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汉元帝要从三千佳丽中选妃临幸,无奈人太多看不过来。不像现在有相机给宫女建档案,他只能派宫廷画师给美女画像。一些渴望早日被临幸的宫女,私底下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他给自己画像时加个滤镜,画得漂亮一点。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毛延寿在给王昭君画像
耿直的王昭君不肯行贿,画师毛延寿丑化她,她的肖像面颊被点了一颗丧夫落泪痣,于是在一群美颜加磨皮的宫女中落选。结局大家都知道了,王昭君没能进宫当妃子,才会出现在后来与匈奴王朝的和亲当中。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是东汉蔡伦发明了纸,虽然在西汉初期就有所谓的“灞(bà)桥纸”,但它是不是能拿来作画还是个问题,而且单从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西汉的绘画基本都是帛画和壁画。
西汉绘画以壁画为主,用布帛作画也只是少数,主要还是因为它贵,当时一匹绢帛的价格相当于720斤大米。试想一下,如果汉元帝后宫都用布帛画像,大家都不要吃饭了,省给皇帝画美人图好了!这样下去百姓怨声载道,朝廷的忠臣不会炸锅吗?
所以萃花总结出的一个疑点就是:西汉造纸术还没有普及,毛延寿拿什么画美人图呢?
另外,故事中说到毛延寿为了丑化王昭君,在她的脸上点了一颗丧夫落泪痣,光听这痣名字就感觉不是好面相。西汉的人物画就已经开了挂似的,能画出人物脸上的痣了吗?
有些人可能觉得我有点多虑了,不就是在脸上画个点吗,能有多难?我们不妨来熟悉一下人物画的发展: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是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大家可以看到画中的人物是侧脸,脸部轮廓的勾勒还很拙(you)朴(mo)。(像不像扑克脸?)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局部
紧接着的魏晋时期,是人物画的重要发展阶段,我们之前也介绍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这时的人物画仍旧不够成熟,画面里人比山还大。整幅画卷的情绪是用浓烈的背景色彩来渲染;因为身体往男主人公那里倾斜,就看出来是舍不得他,所以是表情不够,肢体语言来凑?(大家看到了表情的话知会我一声)
这个故事里的第二个疑点是:处于战国和魏晋中间时期的西汉,已经能细致地刻画人物的面部细节吗?
这是我对于这个故事的两点疑问,大家如果另有高见的话,欢迎留言~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