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六月初四(7月2日)凌晨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成功后,如何妥善处理废太子李建成及原齐王元吉的老人员,特别是对待父皇李渊,是考验李世民胸怀与文化格局的重要节点。
太宗家族有鲜卑血统,人高马大,身体较为肥硕,特别不适应长安酷热的夏天。为此改造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并真心实意地请太上皇去避暑。但李渊对隋炀帝弑父夺权的故事记忆犹新,坚决不去九成宫。李世民只好在长安安置,增加长安的防暑避暑功能。
玄武门之变后,除事发时斩杀部分武将外,文人,多留下来。李世民当庭斥责魏征:“你为何要挑拨我们兄弟,使我们兵戎相见?”魏征镇静地说:“太子若听我言,今天你就是阶下囚。!”李世民并未为难,还是重用了魏征征为秘书省长官“秘书监”同时享受与中书省长官中书侍郎一样的待遇,正三品实职大臣除三司外的最高级别。魏征是“贞观之治”的灵魂人物。他去世后,李世民对大臣们说:“以铜为鉴可以征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魏征走了,我失一鉴也!”魏征多次犯颜直谏,惹得李世民很不高兴。以至于为应付突然赶来奏事的魏征,在园中把正在玩耍的鸟儿捂死在衣袖里。这些不痛快,都得以于长孙皇后的开解,他才舒心下来,继续广纳谏言。
隋唐统一全国以后,北方士大夫对南朝文化多有向往之情。但是武将并不买账,隋炀帝被北方将领宇文化及等弑杀就是典型例子。
李世民作为一代天子,也喜好南朝典章制度,但只是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与范围内。推崇“二王”书体中,有意抬高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因为,李世民对王献之夸口书艺超迈父亲的态度极不认同。他下令重金收买二王真迹,全国闻风而动,学习书写二王书法成有唐一代风尚。李世民《晋祠铭》李治《万年宫铭》及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及褚遂良集字《圣教序》都是唐初留下的优秀作品至今惠泽书苑。而欧楷更是二王书法的时代创新代表作。《萧翼赚兰亭序》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开放的民族与宗教政策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秋,朕独爱之如一。”在打败东突厥后,俘虏了大量的兵士与牧人,李世民君臣并没虐待或屠杀,而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使之成为近畿编户。许多兵士被充入禁军,护卫皇帝及宫城。但是时间一长,这些游牧民族想念家乡的草原与牛羊。贞观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阴结所部,并拥突利子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皆捕斩。”事后,太宗君臣在九成宫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庭议,最后决定: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可汗以主之。于黄河以北故定襄城安置。并将防御其它少数民族的任务交给他们。定襄城原云中郡,今山西大同西北十五公里。
有唐一代,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在武将中有重要比例,连同在政府任职的文官一道对巩固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比例之高,在古往今来的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创业难,守成更难。文治不仅要统一人的行为,更要以理服人,以礼待人,还要以德怀人,以事感化人。无疑,太宗君臣做到了,并开创了令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
图二图三为《九成宫醴泉》
图四为《萧翼赚兰亭序》传为阎立本画。
最后二幅为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