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儒家与秦始皇的仇恨来源于"焚书坑儒",秦国长期用法家治国,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认为法家思想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对法家更加推崇.而当时的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利益,提倡分封制,不利于君主集权,也不符合秦始皇的胃口.其实,后来儒家成为统治思想也是经过了董仲舒的大量改造之后才得以推行的。
法家要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也就是严邢峻法,用强硬手段更容易让秦国迅速强大,战胜六国;而儒家强调“仁”和“礼”,主要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也就是说得先有统一这个前提。用法家思想得天下,用儒家思想守天下才是正确的,而秦统一之后依然实行严邢峻法,这也是导致它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至于儒家思想有利于统一,其实是有利于保持统一,是从统一到统一,而秦始皇的统一是从分裂到统一,这是有质的区别的,看看孔子游说六国的结果就知道要统一还得靠实力,仅靠儒家说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是不够的。
因此,儒家与秦始皇从精神上有着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成吉思汗扩张的时候,遇到刚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结果会如何?
这个问题,有现成的参考对象啊,就是后来汉朝打匈奴的战争。
匈奴是骑兵,汉朝打匈奴靠的也是骑兵,最后汉朝耗费几十年工费,只能算惨胜。
秦始皇的大军,主要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
而且还有一点,秦和西汉时期,骑兵都还没有马镫。据学者考证,以目前的考古证据看,马镫的出现最早是在三国时期。
如果秦始皇的步兵兵团遇到了成吉思汗的有马镫的骑兵兵团,是不是就毫无胜算了呢?也不是。
这里以李陵5000步兵对抗数倍于己的骑兵为例。
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大军运送粮草。
李陵当然不甘心做个运粮官,他请求出征。但武帝说没有马匹了,李陵豪气地说:不须给马匹,我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王庭。汉武帝为他的勇气所感便同意了。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到浚稽山扎营。李陵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人回朝禀报。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军驻扎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下令:“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扑向汉军营垒。
李陵挥师搏击,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匈奴兵数千。单于大惊,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战且走,几天后被困在一个山谷中。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创者坚持战斗。
李陵就这样且战且退,坚持南行,但很快所带的五十万支箭已全部射光。剩下的士兵三千多人,赤手空拳的就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也只有短刀。最后突围未果,李陵被生擒。汉军逃回的有400多人,此时他们离汉军边塞仅百余里。
从李陵对抗匈奴骑兵的例子可以看到,步兵对抗骑兵并不是必败。如果李陵能得到后勤补给,那胜负情况难料。
李陵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几点:
一是有障碍物结成阵地。他们用装载辎重的大车连接起来,阻挡遏制匈奴骑兵。
二是有防护盾牌。这个防止匈奴骑兵的弓箭。
三是有弓箭和强弩。前两项都是起防守作用的,弓箭强弩是进攻用的。尤其是强弩,射程远、箭雨更密集,在弓箭射程之外就可以远距离密集杀伤匈奴骑兵。
而大秦军队虽然是以步兵为主,但是一贯是配备强弩的。兵马俑出土的强弩,据专家说最强的弩,其射程应该能达到800米。这就很恐怖了。
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就不再多分析了,古代冷兵器时期,骑兵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
结论:分析完双方的力量,我们分别说明如下几种情况的战况:
如果双方同等军力在野外突然遭遇,那恐怕秦兵要败。因为突然遭遇,互相能看到对方时,距离都不算远了,此时的大秦士兵恐怕没有足够的时间结成阵地,以阻碍骑兵行动。
如果大秦士兵能结成阻挡阵地,那么蒙古骑兵必败。李陵兵败,是因为匈奴单于不断有新的骑兵部队加入。
如果蒙古人攻打大秦的城池,相同兵力下进攻方的蒙古骑兵必败。
如果秦兵在野外进攻蒙古骑兵,那么秦兵很难取胜,或者说很难实现消灭敌军的目标。强弩再厉害,骑兵可以跑啊。(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