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有13位皇帝。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
1:太祖被皇次子拓跋绍与宫中守兵及宦官串通,当晚带人翻墙入宫,刺杀拓跋。年仅39岁。
2:太宗积劳成疾,旧病复发,于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在西宫驾崩,时年三十二岁
3:世祖拓跋在中常侍宗爱的煽动下,逼死了景穆太子拓跋晃。正平二年二月初五日宗爱怕被诛杀,先下手为强弑世祖。
4:熹祖同样被中常侍杀害。
5:拓跋晃忧虑而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6:拓跋浚病逝
7:显祖被冯太后毒死
8:拓跋宏病逝
9:元恪病逝
10:元诩被毒死
11:元子攸被勒死
12:元恭被毒死
13:元修被射杀
真是可笑!中国最可笑的一个朝代。都是被臣民杀害和病逝。前四个皇帝有三个被自己臣民还不注意朝廷和后宫。病逝估计是因为太早结婚。夜夜笙歌。
去搜索了一下,发现北魏皇帝都结婚很早,并且很早就儿女成群,所以我猜……
如何整体评价北魏政权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应当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尽量客观、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北魏政权。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陆沉,衣冠南渡。北方大地出现了“五胡十六国”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赤地千里。前秦苻坚在位期间,重用汉人王猛,励精图治,开创了“五胡十六国”的唯一治世,使得前秦的国力日渐强盛,成为了“五胡十六国”当中最强的国家。接着苻坚以军事力量来征服他国,不久便成功统一了北方地区。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决战于淝水之畔,是为“淝水之战”。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终结了前秦侵略吞并的野心。不久以后,前秦政权瓦解,附庸部族纷纷得以脱离统治。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乘前秦四分五裂之机,先称代王后改魏王,定都盛乐。公元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又迁都平城,拓跋称为道武帝。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了政治改革之路。到了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随后不久,北齐代东魏而立,北周取西魏而代之。至此,延续了将近150年的北魏政权宣告灭亡了。
北魏的重要历史节点有三个,分别是386年北魏建立、439年北魏一统北方、以及593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前秦四分五裂后,北方中原大地留下了权力真空,北魏乘势而上成为了有力的继承者。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北魏政权成功攫取了北方中原地区,一统北方,俨然是另一个前秦。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北魏政权得以脱胎换骨,进入了历史的新高度。
北魏政权上接“五胡十六国”时代,下启南北朝对峙时期,是魏晋南北朝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初,北魏政权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具有鲜明的奴隶社会色彩。后入主中原,不断推动封建化进程。最终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彻底完成了汉化,进而融入了中原社会。在这发展过程中,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乱华”以来的战乱,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很有效的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至于“均田制”的实施,在客观上为以后的大一统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影响极为深远。
综上所述,北魏政权是我国历史上汉化最为彻底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北方中原各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源于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一带(当时大兴安岭又名鲜卑山)。公元1世纪后期,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势力逐渐强盛。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曾建立多个政权。东晋时期,拓跋部首领什翼犍在今山西北部建立代国,后被前秦吞并。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分裂。386年鲜卑族拓跋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89年,拓跋迁都平成(今山西大同),390年正式称帝,即道武帝(太祖)。493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尤其是在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之后,北方社会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