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温的下场如何?

刘伯温的下场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328 更新时间:2024/1/22 15:19:23

刘伯温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朱元璋曾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

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

1、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

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

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2、刘基处死李彬,与李善长结怨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

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

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

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

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

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

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

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

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3、胡惟庸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

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基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

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4、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5、第一谋士之死谁之罪?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

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只好回到了乡下。

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

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

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

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但这次,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

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

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

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历史的回答是否定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儒家文化是指的哪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 快啊,很急!!爱心小故事,每个300字左右,要三篇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只要你有一颗爱心,多包容你就是个有爱心的人献爱心可以体现在很小的方面,以我们个人来说。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李连杰的壹基金,每个月我都会用手机短信发一条捐款信息,每个月一块钱。因为还是学生,所以没什么钱可以捐的。但是毕竟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每个人如果都能捐一块钱,一个月中国就能捐出十亿。献爱心,无关乎大小,

  • 甄原型(甄历史人物原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甄值脑褪怯赫鄣男⑹ハ芑屎笈レ锫皇希彩乔』实鄣难贡⒛浮孝圣宪皇后的简介孝圣宪皇后十三岁就进入了雍亲王府,为雍王胤G藩邸格格。后来在康熙五十年的时候生下了弘历,还因此被封为了熹妃。然后又在雍正八年的时候被封为熹贵妃,再后来,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将运备其尊称为皇太后,并上徽号为崇庆皇太后。后来在乾隆四十二年

  • 用英文介绍中国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In200,YuanShaoamassedmorethan100,000troopsandmarchedsouthwardsonXuchanginthenameofrescuingtheemperor.CaoCaogathered20,000meninGuandu,astrategicpointon

  •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一饭千金,画龙点睛,成语所说的历史人物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刘备2曹植3王羲之4韩信5刘禅6关羽7诸葛亮8曹操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百步穿杨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慷慨悲歌荆轲荆轲刺秦王时,与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史称荆轲为变徵之声,复为羽声横槊赋诗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

  • 甘肃的历史名人有哪些?他们都有哪些伟大的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就甘肃人有没有姓郭的参谋长雾社事件的莫那鲁道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是每年的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1945年8月15

  • 如何打造富有文化的班级?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目标引领——用共同的信念凝气聚力。班级信念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旅瞎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必须用统一的信念,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形成一致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内驱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信念就是给班级成员竖立一面精神的旗帜,让全体成员有一个精神的凝聚点

  • 中国历史的伟人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十大伟人:1,孔子:中国核心文化,政治理想和价值观的开创者.2,秦始皇:中原大地的第一位统一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确立了统一的文字和制度.3,汉武帝:中国生存空间的第一位成功的守卫者和开拓者,儒家思想的确立者,大一统的封建文化,治国理念的开山始祖.4,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开创者,开辟了中国

  • 王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他的伟大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王猛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有6种来源1.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

  • 破釜沉舟的人物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破釜沉舟的人物是项羽。破釜沉舟,指决袭中乎心不顾一切,典故是秦末钜鹿之战中项羽亲率全军渡漳河,攻击秦兵,并下令打破“釜”(培渣锅子),凿沉“舟”(小艇),让士兵无可退却,以示拼死之心。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