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治理一个国家靠什么,这是最吸引秦国国君的,靠制度而不是人情。所谓法治的雏形吧。
这个问题接到邀请好几天了,一直没有回答。今日正好有时间,回答一下。商鞅生存的时代很特别,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很多国家经过彼此之间的战争已经被灭了,正在存在的一些国家也是名存实亡。比如商鞅的出生地魏国。
秦国,自春秋五霸秦穆公以后,国力渐衰,到秦孝公的时候,其实已经很危险了。若不强,可能就被灭了。
再者,那个时候的有见识的人,想着成就自己,只能是到处推销自己的学说,商鞅也是如此。
俗语说,隔代强,秦穆公到秦孝公也算是隔代了。
商鞅其实是说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治理一个国家靠什么。靠制度。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鸟少的时候,还能靠人情感化,鸟太多了,就只能靠制度治理了。商鞅其实就是跟秦国国君说明了这个道理而已。
当时的最重要的经济是农业,所以要重农。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都是适应当时发展的。
刘邦有何才能,能招揽人才?
最近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为此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从成功者的经验,还是从失败者的教训来看,组建一个好的团队是多么关键。
就题主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刘邦之所以能够招揽天下英才,组成强有力的团队,成就霸业,就其个人来说,起码具备了以下几方面的超人能力。
01
勇于担当
刘邦的核心团队成员,还是依靠他的发小。成年后的刘邦,在当地小有名气,与县府的官吏混得很熟。与萧何,曹参,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和周昌等都是好朋友。
起义之初,前途未卜,作为挑头大哥,承担的责任更大。而刘邦勇于担当,体现出领袖的气质。
02
能于决策
韩信在筑坛拜将以后,为刘邦制订了“楚汉之争”的根本方略。分析了西楚霸王与汉王优劣区别。刘邦几乎是完全按照韩信的方略进行的,而项羽却不能采纳韩信的建议,以至于有了后来的垓下之围。
03
气度非凡
刘邦外貌隆准,美髯须,面呈龙相,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少年时性格豪爽,为人豁达,喜欢喝酒,结交英雄豪杰。胸襟开阔,气度非凡,天生是做大事的人。
04
知人善任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不了解韩信,但他了解相信萧何,最终听取萧何的建议,筑坛拜将,拜韩信大将军。
而且对萧何,张良,陈平等等,都是安排最擅长的岗位,并放手让他们工作。这才是带头大哥最厉害的本事。
连韩信也是十分的服气,认为刘邦“不善将兵,而善于将将”。
05
善于纳谏
在楚汉之争最关键的时刻,韩信希望刘邦封他假齐王,刘邦一听就火啦,桌子一拍就起来了,此时,张良,陈平狠狠地踩了刘邦一脚,刘邦立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口说“韩信个没出息的东西,要封就封个真齐王”。
这事看出刘邦作为老板,的确非同凡响,具有超人的机智和魄力。
总之,刘邦之所以能够招聚天下英雄,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谋划大事,其确有不同一般的本领,是天生的领袖人物,成就帝业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