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寿山石雕艺术分成东门和西门两大流派,东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后屿一带,西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带。据史料记载,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发展形成了东门、西门两大艺术流派。潘玉茂、林谦培的传人林元珠、林文宝、郑仁蛟、林清卿、黄恒颂、林友清等都继承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林文宝创作的各种印钮千姿百态,自成风格;郑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长处,使圆雕人物动物别具一格;林清卿独僻溪径,将中国画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绝伦。总的来说,东门派艺人讲求造型伟岸,善取巧色,刀法矫健,作品玲珑剔透,精巧华丽,雅俗共赏;西门派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顺,追求传神意韵,作品造型饱含古朴,给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间。
寿山石雕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即清康熙年间寿山石雕的一代宗师杨璇和周彬。
杨璇,又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间客居福州,首创“审曲面势”雕刻法,即根据寿山石丰富的色彩,顺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画面,形神兼备,情趣盎然。杨璇在弊昌带人物和兽钮雕刻上,技法特别迅敏精到,是公认的寿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刀法古朴,独具匠心。
与杨璇同时期的还有一位宗师周彬。字尚均,闽南人,尤擅钮雕,其技艺超凡,名冠当时,所制印钮被专称为“尚均钮”,多为地方官吏进贡朝廷,作为皇家秘藏之珍。“尚均钮”多是兽钮,雕风精细,手法夸张,形态与众不同,印旁常有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
继杨璇、周彬之后,福州还有董沧门、奕天、妙巷等人继承“钮雕”传统,闻名于世。清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林谦培二人继承发扬周彬、杨璇的寿山石雕工艺传统,各得其真,并各自收徒传艺,各扬其长,以后又经世代相袭和发展,形成了两个有同风租芦格的寿山石雕艺术流派,也就是“西门派”和“东门派”。后经过逐渐的发展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学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