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皇帝,应该就是石敬瑭了。他为了建立后晋,恬不知耻地向契丹国主称儿子,为此有很多人骂他是汉奸。但是,这个家伙既不是汉奸(因为他是沙陀人),也不是唯一一个儿皇帝。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很多儿皇帝。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儿皇帝,是汉高祖刘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位皇帝,也是第一个以平民身份称帝的人。他的流氓是被反复传颂的,但他做儿皇帝却不是流氓的表现因为那人确实是他爹。
刘邦称帝后,把老爹刘太公从沛县接到长安,尊其为太上皇,刘太公也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太上皇。而刘邦刘老三,在外面再怎么吆五喝六,在老爹跟前也是儿子,也就是儿皇帝是也。
此后,中国第二位太上皇的出现就要等到南北朝时期,魏献文帝拓跋弘了。他早早地将帝位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封自己为太上皇帝。而他的儿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魏孝文帝。
此后,北周静帝宇文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宪宗李纯、宋钦宗赵桓、宋孝宗赵、宋光宗赵、清嘉庆帝永琰,全部都做过儿皇帝。这些原因,自然是因为他们的老爹愿意自动退休,让他们上位的缘故。
这份名单里,几乎个个都是大名鼎鼎,哪怕是周静帝宇文衍,也有一个名头他是北朝最后一个皇帝,还被自己外公杨坚给干掉了。
除此以外,也不是没有别的名目的儿皇帝。类似于石敬瑭那样的,还有北汉的皇帝。这个沙陀种的小割据政权,效法石敬瑭,奉辽为叔皇帝,自称侄皇帝。而南宋的赵构,也曾做过金国人的侄皇帝,这又是一段宋人耻于表达的历史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一、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像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出生于将门之后,为州刺史石绍雍之子。其父善于骑射,因此石敬瑭跟着父亲练得一身骑射的功夫,常随父征战沙场,屡立战功,从而升任河东节度使之职,手握重兵,成为当时较大的势力之一。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昭义节度使皇甫立向后唐皇帝李从珂奏报说石敬瑭起兵造反,随后石敬瑭上表李从珂,说他不是李嗣源的亲生儿子,不应该继承皇位,应传位于许王李从益。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记载:戊戍,昭义节度使皇甫立奏敬瑭反。敬瑭表:“帝养子,不应承祀,请传位许王。”
李从珂像
李从珂看了石敬瑭的表章后大怒,撕碎扔在地上,立刻派大将军张敬达统兵三万征讨石敬瑭。
石敬瑭虽然手握重兵,但是对抗后唐王朝,恐及力量不足,打算借助外力来对抗后唐,于是就向契丹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上表求救。据《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录第一》记载:“石敬瑭反,唐遣张敬达等讨之。敬瑭遣使求救于德光。”
辽太宗耶律德光像
石敬瑭派使者从僻路求救于契丹,让桑维翰草写表章向契丹主称臣,并且请求要用对待父亲的礼节来侍奉他,约定事情成功之日,划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知远(即后来的后汉开国皇帝)劝谏他说:“称臣就可以了,用父亲的礼节对待他就太过分了。用丰厚的金银财宝贿赂他,自然足以促使他发兵,不必许诺割给他土田,恐怕那样以后要成为中国的大患,后悔就来不及了。”石敬瑭不听。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记载:石敬瑭遣间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刘知远谏曰:“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敬瑭不从。
耶律德光看完石敬瑭的求救表章后,对上面的条件非常满意,于是亲自统领五万骑兵前去支援石敬瑭,最后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终于灭掉后唐。石敬瑭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汴州,改元天福,史称后晋。
石敬瑭做了皇帝后,履行约定划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并且每年进贡30万匹布帛,以及珍奇异宝、饮食诸物等大量财物。而且还毕恭毕敬称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据《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录第一》记载:晋高祖每遣使聘问,奉表称臣,岁输绢三十万匹,其余宝玉珍异,下至中国饮食诸物……德光约高祖不称臣,更表为书,称“儿皇帝”,如家人礼。
后晋上下都以石敬瑭对外划割土地、自称“儿皇帝”的这种只为自利以及恬不知耻的行为深以为耻,从而导致将士离心,极大地动摇了后晋的统治。在历史上骂声不断,成为了千古罪人。
二、北汉第二位皇帝刘钧(原名刘承钧)
刘钧像
刘承钧,沙陀族人,是北汉开国皇帝刘的次子,少年时喜欢读书,擅长书法。据《新五代史卷七十东汉世家第十》记载:承钧,次子也。少颇好学,工书。刘承钧25岁时,父亲刘建立了北汉政权,在太原登基称帝,刘承钧被任命为太原尹,协助父亲治理天下。
北汉乾佑七年(公元954年),刘病逝,刘承钧派人上表于契丹,向辽穆宗耶律自称儿子。辽穆宗(乳名述律)用诏书答复,称刘承钧为儿,并答应他继位。据《新五代史卷七十东汉世家第十》记载:卒,承钧遣人奉表契丹,自称男。述律答之以诏,呼承钧为儿,许其嗣位。
辽穆宗耶律像
刘承钧继位为帝后,继续沿用父亲乾佑的年号,并改名刘钧。据《宋史卷四百八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十一》记载:钧旧名承钧,后止名钧。
刘钧当政期间,勤政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礼敬士大夫,任用郭无为为相,澄清吏治,使得国内安定。后来,刘钧因先后擅改年号、支援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绞杀枢密使段常而不提前通禀契丹,进而激起了辽穆宗的不满。据《宋史卷四百八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十一》记载:契丹主遣使责钧曰:“尔不禀我命,其罪三:擅改年号,一也;助李筠有所觊觎,二也;杀段常,三也。”
刘钧得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激起了辽穆宗的不满后,心中惶恐不安,立刻派遣使臣向辽国谢罪。使臣到达契丹就被扣留,得不到辽穆宗的原谅,从而失去了契丹的信任与援助。此后,北汉国势开始变得越来越弱,刘钧也因而忧愤成病,于天会十二年(公元968年)七月病逝,享年34岁。养子刘继恩继位。据《宋史卷四百八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十一》记载:自是使契丹者被留不遣。终以势力窘弱,忧愤成疾,是月卒,年四十三。继恩嗣位。
刘钧一生在位14年,依赖于契丹势力而生存,尊称辽穆宗耶律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是一位仰人鼻息的皇帝。刘钧在位期间因擅改年号、支援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绞杀枢密使段常而失去契丹的援助,最终忧愤成病而死,是中国历史上被后世诟病最多的皇帝之一。(陈令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