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成为帝王的象征是从刘邦开始的,仔细看历史会发现在刘邦之前龙与帝王根本没有半点关联。甚至在史记中还有商朝的帝王孔甲吃龙肉的记载,可见龙与做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没有关系。之后武王伐纣灭掉商,但是也没有自称是真龙天子,只是称天子而已。一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也没说过自己跟龙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这样的功绩在当时可是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人家秦始皇称自己是始皇帝,可是从头至尾没说过自己跟龙有半毛钱关系。
刘邦是在推翻了秦朝的基础上才建立了汉朝,
也是第一个布衣天子,那么为了他的皇位的合法性,他就必须得神化自己,来告诉天下万民,不是谁都能当天子的,我刘邦能当皇帝是因为我是真龙,不是凡人。于是就有了史记中刘邦的母亲与龙交合后怀刘邦的记载。
这即是告诉天下人不要造反,你们不是真龙所以你们做不了皇帝,也给自己的皇位确立一种神权,使平民百姓不敢有非分之想。如果人人都起来造反做皇帝,那他的刘氏天下哪能长久。
于是自刘邦之后,历朝历代都将龙做为皇帝的专属。称皇帝为真龙天子。
根据目前的资料,龙文化自产生以来,人们对龙的观念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图腾的阶段,二是神的阶段。在狩猎采集阶段,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把龙当作自己的亲属和祖先。农牧业形成之后,神灵观念开始产生,人们又把龙奉为神。神灵观念包含三种形式:自然神观念、保护神观念和神兽观念。这三种观念既互相关联,又各有差异。与龙有关的图腾观念和神灵观念先后产生,但两者并不是简单地更替,而是相互整合。神灵观念产生之后,虽然作为图腾的一些文化元素由于在社会中失去作用而逐渐消失,但仍具有功能的文化元素(如图腾名称、标志和象征等)被保留下来,并与后来产生的各种文化元素并存,因而形成龙文化的双重性,即龙既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又有神灵的一般特性。封建帝王想要神化自己,巩固统治,把自己与龙联系起来是政治的需要。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有哪些让人笑掉大牙的趣事?
周幽王峰戏诸侯为了得千金一笑,因三番五次如此这般,诸侯不信了,妃子笑了但国亡了。西晋王朝的司马炎立傻儿子子帝,这皇帝也真是贤名不假,天灾人祸天下缺粮大臣报于帝,他大惊言百姓为何不食肉汤呀?有又一次在草平上游戏见了几支青蛙,他得意的说院中的为官蛙,院外的为民蛙可笑之极呀?大隋炀帝为了尽显国家强盛,令周边商家饭馆,胡人买货吃饭不得收费,令胡人称目则奇多称富甲天下。明太祖朱元章更是令人笑不出来,他下令,天下富人不可吃穿锦衣玉食,天下百姓农民可以吃穿好衣好饭,真是颠倒黑白,乾坤倒置。
古时候的有关皇帝的趣事还是蛮多的,毕竟皇帝地位尊崇,有关皇帝的隐秘,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说两个啼笑皆非的轶事典故,让大家开怀一笑。羊车望幸通过羊车来选择宠幸的妃子东晋司马炎灭掉三国最后一个国家东吴后,天下一统。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
一般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司马炎的后宫可不止这些,司马炎后宫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皇宫内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宫门口他就去哪里宠幸嫔妃。
有个妃子很聪明,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
皇帝的女人多得都无法选择,也是羡煞旁人啊,但是通过这个方法来宠幸妃嫔应该算是头一个吧。
一道圣旨引发的趣事清朝乾隆时期,英国想与大清朝进行通商。当时的英国已经快进入到工业革命了,英国有着很多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而当时的清朝是处于封建时代的。
当乾隆过寿的时候西方也来送礼。当时英国带来军舰模型、先进的火器装备和海上地图等等、希望与中国通商,能有贸易的往来。但是当时的乾隆非常的心高气傲,立马回绝还让英国使者带回一道圣旨,国王看到哈哈大笑,圣旨内容的大概意思就是大清的物产丰富,若是英国喜欢大清的丝绸和瓷器,可以每年都赏赐给你们,你们离得远不用朝贡,只要心向着大清就行。
这样的圣旨就连我们控制不住都想笑,至今这道圣旨还保存在英国的博物馆里给世人欣赏,乾隆这一形象在外国人眼中就是自大无知,而乾隆却不知晓。也正是这种骄傲自大的表现,清朝闭关锁国,拒绝与外国通商和往来,后来中国通商交易的大门被英国船坚利跑给强行打开了。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欢迎朋友们点赞、留言、评论,我们一起探讨。
当然如果关注我想必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