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最孝顺的帝王是谁?

历史上最孝顺的帝王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078 更新时间:2024/1/22 7:57:57

自孔夫子倡导“仁孝治国”以来,后世的帝王无不以“孝道”做幌子,尊奉“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的治国理政格言。然而作秀的多,真孝的少,他们的很大动机却在于让天下百姓守孝道,以达到维护和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

从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秦始皇嬴政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历史上一共诞生了332位皇帝。其中仅有三位皇帝的庙号为“孝宗”,他们分别是晋穆帝司马聃(dān),宋孝宗赵(shèn),明孝宗朱樘(táng)。毫无疑问,能脱颖而出,庙号被称为“孝宗”的皇帝一定是其中最孝顺的皇帝的代表。

那么,除了这三位皇帝意外,庙号不是“孝宗”的皇帝中,有没有也特别孝顺的皇帝呢?答案是有的,其中,以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最为有名。

现在,我们从历史出场顺序,来看看这四位皇帝谁更胜一筹。

第一位:汉文帝刘恒,孝顺指数:5颗星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薄姬,刘恒当上皇帝之后,母亲体弱多病,而且终日瘫倒在床上,刘恒每天都会亲自伺候母亲,有时突发情况来临,所以刘恒“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在一旁伺候,喂给母亲的汤药,他都要亲自尝一尝,确认无误才给母亲服用。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二十四孝”的原文写道:“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此外,在即位后,汉文帝还发布圣旨,规定凡超过80岁的老人,都可以每月到县衙门领取一定的米、肉、酒等物品,超过90岁的则可以额外得到帛、棉絮等衣料,且需要得到衙门的主要官员接待。这一自上而下的举动,培育了社会尊老孝老的风气。

第二位:晋穆帝司马聃(dān),孝顺指数:2颗星

司马聃(343年-361年),晋康帝司马岳长子,母褚蒜子,东晋第五位皇帝生于建元元年(343年),次年被立为太子,同年晋康帝驾崩,年仅两岁的太子司马聃即位,尊母亲皇后褚蒜子为皇太后,并由褚太后临朝摄政。第二年改元为永和。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将晋康帝安葬于崇平陵,十一月初九日,车骑将军庾冰去世。

由于司马聃年幼,所以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永和二年(346年)正月己卯日,何充去世。二月癸丑日,由司徒蔡谟与会稽王司马昱辅政。

此后赵石虎病死,中原大乱。晋穆帝在位期间东晋朝廷先后令褚裒、殷浩北伐,均未成功。永和十年(354年),太尉、征西将军桓温北伐关中,大败前秦。桓温还消灭了在四川立国的成汉,并且于356年夺回洛阳,虽然不久就因为粮运不继而撤退,东晋的版图仍然有所扩大。

公元361年,司马聃病逝,年仅18岁,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

晋孝宗司马聃去世时年仅18岁,且其执政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是由太后掌权。史上并没有其孝顺的具体记载。因此,司马聃的“孝宗”之庙号只能是其当时尊重太后掌权的一种体现,难以说司马聃由多么仁孝。

第三位:宋孝宗赵(shèn),孝顺指数:4颗星

赵(shèn)生卒年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

后世普遍认为赵是

宋孝宗的孝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在宋孝宗赵当皇帝之前,遇有金兵进犯,赵每每随伺高宗左右,寸步不离。

其二:赵当了二十七年皇帝,前二十五年高宗赵构一直健康活着。重大政事,孝宗基本会请示高宗,遇有跟高宗意见相左的情况,或搁置或尽量按照高宗旨意行事。

其三:高宗退位后,二十五年如一日,基本每天向高宗探视、请安。每年拨付大量钱币赡养高宗,遇高宗寿辰,更有大量礼品进献。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赵构崩于德寿宫中,赵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为了服丧,让太子赵参与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赵禅位于赵,赵即为宋光宗。赵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后改名重华宫。群臣为其上尊号为寿皇圣帝,赵继续为赵构服丧。

第四位:明孝宗朱樘(táng),孝顺指数:3颗星

明孝宗朱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

明孝宗朱樘提倡一夫一妻制,一辈子只娶一个老婆。他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朱樘死后庙号被称为“孝宗”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仁政,而非孝顺。

就拿朱樘对待仇人万贵妃一事来说。年轻时朱樘因万贵妃的迫害而得不到父爱,甚至他的父亲明宪宗都不知道有他这个儿子。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的某一天,明宪宗正愁自己没儿子继承皇位之际,偶然间从宫女张敏知道了朱樘的存在。之后,明宪宗派人接回朱佑樘,并将其立为太子。而皇太后为了保护太子,就亲自抚养朱佑樘。但之后朱佑樘的生母纪氏就突然暴毙,就连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了。所有线索都显示纪氏是被万贵妃所害。

但就在朱佑樘即位后,理应为生母讨回公道才是,可是他却没有清算万贵妃,以及万贵妃的家人。原因就在于他的宽仁大量,不希望冤冤相报。

通过对上面四位史上相对孝顺皇帝的分析,可见,汉文帝刘恒才是真正的最孝顺的皇帝,虽然他的庙号不是”孝宗“但他远远配得上”孝宗“这个庙号。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忠于君主的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忠于君主不能用一两次事件能盖括是其用一生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心,他不接党营私他不居功自傲他不贪图享乐他不因其至高的地位霍乱朝纲,而是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尽力辅佐足以正明其对汗室的忠心最弱的:汉惠帝汉惠帝刘盈(前213年-前188年),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他是

  • 二十四孝中哪些是帝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二十四孝_【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

  •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1、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今河南沁阳人)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

  •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1、《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的故事。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他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叫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纪昌把飞卫的功夫

  • 历史上帝王家有哪些感人的亲情故事?你知道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舜不记恨父亲和继母对自己的陷害,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有非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说这些亲情故事有刘恒为母亲尝药,舜帝孝感动天,还

  • 求古代关于孝顺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举里面的几个:1、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

  • 求古代孝敬故事10篇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ǔsǒu)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

  • 三国时期魏国的臣子中除荀外还有哪些人忠于汉室?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我认为荀未必忠于汉室,但忠于汉室的人还是有的。三国比如皇甫嵩、卢植、杨彪、王允等人。随着分裂割据的局势日益明朗,忠于汉室的人不多了,但也有,比如参与衣带诏事件的董承等人,还有孔融、弥衡等人,这些人都是非主流的。申包胥,事迹介绍:春秋时代是“乱臣贼子”迭出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涌现出申包胥这样一个执

  • 中国历史上的医学家的小故事30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

  • “起死回生”的故事来自哪位名医?帮忙再找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扁鹊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秦武王把自己生病的地方给扁鹊看。扁鹊看了,请求把它除掉。秦武王左右亲信说:“君王生的东西,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把它除掉不一定能成功,不成功将使耳朵听不见,眼睛丧失视力。”秦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愤怒地把手里的石针往地上一摔,说:“君王与懂得治病之事的人谋划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