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是代国世子拓跋的遗腹子,他还没出生,他老爹就在平定内乱的时候被杀了。等到拓跋出生以后,代国又被前秦给灭了。
这简直就是史上最惨官二代有没有?溥仪好歹还有个老爹活着,可拓跋可真的是啥也没有啊!偏偏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之下,15岁的拓跋建立了强大的北魏王朝。他是怎么办到的呢?
一、论亲戚的重要性。拓跋之所以能死里逃生,并且小小年纪就建立北魏王朝,主要离不开众多亲戚们的帮忙。
前秦天王苻坚,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灭掉一个国家以后,并不斩草除根,而是全盘保留这个国家的宗室,让他们到前秦来做官。甚至前燕被灭的时候,前燕的皇帝慕容,都能到前秦得到一个不错的差事。
所以说,代国被灭了以后,不仅代国宗室没有被屠戮,就连年幼的拓跋,也得到了苻坚的允许,在自己的家乡长大成人。
这就为拓跋后来的崛起打下伏笔了。
第一,刘库仁让拓跋有了一个不错的童年。
前秦灭了代国以后,把代国分成了两半,分别让刘库仁和刘卫辰统辖。这两个人和拓跋的关系可不一般。
刘库仁是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的外甥。
刘卫辰是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的女婿。
而拓跋则是戴国君主拓跋什翼犍的孙子。
有了这层关系,拓跋年幼的小日子还算过得可以。在刘库仁的帮助下,拓跋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相对来说,刘卫辰这家伙就不靠谱得多了,常常和刘库仁争斗。
第二,姑姑救了拓跋的命。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拓跋14岁那年,刘库仁在帮助苻坚平叛的时候,被人给暗杀了。从此拓跋迎来了至暗时刻。
当时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杀掉了叔叔刘头眷,成为了部落领袖。刘显就很忌惮拓跋的身份,所以打算将其杀害。
这个时候亲戚的力量再次凸显了,刘显的弟弟刘亢,所娶的老婆,恰好是拓跋的姑姑。姑姑得知以后,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拓跋的母亲贺氏。
此外,拓跋什翼犍的另一个外甥梁六眷,此时在给刘显打工,得知此事后,也立刻密报了拓跋,这才让拓跋躲过一劫。
第三,族人公推拓跋为主。
逃出来的拓跋,来到了母族贺兰部。可舅舅贺染干却极度拓跋的身份,也打算害死他。多亏了母亲的阻止,这才再次躲过一劫。
这个时候,族人们意识到,如果拓跋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的话,早晚会因为身份被人给害死。因此拓跋的堂曾祖父拓跋纥罗和他弟弟拓跋建,便请求贺兰部首领贺讷推举拓跋为主。
大家过去都是给代国拓跋氏打工的,而贺讷又是拓跋的舅舅,再加上拓跋家族的人鼎力相助。所以拓跋这才在15岁那年恢复了代国基业,不久改国号为魏,也就是北魏。
第四,慕容垂的鼎力相助,使得北魏逐渐强大。
拓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亲戚,那就是慕容垂。慕容垂是前燕国王慕容的儿子,慕容还有一个女儿慕容氏嫁给了代国国君拓跋什翼犍。
