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杨宪

杨宪——明朝初期著名的大臣

杨宪

杨宪的资料

  中文名:杨宪

  别名:杨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职业:明朝官吏、文书、中书

  字:希武

杨宪的介绍

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杨宪是检校组织成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杨宪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并且他很有能力。刘基认为杨宪是有丞相的才能的,只是他没有丞相的器量。杨宪是检校一员的事情对于国初功臣们来说也不是秘密,要做一个好的情报人员,必然有很强的观察力,锱铢必究,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但似乎不必须要有器量,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似乎才是情报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杨宪也的确具备这样的素质。1367年,朱元璋打败大敌张士诚,随即就将其地盘改称浙东行省,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杨宪名义上作为属官随行辅佐。临出发前,朱元璋告诫杨宪说:“李文忠是我外甥,他年纪还小,没有什么历练,浙江方面的事务都由你做主。如果出了问题,我只拿你问罪。

杨宪不光是李文忠的属官,他更是朱元璋不放心外甥掌管军务而派出的检校。果然,杨宪并没有因为李文忠是朱元璋所宠爱的外甥而有所顾忌,不多久就向朱元璋报告说李文忠不听他的话,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干预公事。那时浙江作为前敌占区,许多读书人都在张士诚手下做过事,如今虽然归到了朱元璋的地盘,但对这些人,朱元璋却始终不大放心。一听到杨宪的报告,他立刻派人把这五个人押解进京,结果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充军发配。”

有关“杨宪”的历史故事

  • 明朝杨宪简介-明朝杨宪(明朝初年大臣)

    杨宪简介:明朝初年大臣小编今天讲一位明朝历史人物:明朝杨宪,历史上评为明朝初年大臣杨宪,明朝历史杨宪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中文名:杨宪,别名:杨华,国籍:杨宪(1321年-1370年),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

  • 既然杨宪这么有能力,为什么还是没能得到善终?-趣历史网

    杨宪,明朝初年大臣。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时,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庚寅,克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得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皆录用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既然杨宪这么有能力,为什么还是没能善终?最开始,杨宪时常出使张士诚与方国珍等元末军

  • 杨宪是怎么死的?乃刘伯温和李善长之争的牺牲品

    杨宪原名杨毕,他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得力大臣之一,属于刘伯温的浙东集团。笔者认为杨宪不仅是死于骄纵专权,他还不自量力想和李善长、胡惟庸等功勋元老作对。杨宪本来只是个文官,任检校(其实就是个大特务)一职,他观察能力强,办事情也是非常小心谨慎。由于杨宪办事干练,个人能力非常出色,朱元璋对他也是比较器重。刘

  • 杨宪益

    杨宪益,祖籍淮安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中文名:杨宪益国籍:中国出生地:天津出生日期:1915年1月12日逝世日期:2009年11月

  • 杨宪深受朱元璋重用为什么还会被处死?真相是什么

    每当一提起杨宪总会和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明朝开国功勋有很多,他们在开创大明江山时,都曾立下过不少的功劳。我们熟知的功勋有刘伯温、汤和、李善长等人,这些大臣都曾在不同程度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是在明朝初年,还有一个人深受朱元璋重用,这个人便是杨宪。他原本是太原阳曲人,本名

  • 朱元璋信任杨宪,连李善长都不敢得罪他,责任事故被揭发后,被诛灭九族,五马分尸

    李善长被杨宪欺负的抬不起头。朱元璋要杀杨宪。李善长却说:他精明能干,当断则断。气得朱元璋大骂:放你奶奶的猪屎狗臭癞蛤蟆屁。吓得他“扑腾”一声跪下:你把他当个宝,我不敢说。杨宪是刘伯温的徒弟,干情报出身,做事原则:宁可错杀,也不肯放过,心狠手辣。杨宪在治理扬州的干练和执行力得到

  • 既然杨宪这么有能力,为什么还是没能得到善终?

