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shìbàngōngbèi【注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举例】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的效果。(邹韬奋《经历前途》)【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反义词】得不偿失、舍近求远【谜语】六个月完成年计划【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英文翻译】gettwicetheresultwithhalftheeffort【历史故事】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事半功倍成语故事
事半功倍[释义]使用一半的力却收到成倍的效果。形容费力少;收效大。功:功效。[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辨形]倍;不能写作“备”。[近义]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反义]得不偿失舍近求远[用法]用作褒义。形容做事得到正确方法;不浪费精力。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联合式。[辨析]~和“一举两得”都可表示“做事少而收效大”的意思;但~多指在一件事上用的力量小;而收效大;“一举两得”;多指取得了两方面的功效。[例句]①厂里通过革新;产量迅速上升;收到了~的效果。②他工作得法;常常收到~的效果。[英译]halftheworkwithdouble[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引申为“事半功倍”,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