而慕容氏和拓跋什翼犍所生的儿子,恰好就是拓跋的父亲拓跋。所以说,慕容氏是拓跋的奶奶,而慕容垂自然就成了拓跋的舅爷爷了。
慕容垂在前秦崩溃以后,建立了后燕帝国。由于慕容垂个人能力太强,所以后燕实力强劲。慕容垂为了控制北方草原,便刻意扶持起了拓跋为北方代理人。
在后燕的帮助之下,拓跋先后收拾了库莫奚部、高车部、贺兰部、纥突邻部、纥奚部等等邻居,成为了北方霸主。
二、进军中原,拓跋将后燕一分为二。说实话,这事儿有点儿不地道。慕容垂不仅是拓跋的舅爷爷,更是将拓跋一手扶持起来的重要人物。拓跋能有后来的成绩,必须要感谢慕容垂。
可做大做强以后的拓跋,再也不愿做后燕的马仔了,他想要出来单干,甚至吞并后燕集团。你说这事儿慕容垂能允许吗?当然不肯。
因此,北魏和后燕之间的大战,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后燕实力强劲,主要依靠慕容垂的个人军事指挥能力。可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就差太多了。在参合陂之战中,慕容宝被拓跋杀得大败,拓跋更是坑杀了4万后燕大军。
慕容垂当时已经70岁高龄了,得知此事以后,差点没当场进ICU。勉强挺过来的慕容垂,决定御驾亲征,岂不知,这已经是他最后一程了。
慕容垂一出手就不一般,他居然在太行山挖了个洞,出其不意地攻克了北魏的平城。还顺便斩杀了北魏名将拓跋虔。拓跋吓得连忙要到草原上避一避风头。
这个时候,英雄迟暮的慕容垂,在参合陂之战的战场上,看到后燕战士们的累累白骨时,一口气没挺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从此以后,后燕就再也不是北魏的对手了。拓跋只害怕慕容垂一人,慕容垂一死,拓跋立刻出兵攻克了后燕若干城池,最终将后燕分割成了北燕和南燕两个小政权。
后燕气数已尽,属于北魏的历史时刻到来了。幽州、冀州、并州等地,全部落入北魏之手,拓跋成为了称雄华北的霸主。
公元398年,拓跋正式将国号确立为“魏”,登基称帝,也就是北魏道武帝。
三、拓跋远没有到统一中原的地步。那时候北方诸侯林立,除了北魏以外,还有北燕、南燕、后秦、后凉、仇池、吐谷浑等等政权,所以北魏虽然进入了中原地盘,可远没有达到统一中原的地步。
当时北魏最强劲的对手,当然就是坐镇关中的后秦了。北魏和后秦,几乎把整个中原给瓜分了。为了取得霸主地位,双方还真的打了一架。
那时候拓跋厚颜无耻地派人向后秦君主姚兴求亲,希望他能够把女儿嫁给自己。可拓跋已经有了慕容皇后,总不能让人家来做小妾吧?所以姚兴果断拒绝了拓跋的请求。双方由此闹掰了。
拓跋开始找各种借口骚扰后秦,这使得姚兴非常不爽,人家好歹也是一代明主好不好?哪里能受这种欺负?因此后秦的反击就这么开始了。
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这个时候柔然大军要侵略北魏,这才使拓跋撤军。因此后秦和北魏之间并没有分出胜负。姚兴和拓跋这两位明主,有幸相遇,却也没分出个高下来。
真正统一北方的,其实是拓跋的孙子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在位期间,陆续兼并了北燕、大夏、北凉、仇池等国,于公元439年,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四、39岁的拓跋为何被儿子给杀了?拓跋为北魏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拓跋既然这么牛,为啥不是他本人办成这件事呢?原因很简单,这位老兄39岁就去世了!
