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高的男明星有哪些?
香港姓高的明星:高钧贤,高雄,高妙诗,高雪岚,高晨维,高郁斐,高礼泽,高志超,高先明,高志森,高丽虹
宝岛台湾姓高的明星:高浩钧,高山峰,高天骐,高明骏,高明翰,高捷,高胜美,高慧君,高琦珊,高明,高凌风,高金素梅,高人杰,高盟杰
内地姓高的明星:高磊,高鑫,高昊,高海博,高云翔,高旗,高虎,高冬平,高冰,高圆圆,高娅媛,高露,高娜,高宝宝,高蓓蓓,高博,高源,高原,高峰,高洪波,高仲勋,高健斌,高丰文,高升,高旭,高雷雷,高明,高尧,高健,高大卫,高红,高洪霞,高敏,高颖颖,高燕,高敏,高伟,高茜,高凌,高强,高行健,高玉宝,高维聪,高林生,高晓松,高隆,高大林,高枫,高秀敏,高西安,高希希,高群书
韩国姓高的明星:高修,高素荣,高恩雅,高耀太,高斗心,高钟秀,高正云
二、姓高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高渐离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向秦王的头部猛砸。
2、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U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3、高长恭
高长恭(?—573年),本名高肃,族名高孝殖すВ澈?ど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温良敦厚,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起家通直郎、仪同三司。治军躬勤细事,累迁并州刺史,受封乐陵县公。废帝高殷即位后,晋封兰陵王,历任尚书令、大司马、太保、太尉等。联合段韶征讨柏谷,攻打定阳。平原王段韶患病后,总领部众。
凭借军功,历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晋阳时,奋力将兵退敌。邙山之战时,担任中军将军,头戴面具,率领五百骑兵突破北周包围,成功解围金墉城,威名大振,受到士兵讴歌赞颂,即《兰陵王入阵曲》。以屡立战功为北齐后主所忌,乃托疾家居,终被鸩死。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冀州刺史,谥号忠武。
4、高汝砺
高汝砺(1154-1224)金朝大臣。字岩夫、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大定间,中进士,莅官有治绩。明昌中,章宗亲点为石州刺史。入为左司郎中,由左谏议大夫渐迁户部尚书。时钞法不能流转,汝砺随事上言,多所更定,百姓甚便。贞v二年(1214),随宣宗南迁,授参知政事。
历尚书左右丞、平章政事。累迁右丞相,封寿国公,忠厚廉正,规守格法,为相十余年,于朝政多有匡弼。屡上表乞致仕不许。正大元年死。
5、高行健
高行健(1940.01.04-),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
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36种文字。代表作有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三、姓高的都有那些名人
古代高姓历史名人1、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2、高长恭:又名高孝挛渖普剑34蟀艿芯N湟甯咔康慕,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是中国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长恭、杨华)之一。3、高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4、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今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5、高克恭(1248—1310):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官至刑部尚书。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6、高攀龙:曾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7、高武:在我国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针灸之术即他所传。8、高则诚:著名戏曲家,所著《琵琶记》,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9、高鹗:清朝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以续《红楼梦》后40回流世界传名。10、高翔:清代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兼能画像。
11、高启:(1336-1374)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季迪,号槎轩。张士诚据吴时,隐居吴淞江青丘,自号青丘子。博览群书,工诗,尤精于史,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之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为元明间一大家。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后张士诚获罪被诛。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12、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道人,温州市乐清北白象镇人,事母至孝,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在进入中央当部长级京官前,高友玑历任过许多地方长官。任江西九江知府时,治绩为当时十三府之最。任河南汲县知府时,裁减官供,罢停黄河劳役,放宽盐禁,为百姓做了一系列实事。任大同巡抚时,不畏强梁,弹劾嚣张行凶的皇亲国戚。13、高其佩(1672-1734):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指画创始人,官至刑部侍郎,与高鹗为同宗本家,高氏父子都是清代名臣。其父高天爵、其伯高承爵、高荫爵皆在清朝为官,其长兄高其位为两江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其堂兄高其倬为康熙进士、浙闽总督。高氏原隶汉军镶白旗,后因长兄高其位有军功,改为镶黄旗。高其佩以名门望族而身历宦海,历知州、员外郎、署运使、刑部侍郎。虽为高官,但却以工指画以名显。高其佩一生画作甚丰,精妙独到。凡花木、鸟兽、鱼龙,人物靡不精妙。作品达五、六万幅之多,代表作品有《怒容钟馗图》、《水墨杂画册》等传世,其作画大都题款以铁岭高其佩指画或铁岭高其佩指头生活,等字,时人尊称为高铁岭。高氏8岁始学画,遇稿则摹,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皆成妙谛。所绘人物生动、形象,堪称开宗立派的大家。现铁岭银冈书院存有其《猫蝶牡丹图》和《风竹图》。著有《且园诗钞》。高其佩的指画,在当时影响很大,“扬州八怪”受高其佩直接影响,李W曾从其学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题高凤翰画跋中,认为恽寿平、王诸皆不能破古人牢笼,“独高且园(其佩)轩然特出,冠绝一时,后堂(李W),西(高凤翰)一头一尾-----”高其佩自称指头画得于梦授,曾刻一印“画从梦授,梦自心成”。七、近现代高姓名人(请将您知道的人填写上)
