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请问元朝的皇帝拥有过传国玉玺(缺角和氏璧)吗?

请问元朝的皇帝拥有过传国玉玺(缺角和氏璧)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92 更新时间:2024/1/21 6:24:18

和氏璧雕成的玉玺早在唐朝未年以丢失啦。玺上刻着,授命于天,即授永昌,是权力和皇权的历史鉴证,为历朝历代争夺的珍宝,秦始皇统一中华时就拥有了玉玺,到西汉未年,王莽篡汉改朝换代时,要从其女皇后手中夺玺,被皇后掷于地上,碰坏了一个角,后工匠有镶上了一块金,到东汉末年有转展到了孙策手中,被各朝历代,星星相传。到唐未时由于朱温害死了大唐未帝,国传玉玺就此消失的无影无踪,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多以美玉为介制成大印,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玉玺只是一种形势上的义意,蒙古人崇尚武力,有无玉玺,都可以已强大劲爆的武力横扫世界。也许他们可以用一个狗头惑猪头制成大印,永使于世。

谢谢邀请!

简单介绍传国玉玺的来历,在战国时期楚人卞和在自家地里耕田时发现了这块巨大的玉,这块玉应属天外来客一一陨石,因为后来方圆并没有玉产生,这块玉当时称“和氏璧。为了献这块玉,卞和损失惨重,被砍去了双足。围绕这块玉,在当时发生了很多故事,如完璧归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相和等等。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李斯在玉上刻了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表示秦始皇是受上天的旨意,统一全国,从此玉玺成为正宗皇权的象征。此为玉玺的第一个特征。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向其姑妈王太后索要玉玺,王太后很生气,将玉玺摔向地面,摔碎了一个角。王莽命人用黄金把角补上,箍筋绑上,称为金镶玉。此为玉玺的第二个特征。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曹魏的皇帝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曹丕命人在玉玺的侧面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玉玺八个字。表示自己没有夺天下,天下是禅位得来的,此为玉玺的第三个特征。

到了后赵石勒得到玉玺后,又在另一侧面刻了天命石氏四个字。此为玉玺的第四个特征。

后来的后唐皇帝李从珂被围攻,宁死不屈,抱着玉玺与玄武楼一起点火自焚,从此玉玺不见了踪迹。

但历代王朝的皇帝从没有忘记玉玺,一直在寻找,宋元明清一直在找,但找来的都是赝品,都是后人伪造的。

也就是说从大宋开始,已没有了真传国玉玺的消息。传国玉玺如还在人世间,应静静的趟在某一个角落,它已蒙尘了上千年。

至于说元朝有玉玺,那是元朝自己造的玉玺。朱元璋在吊打蒙元时,也曾对玉玺的下落分外留心,得到过几枚玉玺,经鉴定都是假得,所以肯定的说元朝没有得到过缺角的金镶玉。如有缺角,那也是元朝人自己摔的。

在历史上失踪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

秦始皇始作象征帝王权威的‘玺’,由当代宰相李斯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小篆,宫廷大师级玉匠孙寿雕琢,材料则是使用名震天下的‘和氏璧’精心制作成一四寸方印。并赐名曰‘天子之玺’。永传他的子孙千千万万代。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方‘天子之玺’,后来会成为天下各路英雄争夺的至宝,在中华历代皇权手中,演绎并见证了历史一千两百多年。直到从后唐末帝李从珂手里消失。从那时起,传国玉玺不再传国。

和氏璧真实面目到底为何?历史上对和氏璧的材质有各种猜测: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认为是夜明珠的,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的。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可见确有它的珍奇、稀罕性。一九八三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来、传说和质地的好奇心。

传国玉玺乃刘邦所赐名汉高祖刘邦夺得这一方玉玺之后,并把它定为汉室江山代代相传的‘传国玉玺’见玉玺如见天子。若是没有玉玺,天威尽失,君王无味。这就导致了玉玺由物转权的本质变迁,特别成为了谋朝篡位者必窥之物,有了它,才可以正位,没有它其位不正,不属真龙天子,群臣不服,百姓不许。世人皆重‘传国’二字,而忽略了‘玉玺’的真正含义。它不过是价值可换十五座城池的稀罕宝石。或许经过四百年的时间,到了秦朝,被制成了玉玺,具有了象征意义,升了点值而已,弄权者的愚昧,天下之治,重在‘德行’,而不是虚无飘渺的‘身份象征’。

和氏璧去向成迷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这样的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洞庭湖,突遇大风大浪,龙舟几欲倾覆,秦始皇慌忙将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秦始皇因此而失去‘天子之玺’。

时隔八年后,秦始皇的使者在华阴平舒道遇一人,(现陕西华阴县,平舒道在城东几公里处)此人把玉玺交给使者,并说祖龙今年死,然后消失不见。使者回宫后,将玉玺呈现给始皇帝,大家发现这是八年前丢入洞庭湖中镇浪的那枚‘天子之玺’。

