,天下归心,最典型的君王求贤若渴文王访姜子牙曹操赤足迎许攸: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鞋都顾不上穿,就出来迎接了,用他的失态,来表现他内心的得到人才的兴奋,和对许攸的重视刘备三顾茅庐从周文王访姜尚,到秦孝公求贤榜

  • 关于明清时代小皇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入关第一个小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算吧?他六岁登基,还是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他的地位决定了他没有童年,他就算登上帝位却总是多尔衮所欺压着!多尔衮是一个绝对看不上汉人的家伙,但是小皇帝顺治却主张向汉人学习,满汉一家,和平共处!而且多尔衮还贪恋他自己的嫂子,也就是福临的妈妈,孝庄文皇后。这几乎让福临感到窒

  • 列举辅佐周武王的贤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主要有三个人: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