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陕西黄帝陵。
西汉:陕西咸阳汉武帝茂陵,以及其他汉朝皇帝陵墓大多已经发现;
东汉:东汉11帝,有10帝葬于洛阳,包括汉光武帝的原陵(一说在孟津)、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定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汉献帝葬在焦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安阳曹操墓,南京孙权墓、成都武侯祠刘备惠陵;
隋唐:隋文帝杨陵;陕西唐太宗昭陵;陕西咸阳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
五代:杭州吴越王墓,南京南唐二主陵;
宋辽西夏金:北宋皇帝陵都在河南巩义,南宋黄帝陵都在杭州;同时期的位于银川的西夏王陵,辽帝王陵位于辽宁锦州附近,金代帝王陵分布在北京附近;
元,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其他元朝皇帝陵未发现
明;南京朱元璋明孝陵,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
清:努尔哈赤、皇太极陵在辽宁省;其余皇帝都埋葬在在清东陵,清西陵。
这样的问题就用朝代歌来回答好些吧。
夏商与西周,陕西黄帝陵。
春秋和战国,齐桓公墓,楚庄王墓,
秦;秦始皇陵、二世胡亥陵;
西汉:陕西咸阳汉武帝茂陵,以及其他汉朝皇帝陵墓大多已经发现;
东汉:东汉11帝,有10帝葬于洛阳,包括汉光武帝的原陵(一说在孟津)、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定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汉献帝葬在焦作;
三国两晋南北朝:安阳曹操墓,南京孙权墓、成都武侯祠刘备惠陵;
隋唐:隋文帝杨陵;陕西唐太宗昭陵;陕西咸阳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
五代:杭州吴越王墓,南京南唐二主陵;
宋辽西夏金:北宋皇帝陵都在河南巩义,南宋黄帝陵都在杭州;同时期的位于银川的西夏王陵,辽帝王陵位于辽宁锦州附近,金代帝王陵分布在北京附近;
元,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其他元朝皇帝陵未发现
明;南京朱元璋明孝陵,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
清:努尔哈赤、皇太极陵在辽宁省;其余皇帝都埋葬在在清东陵,清西陵。
有不足之处,欢迎其他大家前来补充。毕竟中国有493位皇帝呢。
历朝历代皇陵如何保护?
历朝历代的皇陵都是怎样保护的?那有许多的说法及传说,而要比较正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则很有必要从我国古代的陵墓史说起。
我国古代皇帝陵,自春秋战国时的赵肃候的寿陵起,以坐西向东,方形封土堆式为主。隋唐之后,逐渐发展演变成坐北向南依山为陵式。
这两种模式,在确定陵址时有以下共同之点:一是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陵区,如无特殊情况,本朝皇帝去世后都埋在陵区之内。二是为了便于保护、管理、供奉以及朝拜祭祀,陵区往往都修建在离京都不远的地方。三是陵区的位置大都选在很少发生水灾、地势比较高峻之处。
比如位于咸阳周陵乡的以公陵、永陵为主的先秦陵区;位于湖北楚都纪南城周围的楚陵区;位于北京近郊的明十三陵,以及位于咸阳北塬的汉代五陵源等等,都是如此。唐王朝把陵区选在距唐都不远的渭北高原上,也是符合历代帝王选址的基本规律的。只是鉴于堆土式陵墓每每被盗的教训,就改变了封土为陵的形制,便开创了依山为陵的先河。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开始在选址时的各项考虑,建造时的质量及安全防盗措施之外,并且在同一个王朝统治时期,皇陵及其陪葬墓均有专人或军队看护,根本无行盗的可能性。只有在天下大乱、王朝崩溃之时,才有被盗的可能。当然,还有就是在其他朝代,官盗或民间盗墓贼盗掘的可能。
大家说呢?除了本朝代自己子孙的守护,其他朝代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是不是!
专门的护陵军队。倘若改朝换代,新朝会继续保护,这是常识,也是责任,就如我们现在保护古代文物一样。至于那偷盗者,这就是保护不善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