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关于葡萄的记载,如《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这里的“葛”指的是野葡萄,和我们今天常见的葡萄不太一样。另外,儒家经典《周礼》中也有对种植葡萄的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对此注释:“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里的“蒲桃”,就是我国古代对葡萄的称谓之一。
到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葡萄传入中国,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颗粒饱满口感甜美的葡萄,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各家诗词均有描写葡萄的名篇。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檠,布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刘禹锡《蒲桃歌》
可见我国早在商周甚至更早的时候就知道采集或种植本土特产葡萄了,汉代开始种植西域引入的葡萄。
葡萄最早种植在哪个朝代?有什么依据?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金谷风露凉,绿珠醉初醒”、“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在古代,关于葡萄的诗句举不胜举。作为一种美味的水果,历来受人喜爱。那么中国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葡萄的?
据记载,最早的葡萄栽培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经过考证希腊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葡萄的欧洲国家,而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考古学家认为是伊朗。而在我国,早在《诗经》里,有过关于葡萄的记载,据说,殷商时期已经开始采摘葡萄食用了。但是,这里的葡萄并不是人工种植的葡萄,而是自然生长的野葡萄。而今天我们所吃的葡萄,则是从汉代的时候,从西域传进来的。
很多人觉得葡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带回来。但是根据《史记》的记载,我觉得应该是,张骞发现了葡萄,但带回葡萄的可能是后面的使者。为什么这么认为?根据《史记大宛列国》中记载,张骞在公元前139年奉命出使西域。一开始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找匈奴国的死对头月氏国,想联手攻打匈奴。但是,想要去月氏就必须经过匈奴,张骞在经过匈奴时被匈奴俘获了。这一俘获,就被拘留了十几年,张骞不仅在匈奴娶了老婆,还生了儿子。但是张骞始终不忘使命,乘看守卫慢慢松懈了之后,就和他的部下逃跑去月氏。没想到一路向西走,没到月氏,却发现了大宛国。
在大宛国,张骞发现很多稀奇的东西,不仅有汗血宝马,还有葡萄这种美味的水果。据《史记》中记载,张骞发现大宛国还会用葡萄酿酒,富厚人家藏酒多达一万多石,久的可以藏几十年都不会坏,那里的人们都喜欢喝酒,马都是用苜蓿来喂食的。但是张骞并没有在大宛国多逗留,他的使命是找到月氏。大宛国听说大汉王朝很富有,如果帮他们找到月氏,以后就会收到很多财宝,于是大宛国就派人带张骞去了月氏。
张骞千辛万苦才找到月氏,发现月氏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离汉朝又远,根本不想再去攻打匈奴。张骞在月氏呆了一年多,回国的时候又被匈奴抓住。这次被抓幸好只被拘留了一年多,就带着妻子儿子逃亡回汉朝。
为什么说葡萄却说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因为从张骞整个过程来看,的确是张骞首先发现了大宛国,并发现了葡萄这种美味的水果。但是从他逃亡的经历看,在大宛国并未逗留太久,从大宛国去月氏呆了一年多,在回来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了一年多,这期间,张骞带回葡萄或者葡萄的种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的时候带着一百多人,离开汉朝13年,回来的时候就只有两个人生还。有命逃回来就不错了,能带回葡萄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张骞回来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都告诉了汉武帝,那里的葡萄、葡萄酒、汗血宝马等都让大家向往不已。
后来,听取张骞的建议,汉武帝就四川犍为郡,分四条道路派遣使者。这以后随着汉武帝攻打匈奴,派遣到大宛、大月氏、大夏等许多西域国家。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也随之在西汉时期扎根,当时葡萄酒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上等珍品佳酿。
到了唐朝,葡萄酒酿造史已经到了非常辉煌的时期,由于葡萄种植的普遍,葡萄酒酿造也从宫廷走向了民间。到元朝,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连祭祀太庙的酒也必须是用葡萄酒。元朝的《农桑辑要》中,有指导地方官员和百姓发展葡萄生产的记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栽培水平,并且当时已经有大量的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葡葡最早种植在周朝,应该是人工栽培。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珍异,就是蒲桃,枇把之类,蒲桃,即葡葡,专门种植按时收敛贮藏。
葡葡的进一步种植和葡萄酒的发展,已经到了我国西汉时期,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种子,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也记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植之”。而张骞看到西域人“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更有甚者,用葡葡酒贿赂宦官张让,竟然当上了凉州刺史,所以,苏轼感慨万千,写下了“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可见当时葡葡的附加值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