之後玉玺经过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1.後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玉玺便失踪。

2.公元946年後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3.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

明军攻入元大都,「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於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谢谢头条邀请: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秦始皇使用的传国玉玺,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镌刻,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据说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秦代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作为国之重器。

据说,元末年元顺帝将玉玺带到草原,从此玉玺销声匿迹。也有野史是这样说的: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元顺帝带到北元。

明清两代,偶尔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是都是附会、仿造之赝品。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有一名陕西人得到一块玉印,据称为传国玺,呈献明孝宗,但明孝宗对此深表怀疑,没有采用。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

清朝初期,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玺。但乾隆钦定御玺时,却将这块玉玺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是一块“传国玺”的赝品。直到1912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据说,玉玺现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这只是一种猜测,台湾方面没有承认此事。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传国玉玺”数隐数现。自从五代时期传国王玺失踪,这块国宝真假难辨。那么,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能回答。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传国玉玺价值多少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现在找到了传国玉玺,那么肯定是会被定为不准出国展览的文物的,而且一定是无价之宝。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说它的唯一性。从古到今,我国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印章,材质不同、大小各异,但是没有任何一枚印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可以成为帝王执政的信物,只有传国玉玺有这个作用,如果得不到这个传国玉玺,很多坐上皇帝宝座

  • 哪四大属相是帝王属相,夫妻相克表太准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哪属相是帝王属相十二生肖纪年始于东汉时期,轩辕黄帝要选拔12种动物在天上值班,便通过竞赛选中了鼠、牛、虎等12种动物。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都有着自己的生肖。在有记载的、皇帝有不少是千古明君。父母微课堂整理了“十二生肖”帝王谱!这些帝王代表个个都是厉害角色!以上就是与哪属相是帝王属相相关内容,是关于生肖

  • 如果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王羲之的真迹《兰亭集序》拍卖,哪一件更被疯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兰亭序只是文学作品,传国玉玺是国家的象征,兰亭序怎么能和传国玉玺比呢?可以和传国玉玺比肩的只有大禹九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不在少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在其中,并且这两件文物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都已不知踪迹,很多人都会问,那如果找到的话,这两件文

  • 从春秋和氏璧到拿破仑的月桂叶王冠,无论中西,王朝历史中都伴随着珍贵宝藏,它们曾见证过哪些历史事件?如今又下落何方?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我说一个传国玉玺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一方绝世好玉,名曰和氏璧。当时的秦昭襄王得知后,曾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之,可见和氏璧的珍贵。但最终也没能得偿所愿。直到秦始皇时期,秦灭赵,这块玉才被秦国所得。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后,下令用此玉建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

  • 玉者,国之重器也?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瓷虽美矣,然不如玉之美。且不闻无玉不成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相如舍身轻死,完璧归赵,遂而渐级入相,有幸执国。物之重宝,国之重器,非有贵玉者也。瓷器古为实用,非礼非祀,仅陈艺术之美,而无人伦含义。蛮无玉德,(仁、义、智、勇、洁)本性外放,故不识君子之风,含蓄之美。徒羡艳丽之光,鲜明之色;多慕珠宝豪华,

  • 除了秦始皇的墓秦代其他国君的墓都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始皇帝嬴政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临潼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那么,在秦始皇之前,秦国三十五代国君的墓又在哪里呢?根据现代考古,除了秦始皇陵以外,秦国历代君王的陵墓主要分布在五个陵区,即西垂陵园、平阳墓区、雍城陵区、咸阳陵区和秦东陵。1、嬴非子:未知。作为秦国的始封君,嬴

  • 黄帝属什么生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生肖猪属猪人为人和单纯善良,天性乐观,待人接物比较热情大方哦,而且也总是很真诚和无私地为别人付出,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回报,他们也觉得施比受更有福,或许真的是应验了这句话,周围的朋友总是很珍惜属猪人,每当遇上困难时,也总会有扭转结果,也常有贵人拉一把!你好,答案是鼠,出生时辰对属鼠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

  • 历史人物嬴政的属相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赢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活了49岁。他13岁(公元前246年)称王,39岁(公元前220年)称帝,做了10年皇帝。可以推断秦始皇属牛。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继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满族。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

  • 洛阳有哪些著名的帝王陵墓?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河洛为王里,崤函为帝宅,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在帝王之州洛阳建都,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一、商汤王冢据有关资料记载,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的墓在“洛州偃师县东六里”,即今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北。当地人称为“汤王冢”。有冢,冢前有碑。二、东周

  • 古代大梁是那几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萧衍、萧纲、萧绎、萧方智南梁(502年-55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子姓萧国后代)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南梁(502年-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萧衍取代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