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君王靠隐忍成大事的故事

古代君王靠隐忍成大事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863 更新时间:2024/1/23 22:48:26

1.隐忍之人必成大事历史有时会是这样的,时间愈久远,有些著名人物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这里指的是一代雄主楚庄王。提到这个名字,他的许多故事很快会聚于我的脑海之中。我们便从这个历史巨人的一件件小事中,敬佩于他的丰功伟业和雄才大略的同时,更感受到他的真君子真性情,至今这些还会深深地使我们动容。说起他的故事,我们无法绕过他的隐忍。一个年轻的君王,应该是血气方刚,豪气冲天,继位伊始,要新官上任三把火才对。何况他是掌着楚国的命运,握着群臣身家性命的一代君王。可是,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窝窝囊囊地在醉眼蒙和温柔乡里度过了三年。其父楚穆王乃弑父篡位之君,在位十二年,尽管铁腕统治,遗下祸害尚难肃清,家国矛盾可能随时爆发,另外是强臣在侧,若敖氏家族的头人,现任令尹斗越椒,犹如清康熙继位之初的鳌拜。王权衰弱到两个家族之间的火并,矛盾直指王权,以挟持他这个一国之君为人质。所以楚庄王继位前三年,用左拥右抱和大智若愚来隐忍着。有一个人发现了楚庄王非昏庸之君,他透过几件小事的现象看出楚王的本质来。这个人便是伍举,伍子胥之先祖。伍举注意到楚王巡猎之时,见勇者猎杀了虎豹,便会赞叹吾以是知其勇也,看到勇者把猎物均分,便会称赞吾知其仁也。伍举惊讶地发现楚王隐忍的真实意图,其实是在物色可用之人,力图恢复王权威势。伍举便对楚王试探起来,历史上就这样产生了一次著名的君臣对话。据《史记楚世家》、《韩非子喻老》、《吕氏春秋重言》多种古代文献记载:(伍举)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我们可以想象伍举这个忠臣冒险来见楚王,颇费了一番心思。当时的楚庄王只会沉湎于歌舞和酒池之中。他正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一见伍举,便爱答不理地问道:伍大夫此来,是想与不谷同饮呢,还是想要共观歌舞?伍举摇了摇头,话中有话:我被一个谜语难住了,怎么也猜不出,特此向大王讨教。楚庄王一听来了兴趣,整天喝酒听歌其实也同样乏味的,来点谜语做精神养料也的确不错,正好可以提提神。便有几分兴趣地问:呵呵,什么谜语,这么难猜?我来试试吧。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在朝堂上,身披七彩,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大王猜猜看,不鸣也不翔。究竟是什么鸟?楚庄王听了,与伍大夫对视一眼,那样子像是说,我早就知道你是我想要重任的大臣,便笑答:我猜中啦!它绝非普通的鸟儿。这鸟三年不飞,而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则惊人。你请回,等着瞧吧!君臣就这样用密电码对上了暗号。伍举心里踏实而去,今后他就有了用武之地了。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淳于髡尝说齐威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无法判断谁是首创者,从伍举口吻来看,好像先有这个故事。这与本文无关。过了不久,另一个忠臣也坐不住了。此人便是苏从。他见楚王三年不理朝政,不发号令,终日只知巡猎,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还下死命:有敢谏者,死无赦!他觉得作为国家大臣,应该为社稷考虑,不应该计较个人安危。便冒死进谏。楚庄王见了这个敢吃豹子胆的人:你难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吗?好在这个人不仅有勇也有几分谋略,他发明了历史上的哭谏。楚庄王见这么一把年纪的人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便好奇地问道:我又没有打算惩罚先生,怎么就哭了呢?哪知苏从说出了惊世骇俗的话来:我为我死哭不假,但更为亡国之哀伤。这样把楚王绕糊涂了,他惊讶地发问,楚国亦未亡,先生也没有死,何故如此。苏从指了指楚王:三年了!大王只知淫乐,还下死令,不准进谏,这不是亡国先兆吗?我来送死,可以得到千古忠君美名,而大王必会遗臭万世啊。然后,这个大忠臣呐喊道,来吧,要杀就杀吧!也许隐忍的时间到了,也许是改革楚国的弊端找到了方略,或者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楚庄王哈哈大笑起来:你真心为了社稷,我哪会有不明白的!楚庄王的确应验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句话。他拔剑出鞘之时,便斩杀了一百多位蔑视王权为非作歹的权臣,并相应提拔重用了以伍举、苏从为首的忠君之臣,对势大的令尹斗越椒的权力采取制衡,于是王权与若敖氏家族的矛盾不可调和地爆发了。2.铁血之君必彪炳春秋对一代雄主来说,只有经历多多的磨砺才会尽快地成长起来。三年后楚国发生了大饥荒,西北方的大庸国联合楚国四周的反叛势力,趁机要颠覆这个年轻君王治理的国度。一时之间,弄得四面庸歌,连北方的申、息县城门也只得紧紧地关闭。楚庄王毕竟是一代雄主,他借讨伐大庸之名,将楚国军权牢牢掌控,用七战七败的计谋,联合秦、巴两国前后夹击大庸国,最后灭掉了这个楚国的心腹大患,从而奠定了他在楚军中的绝对地位。到了第六年,他又成功地击败了宋国。在第八年之时,击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之后楚庄王便带着强大的楚师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到达洛水,直抵周王室都城洛邑附近,并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观兵于周疆。时值周定王当政,周家天下冒似天下共主,其实只有洛水四周弹丸之地。周王室见楚师声势浩大,吓得屁滚尿流,忙派能言善辩之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一见王孙满,直截了当,便问九鼎之轻重大小。此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华夏九州,被夏、商、周三朝奉为镇国之宝,亦是天下共主的标志。也有传说,周昭王时代南面伐楚,昭王淹死于汉水之滨,携带过夏鼎。楚庄王问九鼎,不言而喻,欲取周而代之。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王孙满委婉地回答: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国家强大尽管可以巧取豪夺,但治理国家则是要以德服天下。楚庄王虽乃一代名主,一时间仍无法驳斥王孙满。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他只好悻悻地说: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我们楚国把矛上的铁尖折下来,就可以铸出九鼎来。气息奄奄的周王室见楚人退兵而去,只觉得假死复活一般,依然气若游丝地缓不过来。楚军返回郢都时,遭遇若敖氏的叛乱,这对于楚庄王来说,应该是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不然不会提出三王为质的方案。最终以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而赢得了胜利。此时,若敖氏家族斗子文之孙克黄,时任箴尹,正出使齐国,返回途中经宋国时,听到家族叛乱被镇压的消息。他依然回国向楚庄王复命,并主动请罪伏法。楚庄王说了一句感动历史的话,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并未免除克黄的箴尹之职,将其改名为生。围绕楚庄王在战争中的表现,其卓越智慧的确不同凡响。历史从不会把战争与仁义联系在一块,食古不化的宋襄公尝试过,被千古笑骂。从我们能举出的例子看,难道楚庄王不可以称之为战争中的仁义吗?只是他与宋襄公的仁义形成了天壤之别。楚庄王时代,攻郑乃家常便饭的事,我想也许伐郑太多,最后楚人连战争借口也懒得找了。一次攻郑,听到郑都城中齐声大哭,原来是占卜引起的,郑人占卜哭于太庙为吉,于是城中人齐声号啕。想想这也是古今未有的一道景观,楚庄王侧耳倾听,十分纳闷,嘀咕了一下。看来郑国人是被打怕了,我们退后三十里,让他们悲伤一会儿吧,让那些老弱病残都离开,不要使太多的生灵涂炭。于是,撤兵让郑人?了口气儿。哪知郑国人见占卜起了作用,忙在楚国退兵的间歇修筑城墙的缺口,使楚军多攻打了三个月,才使郑国沦陷。这时,一国之君郑襄公来了个苦肉计,光着上体,背上荆条,还牵着只羊,走出城门迎接楚庄王。这种光膀子的事情,据说是从商代传下来的,是一种自我羞辱和接受惩罚的标志,我还记得楚文王克蔡时,蔡哀侯也如此脱衣牵羊。楚庄王责问他为什么朝晋暮楚反复无常。郑襄公哭泣说,生于强权的夹缝之中,小国是没有主动权的。既然是我的罪过,请大王惩罚我吧,与这些可怜的臣民无关。楚庄王感动了,如此谦卑的人,如此能俯首称臣之人,国是不可以废的,城是不可以破的,人是不可以战胜的!于是定了城下之盟,打道回府。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我国从古以来埋头苦干的人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了搜集史料遍走各地,在牢狱之中仍不忘撰写著作,最终写出了旷世史书。明朝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遍尝各种草药,很多次服药中毒,险些丧身,终于著成《本草纲目》。明

