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名人对老百姓有益的小故事?

古代名人对老百姓有益的小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574 更新时间:2024/1/16 12:26:54

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后来演变成“三潭印月”。苏东坡游西湖这天,是苏东坡做官时印象最深刻的一日.这天,他去了西湖游玩观光,而且还亲笔题了一首著名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着美景,喝着美酒,这是一幅多么惬意的场面,虽然这时还是烈日炎炎,但不出一会儿,就被成了雨雾蒙蒙的场面.苏东坡很是惊讶,赞叹不已,天下还有如此奇观,为此他吟诵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前两句: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好的前两句诗,苏东坡总是觉得少了什么东西,觉得应该让后人回想什么东西.突然,他听到路上有些过路漩人的谈话:”真是美景啊!”不过要是能再造一座湖中台,饮百年老酒,而且再让西施来给你倒酒,这才叫真正的好哇!”听到此处,苏东坡好像猛然想起了什么,刷刷地拿起笔,命令侍人去磨墨……然后,苏东坡又刷刷地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把西湖写得最好的诗,是写西湖的千古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还有一次,江淮大地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百姓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们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有一个和齐宣王有关的典故,后成为成语什么?急急急!!!!!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

  • 为何安于现状的百姓如此受到古代君王的“青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只听任最强有力的和最富足的天性指使令其生存成为可能的东西,即闲情逸致、冒险、非信仰、放浪形骸本身,假如把此等行为听任中等天性支配,那真会毁掉他们,但也有可供支配的。这就是:任劳任怨、规规矩矩、自我节制、固定的'信念'——简言之,'群畜美德'。因为,在这种美德的熏陶之下,中等的种类会日臻完善。——弗里

  • 谁知道古代“任人唯贤”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任人唯贤是一个成语,贤就是有德有才的人的意思,任人唯贤指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该成语有两则典故:一是出至《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二是出至《资治通鉴唐纪十》:唐太宗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下面就简单讲一下两则典故所说的故事:1.齐桓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包括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等,愚公移山的主人公愚公具有坚韧不拔,立定志向就可以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的性格,守株待兔的主人公农夫的性格是不思劳作,妄图不劳而获的特点~

  • 帝王的民间传说(简短一些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都挺长的……尽量选了几个短点的民间传说刘邦芒砀斩蛇秦朝末年,刘邦在家乡沛县当泗水亭亭长。后来他奉命带一批民夫到骊山为秦始皇筑皇陵。刘邦日夜兼程来到芒砀山天色已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后又继续赶路。正往前走,忽有一民夫来报:“前有大蛇挡道!”刘邦听后哈哈大笑:“堂堂壮士,岂怕蛇乎?”他乘着酒兴拔出随身佩带

  • 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和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

  • 中国历史上忠臣进谏的故事,请简单叙述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危如累卵(成功):春秋时代,晋灵公贪图享乐,派大臣屠岸给他造一座九层的琼台,他怕有劝阻,下令说:“谁敢进谏一律杀头!”大臣荀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荀息劝阻,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荀息一开口劝谏,便立刻把他射死。荀息见到晋灵公后,故作轻松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敢向你规劝

  • 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秦孝公——商鞅刘邦——萧何、韩信刘备——诸葛亮曹操——郭嘉孙权——鲁肃康熙——……乾隆——……太宗有一匹他非常喜欢的马死了,太宗便迁怒于养马的人,欲杀之,长孙皇后便以古之晏子谏景公,景公纳谏的故事,劝谏太祖,最后太祖终于赦免了养马的宫人。

  • 古代君王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有个典故叫一鸣惊人,就是讲纳谏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进

  • 历史上平民劝谏君王改革变法的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康有为(1858~1927年),是广东南海县人。梁启超(1873~1929年),是广东新会县人。维新思想在康、梁师生领导,联合知识分子作大规模的请愿而掀起高潮;这是讲述公车上书的用意。1895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得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内容后,极为悲愤。他们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一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