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他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

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他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815 更新时间:2024/1/16 15:20:57

提起秦朝的历史典故,有三个是不得不提的。第一个是秦始皇时期的一统六国横扫八荒,第二个还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第三个则是秦二世时期的指鹿为马。在这三个历史典故中,以第二个焚书坑儒最为我们当代历史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焚书坑儒具有很大的争议性,比如有人说他是利大于弊,有人说他是弊大于利(笔者信前者)。

那么作为后世历史爱好者的我们,在看待这件事情时,到底该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呢?如果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接着往下看。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觉得得分开来看,即《史记》版本的焚书坑儒,和《尚书》版本的焚书坑儒。而如果是这样,那么则是一个利大于弊,一个弊大于利。

其一,《史记》版的利大于弊这个版本的焚书坑儒,可能很多朋友都没有听说过,原因是这个版本的记载不太符合曾经的历朝统治者。所对于秦始皇嬴政的基本评价,我们都知道,在新中国以前的所有封建王朝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所有开国皇帝都以秦始皇他的秦朝为反面素材,并教育后世之君,千万不可学习秦朝的暴虐与无道。

因而,在当时的所有记载中,有关秦始皇的记载很多都是负面例子,哪怕是有正面的,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儒生抹黑成负面的。

史料《史记》对于焚书坑儒的原文记载为,“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从此缺焉”!那么这段记载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说得直白些就是,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焚毁六国史书,坑杀咸阳术士,让六国的艺术传承从此缺失。

对于这个解释或许很多朋友都有些懵,甚至还有朋友可能觉得笔者在乱说。但这里大家先不要着急,关于我们广义上所认知的那个版本,笔者会在下文提到(尚书版的)。

我们言归正传,从上面这段记载来看,所谓焚书坑儒,其实就只是将当年山东六国的诗词歌赋类书籍焚毁,并将当时咸阳城内的术士(炼制不死药的人)全部坑杀,且直接导致六国的文化艺术类传承从此缺失。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后果到底严不严重,或者对于秦朝乃至后世来说,是利还是弊呢?

就笔者个人的看法,应该是对于秦朝来说利大,对后世来说弊大。但因为我们这次说的是秦朝,所以就站在秦朝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既然是秦朝,那么作为统治者的秦始皇嬴政,自然不希望有人再反叛自己或反叛秦朝。而反叛自己和秦朝的人除了有武力上的外,还有精神上的。对于当时的秦朝而言,根本不怕武力上的反叛,因而唯有精神上的反叛最为致命。

所以我们大概思考一下也能知道,烧毁那些六国诗书,对于秦朝而言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坑杀术士,这里笔者举个例子,当年有个术士叫徐福,他为了“寻找”所谓的不死药,曾一次性迫害了上千条人命和收集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对于这种人,大家觉得该不该杀呢?

其二,《尚书》版的弊大于利《史记》我们都知道是太史公司马迁在汉朝初年(西汉初年)所写,而《尚书》则相信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尚书》的作者也很出名,因为他是孔子的十世孙孔安国(嫡系)在汉朝中期(东汉初年)所书写的。我们现在大众所认知的焚书坑儒典故,其实就是出自这部史料典籍,而原文记载则为“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样一句话。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嬴政把所有的先代典籍全部毁坏,并焚毁天下所有的书籍,坑杀天下所有的儒生,且导致天下的学子们全部四散而逃,有的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学子身份。单从字面解释来看,秦始皇的这场行动不可谓不残忍,不可谓不毒辣。但是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记载难道真的是正确的吗?

上面笔者有提到,《尚书》的作者是汉朝中期的孔子后代孔安国,而《史记》的作者则是汉朝初期的太史公司马迁。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太史公司马迁身为汉朝儒生,他会对秦朝的暴虐行径做任何掩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且如果当年秦始皇真的焚书坑儒了,那太史公一家的性命,以及《史记》当中关于前朝的记载,又是如何保留下来的呢(如果焚书坑儒,那孔子的家族必然首当其冲)?

此外,太史公司马迁作为汉朝初期的学者,对于历史的了解自然是要高于汉朝中期的孔子后代,而既然如此,那谁的记载更真实一些,岂不就是一目了然了?

这里笔者多说一句,关于焚书坑儒的这个典故,还有一个比较贴切的野史记载,那就是当年秦始皇焚毁六国诗书的时候,会在咸阳留下单独的孤本,而项羽灭秦后因为看不上这些孤本,所以就将他们一把大火全部烧毁了!