1、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静乐县静游镇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1896年生于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1912年考入山西省第一中学,因才华出众,以“十八学士登瀛州”而享誉省城。少年高君宇对社会政治问题非常关心,订购了《晨报》、《申报》、《康梁文钞》等进步书刊研读。1915年,他参加了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捐款翻印“二十一条”全文广为散发,组织游行和街头演讲,声援蔡锷等人护国反袁斗争。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五四”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在当时进步思想的发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进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1918年5月,他参加了反对北洋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活动,成为近代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第一次公开的游行请愿活动。1919年5月4日学生爱国游行时,高君宇是组织和参加的骨干之一,和许德珩等十几个学生冲进赵家楼,痛打签订卖国条约的官员章宗祥,演出了“五四”运动壮丽的一幕。随后,他代表北大学生参加了学联的领导工作。1920年3月与邓中夏等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北京青年团首届书记。中共二大中央委员,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1924年7月到广州,任孙中山秘书,翌年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当时的年轻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产党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团组织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高君宇不仅是党的创始人,同时还是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的创始人之一。
2、高旭:(1877-1925)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人。早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创办《觉民》杂志。1904年留学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任江苏分会会长,并创为《醒狮》杂志。1906年回国,在上海创为健行公学及钦明女学,倡言革命,提倡女权及女子教育。1909年与柳亚子,陈去病共同发起南社。辛亥革命后,曾任金山军政分府司法长、众议院议员身等职,坚持反袁立场。他把诗歌作为鼓吹革命、唤起民众的武器,称其诗为“觉世书”。有《天梅遗集》。3、高剑父:(1879~1951)字剑父,以字行,广东番禺人。现代著名画家,岭南画派领袖。与胞弟高奇峰,陈树人合称“二高一陈”,被称“岭南画派”,1906年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后主持广东同盟会,并在广州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创办了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曾任广东省立工业学校、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1949年移居澳门。4、高士其:(1905-1988)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科学家、科普作家。1925年留学美国,先后入威斯康辛及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和细菌学,1928年在芝大细菌实验室作研究时,不幸受病毒感染,致使终身残疾。1930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翌年辞职。1932年曾与陶行知等创设獐科学通讯学校,后任国立编译馆特约编审。1939年参加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科普协会委员,中央文化部科普顾问,中国作协理事,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生命的起源》、《细菌世界探险记》、《五年计划的科学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集》等。5、高岗:前国家副主席。
6、高琨:香港人,著名物理学家,后移居美国。
7、高行健:原四川大学教授,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后移居法国,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高建成:军人,1998年长江爆发特大洪水,奋不顾身抗洪抢险而牺牲,被授予“抗洪英雄”称号。
高力士
高力士(683--762),本姓冯,名元一,为宦官高延福养于,冒姓高。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年少时随父于任所--潘州(今高州县城)居住。因而引《旧唐书》说是潘州人。《新唐书》则直指为“冯盎曾孙也”。
力士为冯盎之曾孙、冯智之孙、冯君衡之子。唐长寿三年(694)二月,有人诬告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派司刑评事万国俊以监察御史衔前去查处。国俊到广州后,将流人300多人驱至水滨全部斩杀。与流人有来往的也受株连。潘州刺史冯君衡因受此案牵连而被抄家。冯元一时年11岁,免死被阉,入朝后改名力士。
力士年幼时性格倔强,又聪明伶俐,很得则天赏识,敕给事左右。后犯小过,被鞭挞后逐出禁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延福出自武三思门下,力士常往来于三思家,因而在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人官。成年,身高六尺五寸,办事谨慎缜密,善传诏令,受任宫阉丞。
景龙二年(708),临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士图谋帝位,高力士倾心巴结,李隆基把他引为知己。四年(710),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睿宗复帝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常侍太子左右。
太极元年(712),力土协助李隆基又一次发动宫廷政变,太平公主及其死党萧至忠、岑羲等被诛。力士因功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他说:“有力士管事,我才能睡得安稳”。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各地进奏的文表,必先呈力士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拱、安思顺等也因巴结了力士才能官居将相高位。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附马称他为爷、翁,皇帝也不叫其名而叫将军。
廾兀初,力士娶吕氏为妻。其妻父玄晤也因之擢封少卿刺史,妻弟等皆为王傅,妻母死后葬城东,葬礼甚盛,朝内外争为祭赙,自家至墓地送葬者车马不绝。天宝初(742),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748),加封力士为骠骑大将军,其家产之富有非王侯能比。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危及两京。十五年(756)五月,玄宗避乱入蜀,力士随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劝言说:“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尚在皇左右怎能自安,将士又怎能心安?”玄宗遂命力士缢杀杨贵妃。至成都后,力十因护鸳有功,受封齐国公。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肃宗称帝,改年号为至德元年。玄宗甚喜,说:“我儿应天顺人,改元至德,我没什么可忧的了。”力土说:“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皆为战区,天下痛心。而陛下以为无可忧,臣不敢听到这样的议论”。至德二年(757)十二月,高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尸。
上皇(肃宗即位后,玄宗为太上皇)自蜀归后即居兴庆宫。常与力士和内侍王承恩、魏悦等登长庆楼娱乐、观览。力士因此事为李辅国所诬告,于上元元年(760)七月二十三日发配巫州(今湖南黔阳县西南黔城)。巫地多荠,但不食,力士感伤而赋诗云:“两京作芹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表达其忠君的心志。
宝应元年(762)三月,代宗李豫称帝,力土遇赦还京。归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市)遇流人,言及京国事,得知皇上驾崩,力士悲恸不已,面朝北呕血而卒。代宗因他保护无朝功绩卓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唐玄宗李隆基墓,在今陕西蒲城县境)。
就算不同姓名,都是炎黄子孙.
高适,唐朝诗人
高俅
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