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1、刘备苦心留住徐庶心
有一天,曹操派人送来徐母的书信,信中要徐庶速归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计,但他是孝子,执意要走。刘备顿时大哭,说道:“百善孝为先,何况是至亲分离,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亲后,以后有机会我再向先生请教。”
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刘备劝说徐庶小住一日,明日为先生饯行。第二天,刘备为徐庶摆酒饯行,等到徐庶上马时,刘备又要为他牵马,将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感动得徐庶热泪盈眶。
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仅举荐了更高的贤士诸葛亮,并发誓终生不为曹操施一计谋。徐庶的人虽然离开了,但心却在刘备这边,故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说。徐庶进曹营果然不为曹设一计,并且在长坂坡还救了刘备的大将赵云一命。
古往今来,凡是留才的案例,没有超出刘备的。留才留心,只要能留住人才之心,即使人才在天涯海角,依然会为你效命。
2、秦昭王五跪得范雎
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雎,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真的就不愿意教寡人吗?”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的。”范雎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
秦昭王对此指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雎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
这一次范雎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雎鞠躬尽瘁,辅佐秦昭王成就了霸业,而秦昭王千百年来也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3、庄王爱马
楚庄王芈侣爱养马,他有一匹爱马待的遇超过了大臣。艾玛!爱马每天穿着锦绣的衣裳,住着宽敞华丽的大房子,吃着枣肉制作的果脯,躺在竹子做的凉床上。也许是宠爱过度,这匹马竟然得了肥胖症,最后死翘翘了。
楚庄王号令群臣为爱马出殡,准备以大夫的礼仪下葬。大臣们议论纷纷,认为国王是在侮辱臣子。庄王下令:有议论葬马者杀无赦!
楚国明星优孟听说这件事儿,跑进大殿一个劲儿痛哭流涕。老芈说:“老孟你哭啥啊?”优孟说:“大王的爱马死了,咋能按照大夫的规格下葬呢?我大楚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以大夫规格葬马太抠门儿小气了,应该以君王的礼仪安葬才是。”
庄王阴沉着脸:“那你说咋办?”优孟回答:“大王您应该给爱马用雕玉做棺,以上等的梓木做椁,以贵重的樟木装饰,派数千名士兵挖掘坟墓……”庄王一听这话,感到不对味儿:“寡人的错误如此严重吗?那依你看应该如何去做?”
优孟回答:“还请大王按照六畜应有的方式埋葬为好!以土为椁,铜锅做棺,放上大枣生姜和香料,祭以粮米,埋葬在大家的肚子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庄王听从了优孟的劝说,把爱马交给了伙房,一场葬马风波平息了。
4、懿公好鹤
春秋时期,卫国第十八任国君卫懿公姬赤阁下对白鹤情有独钟。他爱鹤如命,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他饲养的白鹤羽毛洁净,身姿修长。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有所爱好,下属就会投其所好。卫国官吏满世界驱使百姓,捕猎白鹤送给国君。捕获的白鹤多了,原有的饲养场地不够用了,姬赤就不断扩建宫苑,养殖数量庞大的白鹤,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姬赤根据白鹤品相不同,给他的白鹤们封了不同的品级,享受同等官员的待遇。他领着白鹤逛街,这些“鸟大臣”都乘坐着华丽的马车,吃喝拉撒睡都有专职人员伺候。养鹤的开销越来越大,国库不够用,姬赤不顾百姓死活,强行摊派给无辜的国民。
北狄王得知姬赤爱鹤荒政,率两万骑兵突袭卫国。卫懿公姬赤慌了神儿,下令征兵抵御敌人。国内的百姓早就对这个混球的国君失去了信任,纷纷发牢骚说:“大王不是有那么多鸟大臣吗,让他的鸟大臣去迎敌好了!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打仗啊?”
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无人理睬征兵令。姬赤无奈,强行抓壮丁,分发武器仓促迎战。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毫无战斗力可言,被北狄骑兵一举击溃,卫懿公姬赤来不及躲避,被敌军乱刀砍死,他的那些鹤估计都被敌军做成烤“鸡翅”了吧?
