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姓魏的帝王么?
有啊战国魏国国君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大臣魏延魏征魏忠贤魏源
凤囚凰大魏历史背景?
《凤囚凰》以南朝为背景,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文化元素,如唐朝繁华盛世,有盛唐气度,宋开始弱柳扶风的婉约之风。南朝的大背景下,自然离不开其魏晋风度。在《凤囚凰》中的,上层人物追求着风流潇洒,清峻通脱,随意自然。
他们,琴声为伴,曲水流觞,又或是饮酒清谈。有天底下第一风流人物的王意之,出自世家
魏字的历史?
魏姓
才华杰出功名显赫光彩
读过《史记》的人,一定会对书中那些姓魏的杰出人物,印象深刻。姓魏的人,在漫长的春秋和魏国时代,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出色人物,而他们,正是后来魏姓人的祖先。魏,岂不是一个显赫而光彩,足以傲视群伦的姓氏?
魏姓光彩的起源有二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他一个人,极少的,人家前面的是一家族人口);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由此可见,魏姓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来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到晋国做了官,食采于“魏”这个地方,他的历代子孙并且都是晋国的高官,后来权势日隆,到了魏斯的时候,干脆与韩、赵两家同时瓜分晋国,自成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春秋与战国的分野,就在此时。战国时代,魏国并被列为“七雄”之一,他们当时叱咤一时,不难想见。
战国时魏国的位置,大致是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因此,魏姓的最初发源地应该就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各地。现在,在河北省和山西省,魏家仍然是当地的望族。
谈起魏家早期的光荣历史,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完的,因此,只好举几个比较著名的例子,简单来说明魏姓祖先的杰出才华与显赫事功了。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魏姓先人,可能要算是春秋时代的魏武子,也叫魏,当时,魏家仍然是晋国的大夫,还没有独当一面。而这位魏,却被“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倚为股肱之臣,为魏家以后的飞黄腾达,铺设了平坦的大道。魏有两个儿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结束春秋时代,揭开战国之幕的魏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魏国是在他的手里,一跃而列为诸侯,并且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举足轻重。据《史记》的记载,他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结果四方的贤士都向他投归,他的声名也因而大噪,他并且曾派乐羊攻陷中山,派西门豹守邺,从此河内称治,为魏国奠定了强盛的基础。
战国时代,魏国在群雄争立的混乱局面中,仍然巍然屹立,傲视群伦,几千年来人人都知名的信陵君,就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
魏征,则是人们所熟悉的唐代名臣,他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唐太宗在位的那些年,是汉族声威最为远播的时期,不过,被四夷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对于这位敢犯颜直谏的大臣,却显得有点敬惮。魏征的文才也非常好,曾经撰写《隋书本纪列传》,还撰有《类礼》二十卷,十分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曾命藏之秘府,奉为国宝。
魏三恋爱历史?
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当年提起二人转演员魏三,或许一点也不逊色于赵本山。也许你对我的观点持有保留意见,你会说本山已是大家公认的二人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更是一代小品王,魏三怎么又能和本山相比那?
其实本山刚刚因【摔三弦】小有名气的时候,魏三早已经在吉林黑龙江一带赫赫有名了,他扮演的二人转傻子相亲系列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欢。
那时的魏三可以说和本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也许是机遇不同吧,赵本山遇到了姜昆,从此被引荐到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凭借着和黄晓娟小品相亲一炮而红,从此赵本山的演艺事业顺风顺水,而魏三却停滞不前,直到和央视主持人李咏还有孙小宝踏上春晚的舞台才被大家熟知,但是反应平平,只是昙花一现。
本山知道魏三的才华,更知道他的名气,在魏三事业低落的时候,曾经有意收魏三为徒,但是被魏三婉言拒绝了,后来魏三在直播中曾经透露出自己的苦衷,现如今本山的徒弟中大多都是他生活中的朋友,有的出道比他还要晚,如果真的拜在了本山的门下他的位置比较尴尬,这是不是拖词以经不在重要了。
然而在娱乐圈永远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新闻发生,魏三突然拜在了潘长江的门下,在当时这条新闻成了娱乐头条热搜榜第一,可见魏三因为拜在潘长江的门下知名度大增。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也许这正是娱乐圈里发展的一个捷径吧,希望魏三的演艺事业更上一层楼吧。
魏婴历史原型?
魏无羡(即魏婴,字无羡),是墨香铜臭所著小说《魔道祖师》及其衍生作品中的男主之一。
鬼道创始者,人称夷陵老祖。丰神俊朗,潇洒不羁。身形纤长,身着黑衣,腰间佩笛,笛尾悬穗。
温氏作乱期间修得鬼道归来,射日之征中杀敌数千。因保护无辜之人受百家敌视。在百家围剿中因百鬼反噬而死。十三年后被献舍而得以重生。后再与蓝忘机结伴而行,两人互通心意,终成眷属。
魏朝的历史?
北魏(386年557年),也称魏朝,鲜卑族拓跋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魏。
385年拓跋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北魏历经20帝,共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世界历史帝王总数?
在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出现了494位
大魏和燕北战争在历史上结局?
北魏在拓跋焘的带领下灭亡北燕统一了中国北方
魏冉个人历史资料?
魏冉(?约前264年),亦作魏、魏,因食邑在穰(战国韩邑,今河南省邓州市),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襄王,亦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王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代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南),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葬于此地。史书记载“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魏冉是宣太后的左右手,作为宣太后的异父同母的长弟,他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年纪轻轻就举鼎而死,因为没有子嗣,而引起了各个公子争夺皇位。
魏冉实力比较大,他在众多的公子,看中了被送到燕国做人质的秦昭襄王嬴稷,并拥立了秦昭襄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之后魏冉和宣太后,组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很年轻,尚且没有能力执政,于是在秦昭襄王年幼时期,母亲就辅佐秦昭王主持秦国大事,而宣太后的弟弟魏冉,也一直是秦国大事的主掌者之一,因为魏冉与昭王的特殊关系,继而能够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秦宫内外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的信任。
魏家胡同的历史?
魏家胡同,明朝属仁寿坊,因胡同地处中城,为皇帝亲军金吾左卫驻地,称卫胡同。清称魏家胡同。
清末营造家马辉堂在胡同内居住厂马辉堂先祖马天禄在明代曾参加过北京皇宫的营建。先辈马德亮曾参加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清朝末年,马辉堂为专做皇家、官家木活的官木场的领工,参加了颐和园的修建,自己也拥有几个大木厂,成为1949年前东城有名的富翁、大房产主。
马辉堂花园建于民国八年(1919),园内有假山、池塘、游廊等。昔日假山下有两珍贵文物,一为汉白玉雕刻“麻姑上寿”,像高一点五米左右,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二为木化石,化石高约二米,直径约三十厘米,是天然艺术珍品。
民国时吴佩孚曾在花园内住过。“文化大革命”中麻姑被毁,只留半壁基座;木化石也去向不明。1986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