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起源出民间傅说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呢?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却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点滴资料,不知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四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笔者曾先后搜集到三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虽然传说也是故事,但和故事又不同:故事可以随心所欲的编造,但传说却往往是历史的,与实际的事物相关联的产物,所以它包含了某种历史的实在因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点。故而有关筷箸起源的传说,多少可为筷箸的溯源找到某些参考作用。「神鸟救姜子牙」,流传於四川等地的筷子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所以十分穷困。而他的老婆实在无法跟著过苦日子,就想书死他另嫁他人。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罢,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又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他知道这是一只神鸟,於是装著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见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挟肉就在我足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於是姜子牙将两根细丝竹伸进碗中,刚想挟肉,只见丝竹叽叽地冒起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没毒,你知道丝竹是不能碰肉的。「真没毒,那你吃一块。」,说著姜子牙挟起肉就往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著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因殷纣乇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箸,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细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商纣王笼妃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是流传于江苏一带的筷子传说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为吃饭这件事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己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的酒宴,她都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又要发怒。有次,姐己尝到有碗佳肴太烫,可是撤换已来不及了,因纣王已来到餐席前。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挟起来吹了吹再送到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己挟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后来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玉箸挟菜,这就是最初玉筷雏型,以后这种挟菜方式传到了民间,於是中国产生了筷箸。这则筷子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著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某些现实意义,但即使富於传奇性,也依然与事实不符。因为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墓发掘出的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於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所以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姐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是流传於东北地区的筷子传说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有次大禹乘船到一个岛中,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沸熟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汤中挟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锅中捞食,腾出时间处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细棍挟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菜,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也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听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性,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於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於树木,竹杆。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经过三干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艺术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传说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制筷的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箸可能起源於大禹时代,时经过数百年甚至干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餐具。那么从何时起,我国才出现以箸取菜同时又吃饭?这一问题现在也没有找到明确的文献资料,只能从旁证中找答案,要以箸吃饭必须有较轻小的碗,可商周时的食器都比较笨重,难以用一只手来捧持,另一只手用来握箸。即使是较小的『豆』,也是以盛肉为主,具有盖和高足,无法端在手中。到了西汉初年,才出现圆足的平底小圆碗。从洛阳、丹阳和屯溪出上的西汉墓葬碗、盘来看,不少是釉陶,份量较轻而色泽皎洁。这种碗显然可配合筷箸吃饭使用,再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初期墓葬出土的成套漆制耳杯和竹箸来看,可以肯定那时进餐全以筷箸来一统天下了。有民俗学者从考古角度来分析,战国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发现盘、匝礼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饭,所以饭前必以盘、匣洗手。随著时代的进化,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饭后,洗手不再是吃饭必要的礼仪,故用盘匝陪葬也逐减少。盥洗盘匣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证箸在战国晚期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已成为华夏民族食菜和饭的主要餐具。我们再以事物发展规律来推论,当人们以左手取饭,右手握箸挟菜,一日三餐皆要如此,会不会有人感到这样进膳既麻烦又不方便?当饭前要洗手抓饭,饭后抓饭黏乎乎的手更要洗时,会不会有人在厌烦之际,忽然发觉荚箸不但有挟菜的作用,同时也有扒饭入口的功能呢?任何事物决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礼制也是会有勇敢者突破的。当人们发现以手抓食的种种弊端,而又发现箸的优点和多功能,於是将墨守成规的进餐旧俗加以改革,这完全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规律。从手抓饭到改以箸挟菜吃饭,必遇到礼制保守派的阻挠甚至攻击:另外,改箸来代替抓饭,还有习惯问题,所以这一改革,进度是十分缓慢的,决非一朝一夕能奏效。但筷箸的优越性和多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祖先渐渐发现箸不但能夹,还能拨、挑、扒、撮、剥、戳、撕等,也就人人欣喜地以箸在餐桌上扮演了除淘汤外的一统天下的角色。随著历史的发展,烹调技艺的不断丰富,因为筷箸这一主要角色的存在,凉拌菜、面条、山西拨鱼、涮羊肉、拔丝苹果等适於筷箸的佳肴也应运而生。以手抓饭改为用箸而食,可以说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最早的筷箸革命。
更多文章
《封神演义》中哪些殷商战将忠义无双,令人敬佩?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殷商自成汤伐夏桀开始,到纣王时期已有六百年的基业。纣王时期,八百镇诸侯尽皆朝服,天下安乐,国泰民安,只因纣王在女娲庙题诗惹怒了女娲娘娘,致使西岐伐商。殷商六百年的基业哪是那么容易撼动的,纣王的江山固若金汤,忠臣良将遍布天下,在他们看来,纣王才是真命天子,很多忠心耿耿的大将都选择了为殷商战死沙场。殷商
明朝,元朝,唐朝,宋朝,夏朝,三国,商朝所有皇帝的名字和名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朱元璋太祖高皇帝洪武朱允惠宗让皇帝建文朱棣成祖文皇帝永乐朱高炽仁宗昭皇帝洪熙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宣德朱祁镇英宗睿皇帝正统朱祁钰代宗景皇帝景泰朱见深宪宗纯皇帝成化朱佑樘孝宗敬皇帝弘治朱厚照武宗毅皇帝正德朱厚世宗肃皇帝嘉靖朱载穆宗庄皇帝隆庆朱翊钧神宗显皇帝万历朱常洛光宗贞皇帝泰昌朱由校熹宗皇帝天启朱由
商朝的各个国王也就是商朝的每一任君王的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与以前的时代相比,殷商时代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青铜铭器和甲骨文的出土,为殷商时代的历史描述提供了基础。同样,有关殷商时代华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实例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原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实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史实和现代事例】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3.元末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夏朝和商朝的帝王姓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夏禹姓姒,名文命。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拦挡堵截的办法治理,结果没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荐禹治水。禹受命后劳苦身躯,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先后开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泽,疏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地界,终于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业,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热爱。于是帝舜便
举一则可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点的史实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
商纣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商朝灭亡的原因是纣王荒淫无度。纣王在位后期,居功自傲,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奢华的生活。加上连年征战,使兵力不足,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加上对浮获的大批俘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约公元前1066年,在帝辛伐东
商纣王的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那个时候是奴隶社会,有很多的贵族和地方诸侯,纣王在一定程度上想聚拢王权,从分权式专制转变为集权专制,损害了其他贵族和诸侯的利益
比干为何被称为林氏太始祖?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同时也是商朝重臣,对于纣王的倒行逆施多次劝谏,可惜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杀了比干。并抄了比干的家,比干的夫人当时怀有身孕,带着几个侍女逃到牧野避难,住在一个林中的石洞里,在这里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坚。后来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大破商军,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天下大定后,武王感于比干的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