    杨宪,明朝初年大臣。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时,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庚寅,克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得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皆录用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既然杨宪这么有能力,为什么还是没能善终?最开始,杨宪时常出使张士诚与方国珍等元末军

  • 杨宪简介,杨宪在朝廷中为何不受各方势力待见,朱元璋杀杨宪的原因

    杨宪简介,杨宪原籍太原阳曲,本名杨华,由于老爹在江南为官,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经典。当朱元璋带领他的部队占领南京时,杨宪前往投奔。当时正值战时,朱元璋急需一批文书来处理他的行军文件、信件、檄文等。所以他的到来非常及时,他被朱元璋任命为幕府文书。明朝初年,杨宪是检校组织(特务成员)的成员,也是其

  • 明朝初年大臣杨宪简介:因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而被杀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

  • 杨宪益生平简介(杨宪益翻译作品有哪些)

    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杨宪益晚年:我活够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绝非徒有虚名,从华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传承机制后,先祖们就在想方设法将种种文化产物代代相传下去。文明如若得不到传承那么终将会迎来没落的那一日,这便是华夏民族费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却也要传递下去的原因。伟

  • 2009年11月23日:杨宪益逝世

    2009年11月23日早上6时45分,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杨宪益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杨宪益,祖籍淮安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

  • 杨宪最终为何会落得被诛灭九族的下场?他做了什么?

    还不知道:杨宪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宪是明初一位有名的人才,深受朱元璋的赏识,还是朱元璋钦定派往扬州治扬的官员,把全扬州的所有事情都交代给杨宪负责,所以杨宪不管是在朝廷之上,还是在朝廷之下,几乎没有人敢得罪他,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却最后落个被诛灭九族的下落,这

  • 明朝大臣杨宪之死很是蹊跷 有关于死因的说法有哪些

    对杨宪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宪原名杨毕,他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得力大臣之一,属于刘伯温的浙东集团。笔者认为杨宪不仅是死于骄纵专权,他还不自量力想和李善长、胡惟庸等功勋元老作对。杨宪本来只是个文官,任检校(其实就是个大特务)一职,他观察能力强,办事情也是非常小

  • 杨宪深受朱元璋重用,不知轻重喜欢嚼舌头,死因连正史都不敢写

    但是在明朝初年,还有一个人深受朱元璋重用,这个人便是杨宪。他原本是太原阳曲人,本名杨华。元朝末年,杨宪加入红巾军反抗蒙元统治,之后有幸加入朱元璋所在的部队。杨宪是一个极为聪明之人,口才更是了得,所以深受朱元璋的重用。这时的杨宪,曾多次为朱元璋打探到重要的军事情报,为明朝的统一大业,还是做出了不少的贡

  • 杨宪是谁?为什么最后死因史官都不敢记载

    明朝开国功勋有很多,他们在开创大明江山时,都曾立下过不少的功劳。我们熟知的功勋有刘伯温、汤和、李善长等人,这些大臣都曾在不同程度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是在明朝初年,还有一个人深受朱元璋重用,这个人便是杨宪。他原本是太原阳曲人,本名杨华。元朝末年,杨宪加入红巾军反抗蒙元统治,之后有幸加入朱元璋所在的部队

  • 明朝开国名臣中书左丞:杨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

  • 朱元璋与臣子杨宪的关系如何

    朱元璋杨宪朱元璋生于1328年,又名朱重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皇帝高太祖,明朝时期开国帝王。杨宪生于1321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臣子,最终因为李善长的弹劾被朱元璋所杀。那么朱元璋杨宪是什么关系呢?朱元璋像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陷建康,杨宪投奔了他,后来杨宪就作为朱元璋的一个情报

  • 明朝杨宪简介 杨宪怎么死的大揭秘

    明朝杨宪杨宪是明朝人,他一直都是一个文官,更准确的说是一位皇帝身边的情报人员。无论杨宪是坐到了什么样的一个位置,他本质上就是一个情报人员。杨宪剧照杨宪所在的组织是叫做检校,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虽说杨宪只是一个文官,还不是最出色的文官,可是在他当官的前期,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朱元璋会看重他

  • 杨宪益: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他说自己活够了

    在中国文学殿堂里,曾留下无数动人心魄的瑰宝,从先秦文学到《诗经》、《楚辞》,再到《水浒传》、《红楼梦》……而将这些巨著传播到海外,引起外国人朋友共鸣的,离不开我国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翻译家,这其中就包括泰斗级大师杨宪益。而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离不开其发妻戴乃迭。这位出生于英国才貌双全的女士,不仅远

  • 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杨宪益晚年:我活够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绝非徒有虚名,从华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传承机制后,先祖们就在想方设法将种种文化产物代代相传下去。文明如若得不到传承那么终将会迎来没落的那一日,这便是华夏民族费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却也要传递下去的原因。伟大的民族不允许民族文明渐渐被遗忘在时代浪潮之中,纵然谁都明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