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则天重视、爱惜人才,光宅元年徐敬业据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到处散发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武则天,武则天看后因感叹其文采飞扬,赞扬骆宾王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认为这是宰相之过;
2、曹操在创业之初,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他可以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死力。
3、商汤任用伊尹做大臣,伊尹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
4、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6、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王猛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能不能说一说关于报答“知遇之恩”的历史典故,或者人物事迹?
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缔造了大约三万多个成语,我们现今常用的成语也超过了一千个。绝大多数成语都有其来历。粗略统计,成语来历最多的当属佛教经典。比如我们常用的心心相印、大智若愚、昙花一现、甘苦自知等等都是。
第二属文化经典作品。当中又属《四书五经》为最。我们熟知的如燕尔新婚、辗转反侧、忧心忡忡、言过其实等等都是。
其三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这当中,当属韩信的经历所缔造的成语最多,有三十多个。如多多益善、十面埋伏、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等等都是。
第四属神话寓言故事。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等都是。
第五来源于民间口语相传,约定俗成的成语。如鸡鸣狗盗、梁上君子、三令五申等等都是。
知遇之恩出自于《元史刘因传》“因尚感偃蹇不出,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字面意思是感激了解并赋予重任的恩情。
关于知遇之恩的历史故事很多,举不胜举。流传至今的如俞伯牙与钟子期、刘备与诸葛亮、韩信与漂母等等。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记载的关于知遇之恩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当属嬴渠梁与商鞅。他们君臣二人即有君臣之情又有朋友之义,二人的天作之合才是知遇之恩的典范千古无二。
商鞅身怀大才却身陷魏国无以致用,他感动于嬴渠梁的求才心切和强国的浩瀚之志,毅然来到秦国一展抱负。而嬴渠梁却是感动于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高风亮节,君臣二人从初识便许下了“今日得遇君,永世毋相忘。魂魄绕子矜,来生亦相将”的铮铮誓言。在君臣二人近二十年的合作中,最终通过战时法制的变法将一个积贫积弱临近崩溃的秦国建设成为“民无私斗、官无贿赂、商无欺诈、工无作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兵士勇于公战不死不休”的新型国家。为秦国的强盛和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知遇之恩,在君臣二人间是相互而不是单方面的。商鞅于嬴渠梁是感君有志,嬴渠梁于商鞅是念君有才!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唯一一对君臣合作至死无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