拓跋和姚兴大战一场以后,发现只要北方的柔然没有被解决掉,那北魏想要继续挺进中原,几乎是寸步难行的。
而柔然一时半会儿是真收拾不掉,因为他们跑得太快,而且居无定所。你来他就走,你走他就来,防不胜防。
这个时候拓跋索性放弃了奋斗,开始过上了“接着歌,接着舞”的好日子。
不奋斗的时光,总是那么无聊,因此拓跋开始给自己找乐子。他开始接触到了寒食散,这玩意儿是东晋士族们必备的一种销魂药品,王羲之、谢安等人一言不合就要搞点儿。
你要知道,王羲之、谢安这些人,说到底都是人臣,并不会对天下构成多大的威胁。可拓跋就不同了,他可是人主啊。吃多了寒食散,这脑子就变得异常疯癫,没事儿就要杀人。
手下这帮人都被拓跋给搞怕了,原先打算跟着拓跋干一番大事的人,也都纷纷跑路了。杀惯了大臣,拓跋觉得不过瘾,又打算对自己的妃嫔下手了。
当时皇次子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犯了点小错,拓跋却勃然大怒,总算逮到机会了,便要处死贺夫人。
贺夫人连忙向儿子拓跋绍求援。这个贺夫人的身份可不简单,她居然是拓跋的母亲贺氏的亲妹妹,也就是拓跋的亲姨母。
最关键的是,当拓跋遇见贺夫人的时候,贺夫人早已嫁人。可拓跋却觉得贺夫人太美了,什么也不顾,把贺夫人的丈夫给杀了,就这么强行娶了贺夫人。
贺夫人和拓跋属于近亲结婚,生下的拓跋绍,这脑瓜子果然有点毛病。拓跋绍是个凶狠残暴的家伙,没事儿就到民间打家劫舍伤害老百姓。有一次他看到路上有个孕妇,居然把人家的肚子剖开,观看肚子里的胎儿。
这种残暴的家伙,得知母亲有生命危险,那还得了?二婚捐步数就与宫中的侍卫串通一气,翻墙入宫将拓跋给杀了。这一年,拓跋绍才16岁,而拓跋死时,不过39岁。
结局:拓跋嗣为父报仇,继承父业。拓跋还有一个大儿子拓跋嗣,北魏有个习俗,杀母立子。这都是跟汉武帝学来的,主要是防止后宫乱政的现象出现。
可拓跋嗣是个很孝顺的孩子,他得知母亲被杀后,常常躲在角落里哭泣。拓跋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将拓跋嗣赶出了皇宫。
等到拓跋被杀以后,拓跋嗣这才匆匆赶回来。很显然,与拓跋绍比起来,拓跋嗣就太优秀了。因此大量臣民都归顺到了拓跋嗣麾下,这么一来拓跋嗣就顺理成章地诛杀了拓跋绍母子俩,为老父亲报了仇。
拓跋嗣继位以后,进一步拓宽了北魏疆土。陆续拿下了青州、兖州、豫州、司州等地,甚至攻克了中原重镇虎牢关。为他的儿子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拓跋,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二个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的开创者(也是代国的复国者)。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早年亡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随后十五岁复国,并且击败了实力雄厚的后燕国称霸华北。随后励精图治使北魏成为当时最有前途的强国,但是却在三十多岁就在心理和身体上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在位的后几年国政混乱,自己也被儿子弑杀。
被弑的直接原因:小姨和次子联手弑君其实这里有些标题党的嫌疑,其实拓跋绍的小姨也是他的妻子。所以确切说法应该是次子拓跋绍与其母贺氏联手弑君。
拓跋有一次去自己母亲的部族时见到了自己的小姨,他一眼就被自己美丽的小姨迷住了,回去就请求自己的母亲让自己娶这位小姨为妻。因为拓跋是鲜卑族出身,如今我们看来大逆不道的乱伦行为在他们看来是可以的。但是拓跋的母亲反对了这门亲事,不是因为她母亲认为儿子娶自己的妹妹不妥,而是她认为太漂亮的女人也一定有不好的地方,而且当时拓跋的这个小姨已经嫁人了。但是被迷住的拓跋可不会轻易放弃,他命人秘密杀死了自己的小姨夫,然后将自己的小姨娶了过来。不久他们生下了拓跋绍,也就是拓跋的次子。
公元403年,拓跋绍和其他兄弟一样被封王,当时的拓跋绍只有十岁左右,还是一个孩子就被封为清河王,拜征南大将军。可惜这位年轻的王爷似乎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不仅有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叛逆,同样还具有不应出现在这个年纪的残忍和变态。传说他平日里抢劫行人、射杀猪狗,一副典型的恶少形象。更过分的是他曾经剖开一位孕妇的肚子来研究里面的胎儿。这样的行为当然让拓跋非常愤怒,拓跋在教训自己的这个儿子时甚至差点将他弄死。因此导致父子关系紧张,顺带也让拓跋和自己的小姨夫妻关系不睦。
