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

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4/1/24 2:02:50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郭沫若作为文人,却对挖帝王陵墓情有独钟,甚至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确实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挖掘多少陵墓。

只不过一直以来,郭沫若对于挖掘帝王陵墓的执着,以及亲手酿成了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等原因,让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式,觉得郭沫若天天不干正事,就琢磨挖人家祖坟。

而对于郭沫若本人来讲,他的一生也充满着争议,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他的人品,却让后人众说纷纭。

有人评价他是“才子加流氓”,甚至拿他举例子,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其实,郭沫若在古文字以及古文学方面的贡献也非常大,但也正因如此,才使他打起了帝王陵墓的主意。

文人喜欢历史本无可厚非,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可郭沫若并不满足于研究那些史料上的历史,而是喜欢更直观地审视历史,也就是挖墓。

郭沫若最想挖的其实是,秦始皇陵和武则天陵墓,但始终没有获得批准,于是他又把目标瞄准了朱棣的长陵,最初并没有人赞同他这种疯狂的想法。

但他不断地提交报告,论述挖长陵的好处,并且郭沫若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出发,说挖掘之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细节,也可以让很多稀世珍宝重见天日。

加上当时多人联名要求挖掘长陵,于是,国务院就批准了,郭沫若等人组织联名写的《关于发掘明陵的请示报告》,得到批复后,郭沫若等人立即组织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

相传,郭沫若之所以挖掘长陵,真实的目的是为了那套著名的《永乐大典》,有传言《永乐大典》正本就藏于长陵之中。

但帝王陵墓岂是那么好挖掘的?考古专家们在长陵那挖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位置,“长陵发掘委员会”经过讨论,就决定先找一个小点的皇陵练练手。

于是,大家就把目光转向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当时的理由是,万历当了48年皇帝,陵墓里面可能有很多丰富的历史资料。(话说万历也够倒霉的,当皇帝时间长,还有错了。)

1956年5月,挖掘定陵工作开始,同样也非常不顺利,挖了一年多,才找到地宫的入口,当时的考古人员非常兴奋,觉得自己似乎马上要见证历史了。

可谁成想,灾难也即将开始,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考古人员的经验不足等问题,定陵在被挖开后,大量空气进入,破坏了里面的环境。

导致大量珍贵字画、丝织品,瞬间被氧化破坏,就这样,那些写满了历史的文物,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这对于定陵的损失是惨重的,无数人为之痛心疾首,可以说是考古史上,最为惨痛的悲剧。而定陵是以考古为目的,主动挖掘的第一个帝王陵墓,出现了这种悲剧,是人们没有想到的。

不过幸运的是,定陵也成为最后一个被主动挖掘的陵墓。定陵文物损坏的消息传开后,各地竟然不引以为戒,反而争相上报打算挖掘本地的帝王陵墓。

周总理关键时刻,一锤定音,通令全国,要求各地禁止挖掘任何帝王陵墓,这也避免了定陵的悲剧,在其他帝王陵墓上演。

对于郭沫若来讲,此时本应痛定思痛,不再打帝王陵墓的主意了,可他却没有消停几年,等待定陵的事情平息后,郭沫若竟然在1965年,又建议挖掘朱棣的长陵。

有了定陵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没有人再给他机会,周总理更是直接回绝了郭沫若的建议,冷冷地说:

“十年之内不准开挖帝王墓,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

文人爱上了“考古”,这种奇葩的喜好,确实让人很难理解,但郭沫若有着他的追求,除了挖长陵是为了那套《永乐大典》正本。

据说,郭沫若挖武则天的乾陵,是为了陵墓里的《兰亭集序》,因为一直有传言,《兰亭集序》真迹在乾陵里面。

而挖秦始皇陵墓的原因就更简单了,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皇帝,千古一帝本身就有着传奇色彩,历代以来,无数人都想去揭开秦始皇的神秘面纱。

其实,不挖掘帝王陵墓是正确的,因为现有的科技水平,会导致大量的文物被破坏掉,所以不如等到有一天科技成熟了,再研究这个问题也不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感觉没人敢盗秦始皇的墓?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感谢诚邀,秦皇陵为何没人敢盗,原因有三……一,是因为秦皇陵太大了。据考古资料显示,秦皇陵,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有专家认为,秦皇陵一但被打开,就需制作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来为秦皇陵遮风挡雨,在挖开秦皇陵的地宫,还得先挖掉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的封土。这样的工程太大。二,是

  • 求关于秦始皇长生不老药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坐着船环绕山东半岛,在那里他一直流连了三个月,在那里他听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告诉秦始皇这个神奇故事的人叫徐福,他是当地的一个方士,听说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这三座仙山。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

  • 求秦朝的故事、神话和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春;秦国大军将赵国军队围困于巨鹿,准备全部歼灭。这时赵国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于是就派项羽前去解围。项羽率军渡河后,就勒令手下把船全部凿沉,饭锅全部砸破,岸边的房屋全部烧光,以此来激励士兵,表示将战斗进行到底,决不退缩。经过激烈的战斗,楚军包围了秦军,截断了秦军运粮的路线,大破秦军,

  • 秦始皇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前259-前210)名政,嬴姓,赵氏[1],又名赵正[2],自称祖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汉族,[3](原称华夏族[4])。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

  • 秦始皇陵有什么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陵的风水传说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

  • 秦始皇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名政,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于邯郸,嬴姓秦氏,又名赵政(赵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华夏族的主体)。出生于赵国国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因生于邯郸,故名赵政)。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前238

  • 以前汉代流传一个神话传说,秦始皇陵有长生不老的配方,是不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形成这个神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个是秦始皇本人在位期间追求长生,信奉术士,多次派人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最有名的就是徐福,最后徐福一去不回,至于长生不老药找到没有,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二个,汉代伊始,崇尚道教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整个汉代对于炼丹术等颇为盛行;第三,汉武大帝晚年也崇尚长生,希望自己可

  • 秦始皇陵地宫里设置的“弩弓”,有人说历经千年后的今天还会发射伤人,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令匠作弩矢,有所穿近者射之。”我们不能指责太史公在信谣传谣,因为我们没有证据,秦始皇陵不让挖,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永远无法对质。司马迁生活在秦始皇死后的一百多年里,即便他是按照道听途说在猜想,那个时代的武器制造水准,他多半是清楚的,所以,他老人家既然说秦始皇

  • 我喜欢秦始皇到刘邦时期的历史、喜欢《秦时明月》、我有几个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历史,总有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之分,既然喜欢秦时明月这样的带有浓重文学色彩的历史内容,还是不要过多注重正史了。墨家儒家的著作内容,个人觉得与秦时明月的内容相去甚远。如果真有兴趣在先秦两汉史,不如先从贴近历史的小说和影视剧集开始,至于著作,涉猎一下就好,毕竟初中的同学看起来很吃力。有一个《东周列国志

  • 我对秦朝之后一直到刘邦为帝之间的故事很不清楚,想搞清楚,详细点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可以分几个阶段。一:陈胜起兵。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拉开了反秦序幕。刘邦在沛县起兵,项梁、项羽在会稽起兵。但张楚势力被秦将章邯迅速剿灭,陈胜也遇刺身亡。公元前208年,项梁复楚,立怀王。刘邦攻丰城不下,依附项梁。二:巨鹿之战。公元208年,章邯项梁战于定陶,项梁大败战死。公元207年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