5、宋仁宗爱吃螃蟹
宋仁宗从小爱吃螃蟹。他不仅是宋朝第一个吃螃蟹的皇帝,还带动宋朝人开始吃螃蟹,并且认吃螃蟹的风气在中国流传了下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宋仁宗打小就爱吃螃蟹,一顿不吃就馋得发慌,一吃起来就刹不住车。
那时候宋仁宗还小,还没有亲政,真正掌权的是他名义上的母亲刘太后。刘太后见小皇帝吃螃蟹吃坏了身体,当即发下懿旨:虾蟹海物不得禁御!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当时不仅螃蟹,连虾都不让送到宫里来!
喜欢吃螃蟹的宋仁宗,想让太监宫女偷偷去外面里买螃蟹进来吃,大家都害怕刘太后严惩,不敢答应。这时候另一个皇太后看不下去了,她就是刘太后的好姐妹、亲自抚养宋仁宗长大的杨太后,杨太后说: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你不让他吃螃蟹,我让他吃!
于是她经常从悄悄弄些螃蟹给宋仁宗吃。后来宋仁宗长大以后,对杨太后很感激,对刘太后却心怀怨恨。他为什么要怨恨刘太后?一半是因为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时间太长;另一半就是因为刘太后不让他吃螃蟹。
古代哪些帝王的爱情故事比较经典?
1、皇太极和海兰珠
在《清史稿》中记载,海兰珠26岁的时候才嫁给皇太极,皇太极对于海兰珠可以说是到了迷恋的地步,皇太极大封后宫的时候,将海兰珠封为东宫大福晋宸妃,她的封号仅仅次于东宫皇后。海兰珠所住的宫殿也称为关雎宫。
海兰珠的封号宸妃,其实是大有深意的,这个封号里面就藏着皇太极对于海兰珠的爱。宸指的就是北极星,寓意是王位、宫殿,这个字也是帝王的代称,在皇太极心里面,海兰珠的地位是超越了其她一切妃子的。
二、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
在《异闻录》中记载,李隆基曾与杨玉环的妹妹虢国夫人有过私情,为此杨玉环还跟李隆基吵了架并在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李隆基还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妃子叫梅妃。有一回李隆基偷偷跟梅妃到翠华阁同居。让杨玉环知道了,一大早杨玉环就堵在了翠华阁门口,梅妃越窗而逃,李隆基装疯卖傻地感叹道:“图得半夜欢娱,反受十分烦恼”。
并发誓从此再也不跟其它女性往来。在爱情上,李隆基作为皇帝能够自我反省,仅此一点就很难得。从华清池里出来,杨玉环被宫女们扶进了唐玄宗的寝宫。
在温暖的芙蓉帐里,她和李隆基共渡良宵。这是春天的一个夜晚,春宵一刻值千金,当他们醒来时已日上三竿。李隆基一拍脑门:坏了,我耽误上朝了。李隆基急匆匆起床穿衣,不想脖子早让杨玉环的一双玉臂圈住了。我不让你走嘛!你再陪我一会儿好不好嘛!李隆基当然也舍不得杨玉环,想现在上朝也耽误了,再说天下太平,想必朝中也没什么大事,不去就不去吧。
就这样李杨宵偎昼傍、如胶似漆、欢爱无尽。
古代帝王的王冠?
放心,皇帝的冠够大,秃头也能戴得住,冠冕从上古先秦一直到明代造型都差不多。
至于常服的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秃头毫无压力至于清朝……清朝皇帝本来就是秃头……
中国古代帝王与名士故事字数?
1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2、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
(今山西临汾)
唐帝尧
3、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济)
虞帝舜
4、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5、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6、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7、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
8、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1)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2)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①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②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
9、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10、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11、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12、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13、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14、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15、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16、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1)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2)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3)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17、晋朝:265年-420年
(1)西晋:265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2)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18、十六国:304年-420年
19、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②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③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④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2)北朝:386年-589年
①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
北魏孝文帝元宏
②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③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④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北齐文宣帝高洋
⑤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21、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姓霍的古代帝王?
