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君王善于纳阑成大志的故事

古代君王善于纳阑成大志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436 更新时间:2024/1/26 15:55:46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示:吃喝玩乐人人都喜爱,但是应该有所节制,要懂得适可而止。我们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别人如此,也应该想办法来劝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就什么都不说了。齐景公知过能改,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这种宽大的度量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采纳为满意答案,如果有疑问,请补充。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君王因情感因素蒙蔽而失去大将的例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比较出名的有明末的袁崇焕。崇祯皇帝因为中了敌人的离间计,又受到朝中很多人的蛊惑,将镇守辽东的明军统帅袁崇焕凌迟处死,从而使得威震一方的主帅惨死在自己手上,就是很著名的因受蒙蔽而失去大将的例子。据说唐玄宗睡觉时喜欢做噩梦,杨贵妃的呼噜声大到让唐玄宗从噩梦中清醒过来,每一次被惊醒的唐玄宗看到枕边杨贵妃睡

  • 当君王也不容易呀,晚上睡觉只要过了什么时间,就必须一个人睡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每天晚上子时之后,皇帝就一个人在自己的寝宫里睡了。皇帝虽然是九五之尊,但生活并不随意,要时时刻刻遵照礼仪,守祖训,否则就要被文武百官弹劾。很多不了解史实的人都以为在古代当皇帝是非常轻松且随意的事,认为只要做了皇帝,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礼仪之邦,从古至今人们对传统礼仪都非常重视

  • 古代君王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唐明皇与杨贵妃根本不是什么爱情故事!唐明皇只是看重杨玉环的美色罢了!如果他爱杨贵妃,他完全可以放弃权力。要知道,杨贵妃最后是被他赐死的!!焦仲卿-刘兰芝范蠡-西施吕布-貂婵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梁山伯-祝英台司马相如-蔡文姬李靖-张红拂李隆基-杨玉环李益-霍小玉陆游-唐婉赵明诚-李清照张君瑞-崔莺莺

  •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

  • 中国古代帝王与名士故事主要内容50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

  • 明朝历史小故事50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的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能最后修成正果成仙,不惜以举国之力供奉道观、道士,以至于老百姓不堪重负,可又敢怒不敢言。以至于同时代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将这种不平反应在作品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取经路上的道士都不是好人,都是害人精,如变化成道士的蜈蚣精、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等

  • 举出一个历史上贤明的君主以民为本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贤明之处在于能知人善任,广纳贤臣,听取谏言并善于反思自己,重视下层人们,能够提出民贵君轻,民为水军为舟,水能载周亦能覆舟的思想等等。唐太宗vs魏征魏征以直言诤谏著称。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有时犯颜直谏,使太宗怒不可遏,但他却仍从容进言。齐桓公vs管仲苏洵在《管仲论》开篇即说管仲相威公

  • 请你举出我国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唐代的魏征和唐太宗事例:有一次唐太宗在花园里玩鸟,正好魏征来见他,太宗知道魏征反对他玩鸟,因为玩物丧志,所以就把鸟藏到袖子里,魏征看到了,但是没有明说,就故意跟太宗说事说很久,后来鸟被捂死了。魏征写过《谏太宗十思疏》,很出名的啊。唐朝的名臣魏征,有胆量、有谋略,善于挽回君王所做不恰当的决定。无论大事

  • 在古代,向君王提治国主张,对国家赤胆忠心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商鞅应

  • 从春秋战国起,历史上直言进谏的贤臣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1、北宋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夺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普任门下侍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