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与前边的殷纣王与后边的后赵石勒相比,秦始皇算暴君吗?
显然不算。
那么为什么从司马迁、汉贾谊、唐杜牧以来的学人认为秦始皇施暴政?
他们用一个虚构的原始社会黄金时代的五帝作对照,来框秦始皇。实际从出土材料看,舜帝被禹囚禁而死,并非道德光芒下的“禅让”。《陈涉世家》所谓“逾期当斩”被新出土材料否定,实际并没有如此苛刻。司马迁不自觉地将汉武帝强加给他的羞辱发泄到了秦始皇头上。
“焚书坑儒”显然被夸大化了。
古代文人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秩序,极力塑造一个实行霸道行暴政的反面形象,秦始皇不幸躺枪了。
秦始皇开创的“车同轨,字同文”以及钱同范,为社会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他本人认识的文字,批阅过的文件,估计是凯撒大帝的数十陪!
秦始皇“焚书”是大兴文字狱吗?他坑杀过儒生吗?
秦始皇最为后世所诟病和痛责的“焚书”“坑儒”两事。对于这两件事,我们应研求真相。
焚书之事源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大宴群臣于咸阳宫,有位官员上前歌颂秦始皇一统天下,废封建,“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德。同席有博士七十人,都是秦始皇罗致的各地的博学之士,其中从东方来的博士淳于越(齐人)表示反对,他认为秦始皇贵为天子,“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人造反,“何以相救哉”!他的结论是“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师古”,即恢复封建。这是大事,秦始皇不愿专断,乃令大臣会议(他常举行这样的会议)。丞相李斯提出自己的意见,大意是说:“三代也不师法五帝,因为时代演变,各代情势不同,治理的方法迥异。淳于越所说乃三代之事,何足效法?而今天下一统,法令统一,人民应该勤力农工,士人应该学习法令。现在士人不学现行之法令而学古代,以古代为标准来反对当代,蛊惑民众,至为不当。昔日列国纷争,游士备持其所学,胡言乱语,不求实际。现天下一统,若仍任由各家私学用各种尺度去议论,去沽名钓誉,哗众取宠,造谣生事,如此则政府将失去威信,各人成群结党,天下又乱。”因此他主张: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我们分析一下这道命令,有五点值得注意:
一、各国的史书要全部被烧毁,这与“书同文”及天下一统有关联。
二、博士所主管的分内的书不焚。博士官所职,包罗《诗》《书》百家言,其所主管的分内之书是政府要保存的各类书籍。
三、“偶语”不是偶然之意,《史记集解》释为“聚语”,《史记正义》释为“对也”,能互相谈论《诗》《书》的很稀少,因此“偶语”大概是讲授之意,即聚众宣扬以古非今的理论。
四、“城旦”刑是白昼守城,夜幕筑城,刑期四年,罪并不重。
五、“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即博士及地方官吏均可读书,亦均有书。
换言之,即秦始皇的焚书令并非毁灭各家书籍,而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将《诗》《书》百家言的保存者加以限制,将学习的范围加以规范。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严禁以古非今者主张恢复封建。聚众宣传《诗》《书》百家言以作“全盘古化”活动是否应严加禁止,我们若与秦始皇易地而处,亦可得到答案。这绝不是后世所谓的文字之狱。
至于坑“儒”,与焚书是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焚书坑儒”四字连在一起,似乎焚书与坑儒互为因果关系,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坑儒”之事发生在焚书之次年(前212),事情的起因是术士卢某(卢生)用荒诞神奇的言辞蛊惑秦始皇,要秦始皇隐匿其居住的宫殿,“无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秦始皇听信了卢生的话,隐匿居处之地,只在咸阳宫见群臣。秦始皇并未因此得到不死之药,卢生畏谎言被戳穿,乃与韩生和侯生商议后逃走,并传播了一些辱骂秦始皇的话。卢生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一统天下之后,更骄妄自大,每日必批阅一百二十斤文书,“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最后一句话全是为自己圆谎。秦始皇自然大怒,将“方士”“术士”召集起来,加以审问。这些人互相告发,共得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欲使今后世人不再受骗,将这些方士、术士全数坑于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此事与焚书完全无关,且坑的不是“儒士”,而是术士。《史记》和《汉书》的“儒林传”中均毫不含糊地明白记载秦始皇“坑术士”,从无一字说他坑了“儒士”或暗示他坑了“儒士”。当然,即使是骗子,也罪不至死,我们绝不赞同秦始皇的处置。其实,秦始皇并不是嗜杀之人。综观秦始皇一生,统一天下以前,平定之乱杀二十余人。统一天下之后,有一次他在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车骑太多,评其“弗善”,有人告诉李斯,李斯乃减少车骑。秦始皇审讯侍从是谁泄露了他的话,不得其人,乃将当时在身旁之人尽杀之。又有刻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派人搜查,不得刻石之人,乃将居住在石旁之人杀死。如此等等,大约都不会很多。此外史书无一字记载秦始皇嗜杀,他对六国的后裔与贵族一律赦免,连当面提出复古建议的淳于越也无受处分的记载。与明太祖朱元璋屠杀了五万余朝廷官吏相比,秦始皇真应“自愧不如”。秦始皇并未兴任何文字狱,也没有坑儒生,而是少数不屠戮功臣的开国君主之一。
秦始皇下令“焚书”之后不到三年便去世,一年后陈胜起兵,天下大乱,故挟书律实际推行不久,且私藏书之罪不重,私人藏书仍多。《史记》载陈余“好儒术”,郦生“好读书”,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足见民间《诗》《书》仍流传。秦始皇坑术士之后,儒家照样被任用。陈胜起兵后,秦二世召博士三十余人征询意见,博士“皆引《春秋》之义以对”,似乎三十余人全是儒家,包括汉初著名的儒者叔孙通在内。后来叔孙通率领弟子百余人投奔刘邦,更足见所谓百家言均“火于秦”,秦始皇屠杀儒者之说是后世虚构的。焚书坑儒的真相是如此,我们宜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