最后,关于“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他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这个问题,笔者个人觉得应该是需要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即分情况分版本的去讨论。如果我们相信《史记》版本的焚书坑儒,那么就是利大于弊,而如果我们相信《尚书》版本的焚书坑儒,那么就是弊大于利。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中国通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病死于何地、何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秦始皇死于离他的出生地邯郸不远的的邢台。史上对秦皇真实死因一直是说不清的猜测,争论不休的探讨,倒不如民间演绎出的传说更具有耐人寻味的巧合或直接。作为“千古一帝”真实的存在,秦始皇为加强政治统治,在位时一共有过五次天下巡游,其中两次来过山东荣成的“成山头”,而最后一次巡游死在离开“

  • 秦始皇有守墓人吗,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守陵人在古代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只是随着清朝的灭亡,封建社会的结束,这种守陵人制度就渐渐的消失了。因为守陵人一般只有皇室才会拥有,普通人家根本养不起,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秦始皇作为千古以来的第一位皇帝,他到底有没有守陵人?我们根据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来看,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于安全问题是何等的重视。秦

  • 兵马俑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一.兵马俑来历: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俑坑,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有君主死后奴隶活人殉葬的制度,秦始皇在建立自己的陵墓是丞相李斯认为活人殉葬过于残酷,劝其改为陶俑殉葬,这表示了我国古代人们“视死如视生的”观念,秦始皇生前统帅六军,死后也要庞大的军队来保驾护航,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的来历。延伸阅读

  • 为什么刘邦打下江山不挖秦始皇陵?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要的是天下,而不是“金子”!盗墓,本就不是正道遭人唾弃。同时秦朝留下的财宝不可能都给秦始皇陪葬。我是骚史君。我讲历史,够骚!您放心,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吧!一、盗墓为人不耻刘邦要的是天下,盗掘秦始皇陵墓虽然能得到很多财宝但是一定会被百姓耻笑。经过春秋战国的战乱加上秦国统一六国,在后来又有各地起义军,

  • 72万人力修建的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少宝贝?秦始皇陵是否灌满水银?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据说秦始皇很早就着手修建自已的陵寝。耗时前后达39年,投入72万人集全国之力修建成的秦始皇陵。自修成之日起,就开始流传着各种匪夷所思的传说与神话。秦始皇陵刚刚修建好没多长时间,相传楚霸王项羽就率兵占领了咸阳城。项羽并不满足这一功绩,他又将目光投向秦始皇陵上。于是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悉数被毁,随后项羽命

  • 秦始皇为什么将陵墓选在骊山?有何缘由,为了守护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认为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人,三皇五帝都比不了自己,所以取三皇的皇,五帝的帝,自己就称为始皇帝。生前是独一无二的皇帝,坐在高高的皇帝宝座上指点江山,死后也一定要修建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宏大帝陵,一览众山小!所以,继位第二年开始,就命丞相李斯在骊山修建帝陵,先后动用七十多万劳役

  • 揭秘秦始皇陵怎么发现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1974年3月29日(农历三月初六),陕西省临潼县农民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公里处打井时,发现秦陶俑残片及铜镞、弩机等。当时,没人知道这些碎片价值几何。“有的老太太,把它们供为‘瓦神爷’烧香叩拜;又有人说,那是‘十八罗汉’;还有人说,因为有了这些‘瘟神’,村里才这么穷。”在农村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袁仲一,觉

  • 秦始皇为何长眠骊山?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水经注》载:“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骊山之南的蓝田玉著称于世,现代

  • 古代爱情神话的本质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1、《天仙配》,又名《牛郎织女》。天宫中,玉皇大帝最小的女儿七仙女与姐姐们到凌虚台游玩,透过云雾看到了人间凡人百姓的生活,非常羡慕。其中,董永卖身葬父的举动感动了七仙女,七仙女爱慕他为人忠厚,恳求大姐帮她下凡。大姐禁不住七仙女的恳求,违背天宫戒律,送了她一支可以在凡间召唤姐姐的难香。七仙女带着难香下

  • 古代流传下来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你都知道有哪些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小时候,爷爷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良家妇女,结婚不久她的丈夫就去世了,她本来也想着和丈夫一同去,可腹中有了丈夫的骨肉,再说婆母孤身一人也无人照管,她只好咬牙活了下去。十月临盆,她生了一个儿子。从今以后,她和婆母一起抚养儿子长大。十八年以后,儿子长大了,婆母却去世了。她撑着家,终于为儿子说上了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