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追问一句:要是孙嘉诚求雨放了“空炮”,雨没有求下来,雍正和孙嘉诚该如何收场?常常以精明自诩的雍正皇帝会因为这个只有50%胜算的事儿“赌一把”自己的名誉?要是邬思道在,只怕会拦住雍正不要赌,赌输了,那可是大清朝的脸面和威信。
有人说,那是年羹尧自作孽不可活,上天都发怒了,所以帮了孙嘉诚的忙。
你信不?反正我是不信。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雍正皇帝和孙嘉诚演戏呢?孙嘉诚早就做好了事前的准备,为这场戏演得够逼真,以得到朝野众臣,尤其是清流的倒年支持。
不要小看这是一种毫无证据支撑的“天意”博弈,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着光辉的篇章。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曾对皇权约束的问题有一个专题总结,那就是历史上的皇权也受到来自各种制度的约束,其中有群议制度、封驳制度、台谏制度、“天意”(大概意思)等。所谓天意,既是因为皇帝是天子,无人可以约束,但是上天比皇帝还大,故能够约束天子,所谓上天,就是天灾人祸如干旱、水灾等。朝廷的臣子们把“天意”当做一种制度约束来实现对皇帝的劝诫或者劝谏,让皇帝们亲君子、远小人。
举个例子说明: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开篇冯保打死钦天监周云逸,周云逸说:这个冬天一直不下雪,是因为朝廷开支无度,出了奸臣。周云逸就是以天意来劝谏嘉靖皇帝,开源节流,亲君子远小人,打击严嵩一党。
在《雍正王朝》里,孙嘉诚同样利用了“天意”,来劝谏雍正皇帝严惩年羹尧。所以,在朝堂上,孙嘉诚说:天不下雨,就是因为出了年羹尧这个奸臣。把天下不下雨和奸臣出现关联起来,并非子虚乌有,是有历史渊源的。想必雍正皇帝一定也是读史书的高材生,对于二十四史的理解比谁都透彻,当孙嘉诚在看似荒唐的表演中突然将天不下雨与奸臣出现二者关联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大半。
只见雍正皇帝嘴角稍稍上扬,面带嘲色的望着孙嘉诚的时候,假意的怒火并没有表现得暴风骤雨一般,而是期待着孙嘉诚继续下去。
孙嘉诚看似是倚老卖实,实际上是心领神会,无论是在他的话语中,还是在他之后的行为中,都透露着一个巨大的信息:今天会下雨。
我们姑且来回味一下当时的场景:
雍正:说,是谁指使你参年羹尧的?孙嘉诚:是上天。今年春四月初至今,直隶山东久旱无雨,皇上知道什么原因吗?雍正:什么原因?孙嘉诚:根据我朝名臣于成龙推的《易》理,京师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
注意,孙嘉诚在这时抛出了一个于成龙,说得有理有据像真的似的。《易经》推理本来就是古人用来预测天时情况的,据说于成龙是《易经》推演的大家,能够很准确的推演出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天晴,什么时候下雪,什么时候有涝。这无疑是在点醒雍正:我老孙是有备而来。
接下来的对话大家都知道了,孙嘉诚列举了年羹尧居功自傲,干扰人事,贪污纳贿等行径,直接向雍正抛出与天意有关的论点。
孙嘉诚:……皇上,这样的人不是奸臣谁是奸臣?朝廷出了这样的奸臣,上天又怎么不会降下旱灾……雍正这时候才将目光转向十三爷胤祥,孙嘉诚已经将他逼得下不来台了。
十三爷:孙嘉诚,你想做龙逢比干?孙嘉诚:回十三爷,龙逢比干是千古忠臣的楷模啊!本来,雍正是让十三爷给孙嘉诚一个台阶下,大家都有面子,但是孙嘉诚偏偏不下台阶,非得上台阶。在这里,实际上雍正还是在考验孙嘉诚的内心:这家伙到底有没有谱,朕总不能赌无把握的博啊。
见着孙嘉诚不下台阶,雍正估摸着这孙嘉诚心里应该有谱,于是,戏继续往下演。
雍正:那朕成全你。你不是说天旱是因为年羹尧是奸臣吗?那好,你这个忠臣就到午门外跪在太阳底下求雨去。孙嘉诚头一昂:臣愿去。(为什么这么自信还把头一昂?)
于是孙嘉诚就真的将雨给求下来了。当很多人都松了一口大气的时候,内心最激动的莫过于雍正。许多人都以为这是因为剧情设置需要,激起一个小高潮以安观众的心,其实,雍正与孙嘉诚瞒天过海,才是这场求雨表演真正的幕后推手。
如果这种推理还不够说服你,那么我再来一段以进一步求证。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雍正打算前往河南江苏一带巡视夏汛的防务时,雍正,十三爷允祥和张廷玉在紫禁城角楼边的谈话。
允祥:今年直隶山东干旱近两个月,赈灾的事儿也得赶紧筹措。昨儿我问了钦天监,他们说大旱之后可能还有大雨。今年的夏汛,河南可是个危险的地方……雍正:不行,朕得立刻赶往河南、江苏一趟。一来看看河南夏汛的防务,二来看看新政试行的情况。大清朝也有钦天监啊,而且对天气的情况把握得这么准,准确到河南一定出现夏汛险情。像孙嘉诚这么聪明的人,会不会在求雨之前问过钦天监呢?除了于成龙的《易经》推理,加上钦天监,这可是双保险啊?
像雍正皇帝和孙嘉诚这样的人,怎么会盲目的去和“天意”对赌?只有年羹尧这样的人,才会心存侥幸去与“天意”下注,那注定会血本无归。所以,雍正为什么不让孙嘉诚去求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