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威47岁起兵称帝,一生娶了4个寡妇,为何被万人称颂是一代明君?

郭威47岁起兵称帝,一生娶了4个寡妇,为何被万人称颂是一代明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114 更新时间:2024/1/15 13:28:42

在古代,得位不正的皇帝大多评价不高,即使是如李世民和朱棣这样的一代雄主,依旧饱受争议。不过郭威似乎是一个例外,尽管他是通过残酷屠杀和篡位才登基为帝,但世人却对他高度评价,称颂他是一代明君。

其实,郭威成为皇帝的过程,和赵匡胤很像,许多人甚至说赵匡胤就是学的郭威。郭威本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心腹大将,刘知远去世以前,将郭威选为顾命大臣,嘱咐他辅佐少帝刘承。刘承继位以后不久,就发生大规模叛乱,郭威带兵平叛,战功赫赫。

郭威对刘承忠心耿耿,可是刘承却担心郭威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一直想除掉他。刘承先是让郭威镇守边疆,随后又派人暗杀郭威,郭威最终忍无可忍,举兵造反。在两人交战过程当中,郭威在京城里的全部家属都被残忍杀掉,这其中包括他还在襁褓里的儿子。郭威带兵攻入京城,最终经过一场政变,夺得帝位,正式称帝,国号大周。

郭威称帝以后,立刻进行改革,开始革除唐末以后留下的政治弊端。郭威是一位武将,但他尊敬文人,重用有才德的文臣,一改人们对于武将执政的恶劣印象。郭威上位以后,诚恳的对大臣们说道:“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

郭威出身贫苦,对于老百姓的艰苦有深切体会,他曾对对宰相王峻说道:“我是个穷苦人,得幸为帝,岂敢厚自俸养以病百姓乎!”郭威上位以后,不断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减轻刑罚。为避免奢侈,郭威力行节俭,并自己带头俭省,他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珍宝,并把宫中人们进贡的珍玩宝器当众打碎,说:“凡为帝王,安用此!”郭威的举动并非只是作秀,他一生都非常节俭。郭威去世以前,嘱咐柴荣,说自己的陵墓葬礼一切从简,用纸衣瓦棺即可,不要惊动百姓,避免劳财伤民。这样节俭的皇帝,在整个世界上都是极为少见的。

后周太祖郭威

而且,郭威公私分明,重视才德。古代帝王最忌讳没有子嗣,但郭威在妻子去世,子嗣凋零以后,却没有忙于娶妻生子,传承香火。在当时,郭威有一个亲外甥叫李重进,和郭威关系很亲密,但郭威深知柴荣能力出众,于是将皇位传给柴荣。事实证明柴荣的选择没有错,柴荣的确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上位以后励精图治,让后周国力大增,奠定了赵匡胤统一天下的基础。

郭威在位仅仅三年,就因病去世,但这三年间,他改革朝政,革除弊政;减轻赋税,体恤百姓;善待功臣,宽怀仁厚。郭威淡泊名利,性格豪爽,感情专一,生活简朴,下葬时甚至只有纸衣瓦棺,这样的皇帝,这样的豪杰,实在令人钦佩,说他是一代明君,名副其实。

明君跟何时称帝,娶几个寡妇等都没多大关系。明君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看他一生的政绩如何。

郭威是今天河北省邢台市隆县人,起初他只是后汉的一位臣子,为后汉立下汗马功劳,被拜为邺都留守、枢密使。其实郭威本来没打算造反,他后来之所以黄袍加身多半是后汉隐帝刘承逼的。

刘承即位后,不愿受老臣的牵制,于是派人暗杀郭威,并且杀了他们妻儿最终激起了郭威的反叛。950年郭威起兵推翻了后汉次年建立后周。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政治和经济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破坏。在提倡节俭、严惩贪官、严禁军队扰民等方面,郭威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在郭威的精心治理下,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趋向统一,并且初现国富民强的迹象。郭威在位时的努力,为后周世宗以及后来赵匡胤的事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不仅有军事和政治才能,他在感情方面也相当专一。郭威的妻子去世后他不再另娶皇后,并且去世后把帝位传给了跟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柴荣。

不过柴荣也的确有才,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郭威的选择是对的。综合郭威的一生来看,他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生于乱世长于行伍,上位后能把中国社会带向好转,这就是一代明君的作为。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典故文言文.司马光砸缸.课文?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原文是bai: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du《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zhi。自是手dao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回,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答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东汉时期,被人称之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黄香很小就失去母亲,

  • 王者何贵文言文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说:“应尊重天。”(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精卫填海原文:北二百里,曰发

  • 求史记中著名故事的古文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中著名故事的古文版:1.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

  • 文言文在线翻译(全文翻译)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译文: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李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李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

  • 中国古代人物文言文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1、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2、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谁有原文和翻译啊?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察今》【原文】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译文】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

  • 古代神话故事 文言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 17年提了264条建议,魏徵是如何让李世民听进意见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与魏征被称为一对千古君臣。尤其被后来的文臣士大夫刻意美化。不是魏征才能特殊比皇帝高明,而是他遇上了心胸宽广的明君。李世民心怀天下,重用魏征,是极具“统战”谋略的高明之举。魏征是太子李建民的谋臣,早就建议太子要提前动手除掉秦王李世民。魏征被李世民俘虏,不杀点泄愤已属意外。但李世民居然不顾部下一致

  • 两则神话故事(古文)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出处:《山海经北山经》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请问哪首文言文里有(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千金市骨”的典故原文: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注释: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