  • 不忘七世之仇 春秋战国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传说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某年的七月七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乞巧节,玉皇大帝大宴众仙,百神会聚,盛况空前。玉皇大帝一高兴就让金童玉女给众神一一敬酒,当金童玉女二人来到南极仙翁面前时,不小心,失手将琉璃杯摔到阶前打得粉碎,玉女见金童失神破落那般吓坏的样子,为了安慰他,就向他微微一笑。这笑成为有史以

  • 古代君王厚积薄发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积蓄力量终得天下,秦统一六国乃几世之功,汉武帝削藩、出击匈奴乃仗文帝、景帝的基础,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承继关系。能识大体、顾全大局。刘邦能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这是刘邦认可的比较理性的思考。项羽则刚愎自用,感情处事,加之妇人之仁,不识大体,最终毁掉最可能获得酪的大局。正是,“长城”非他毁,自毁

  • 文言文一个君王手上长了疙瘩没当回事最后病极入骨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原文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ā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yìng)。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

  • 新唐书李白传古文原文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原文: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循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

  • “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文言文的原文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原文: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扩展资料:译文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

  • 历代君主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

  • 开明君主听取良言的故事和昏君不听取良言得故事有什么啊?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西周厉王,暴虐无道,残酷地压迫人民,激起人民强烈的不满。他的大臣召公劝谏周厉王说,为政必须注意百姓的意见,厉王不听劝告,终于激起民愤,被人民流放到边远地区!呵呵,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 古代故事文言文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初,秦始皇新定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始皇帝乃北击匈奴,筑长城万里;南征百越,置桂林、南海、象郡。拓疆裂土,功盖五帝三皇。大哉!始皇帝!盖秦之亡者,暴以治国者也。始定百越之时,秦之南海尉赵佗遇今越南主安阳王蜀泮,战于螺城。螺城者,金汤之固也。昔越人恶于禽兽,制巧弩以御之,今乃以之用于战。佗带甲十万,久

  •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1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2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