到了拓跋晚年,拓跋明显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出现了问题,国内出现混乱,而拓跋也时常归咎迁怒身边的人,并且动辄以小过失就将人处死。公元409年,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被因为过失被拓跋囚禁并扬言要处死她。但是由于天色已黑,拓跋没有立即行刑,于是这位既是拓跋小姨又是他妻子的贺氏害怕小命不保,就让人通知拓跋绍来救自己。当晚只有十五六岁的清河王拓跋绍就率领帐下武士跳墙进入宫中,将自己的父亲北魏的开国君主拓跋弑杀了。
多疑:少年磨难带来的枭雄个性关于拓跋的晚年,史书中的描写除了让人感觉他精神已经出现问题,更多的表现就是多疑,动辄认为别人有谋反意图或者动辄以小过失处死大臣。但是结合拓跋的成长历程,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年轻时经历的磨难和尔虞我诈使拓跋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多疑的性格特点。
拓跋严格来说是一个遗腹子,他出生前几个月父亲去世。但是他一生下来就深得祖父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的喜爱。而且他作为代国君主的嫡孙,本可以继位成为代国的君主。但是却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遭遇亡国之狠,代国被苻坚的前秦所灭。但是除了实力差距导致代国灭亡这一主要原因之外,拓跋的祖父拓跋什翼犍被儿子弑杀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后拓跋很幸运没有被处死,而且也没有被前秦皇帝苻坚带到都城加以控制。他被留在了代国,但是代国的管理权被苻坚交给了原来拓跋家族的属下刘库仁。童年的拓跋也和母亲在刘库仁这里寄人篱下的活着。
淝水之战后,前秦对整个北方的统治迅速瓦解,许多原来被前秦征服的国家都纷纷举兵复国。而管辖代地刘库仁却被儿子刘显所杀,随后刘显还打算除掉拓跋这一代国王位继承人。所幸有人提前告知了消息,拓跋在母亲贺氏的安排和帮助下逃到了母亲的娘家贺兰部。随后拓跋虽然在贺兰部的支持下成功复国。但是在此期间,他的舅舅贺染干还试图杀死他。
所以从童年到少年时期就历经多次阴谋的拓跋,为了自保自然就养成了多疑的性格特征。虽然他身体状况好,有理性思考的时候他能做到理智的去分析。但是他的晚年显然因为身体和精神出现问题导致他的多疑性格被激化和放大了,从而导致了他的悲剧。
寒食散:多疑嗜杀的催化剂或许是与当时的天下群雄斗智斗勇带来的巨大压力,或许是为了效仿和学习当时士族社会的“服散”潮流,晚年的拓跋开始服食寒食散(也叫五石散)。
服散是当时士族社会的一种时髦的潮流。作为雄霸河北的北魏皇帝拓跋当然有条件和有能力去追求这种时髦。而且拓跋在奠定了北魏王朝的基础之后,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他也非常重视与汉人士族的关系,利用这些汉人士族来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所以拓跋染上了服散这种恶习也就不奇怪了,何况当时的人们不仅认为这不是恶习,反而认为是一种非常高贵、非常风雅的行为。
但是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寒食散就类似于现代的“毒品”。不仅会上瘾而且会使人性格狂躁且精神恍惚出现幻觉。结合史书中对拓跋晚年的记载,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拓跋出现了性格狂躁嗜杀的表现,还有经常独自一人彻夜不眠的自言自语。也出现了幻觉,或者说“被迫害妄想症”。这些症状都证明寒食散已经成为了放大拓跋性格中多疑嗜杀一面的催化剂,简言之,拓跋已经从一位乱世英雄变成了一位精神病人或者吸毒成瘾的精神病人。
综上所述,拓跋的晚年悲剧是因为早年经历形成的多疑嗜杀性格在寒食散的催化作用下激化了性格中的阴暗面。再加上与次子拓跋绍母子的关系不睦这一导火索,一代开国君王就这样被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