没有这个姓的帝王。霍姓名人有霍去病、霍光、霍元甲、霍英东、霍建华、霍思燕等。还有过霍国。霍国是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伯爵。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分封自己的七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是为霍叔处,此即霍国之始,一直到春秋时代,公元前661年被晋国所灭。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求为霍伯,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史称霍哀公,变伯爵为公爵。
晋献公得知求自称霍公后,心中不平,于是出兵灭霍。霍国被灭后,求逃至齐国。
是年,晋国大旱,晋献公使人占卜,说是因灭了霍国,霍山神降罪于晋国,有此大旱之灾。
于是晋献公即命人将求从齐国找回来,让他负责霍山神祭礼事宜。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因此中国之姓霍者皆为霍叔处之子孙。霍州是霍氏的发源地,古霍国遗址今白龙镇陈村为霍氏祖庭。天下霍姓出霍州,应为定论。
古代帝王发怒的句子?
大家都知道,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万万人之上,掌握着治下所有人的生死。但是,皇帝生气了总不能就是砍头,砍头吧,毕竟他也是爹妈养的,有着七情六欲,而不是冷血无情的杀手。
那么,皇帝会不会骂人呢?其实怒而爆粗是常态,我们从史书记载中就可见一斑,因为泥人都有三分火气,生气起来哪能忍得住啊。
《史记》上有过这样的记载,是关于刘邦大骂郦食其的内容:
“汉王缀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这是啥意思呢?“竖儒”是对儒生的鄙视,“公”全称为乃公。
那么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你这个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的瓜皮文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
古代帝王称号的全称?
帝王们的称号随着历史的发展,称号从对帝王们的一生功绩的定论到完全成为歌功颂德的工具,可以说帝王称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君权与各方势力斗争史
首先,帝王一般有庙号、谥号、年号等称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商重祭祀,建宗庙祭奠先王,“天子七庙”,每位君主死去后都会有一座庙,七代过后,庙累计太多,则会毁去自太祖以下较早祖先的庙,将其迁入太庙,时期保持一个稳定的总数,这个制度称之为“祧庙”
而有一些丰功伟绩的君主则会上庙号,示意尊崇,永不毁坏其宗庙,曰“百世不祧之庙”
庙号分为“祖”“宗”,正所谓“祖有功,宗有德”
祖一般为开创之功,一般如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
有立下不世之功,对国家恩同再造如汉世祖刘秀明成祖朱棣北魏高祖元宏
庙号大部分来源于谥号,并不像《谥法》一样,庙号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
首先,谥号始于西周前期,周公旦著书《谥法》,用来对王侯将相的一生做一个高度的评价
表扬的,例如: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2.批评的,例如: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3.同情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仁慈短折曰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皇权的集中,谥号越来越多,庙号成为皇帝们的必备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元年受尊号为“应天仁圣文武圣德皇帝”。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也有死后上尊号的,例如唐高祖死后,到天宝十三载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
古代帝王葬礼规格?
皇帝死后不光有奢华的陵墓和陪葬品,其礼仪的繁琐也是令人瞠目结舌。不仅朝廷内外官员,皇亲国戚要着孝服,而且宫中的宫女、太监、民间百姓都要服丧。皇帝死后百日,民间禁止嫁娶和一切娱乐活动。这些制度都是不合理的。
古代帝王陵墓多大?
有大有小的,你说的帝王是指皇帝吗还是将相。
一般皇帝而言,都是相对诸侯偏大的,好几公顷的有。其实还要看发展的,比如越到后来陵墓越大越好咯。
古代帝王棺椁形式?
古代帝王棺椁都是三椁三棺,材质都是上好楠木,最高是‘黄肠题凑’棺椁,材质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