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的墓到底有多大,为什么现在还不敢挖?

秦始皇的墓到底有多大,为什么现在还不敢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68 更新时间:2024/1/25 12:23:00

首先先说墓有多大,秦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近78个故宫。而大家关注的秦陵,即陵墓地宫及封土,高近八十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考古专家推断陵墓室底面积1.92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国际标准的篮球场。此外还有大量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佣坑、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足见其大。

再来谈谈为什么不能挖?

首先,工程量问题。

司马迁《史记》载(这是关于秦陵最明确也是最可靠的文献),秦陵的建造征骊山徒七十余万,前后几十年。而陵园范围达56.25平方千米,相当78个故宫。而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秦陵是地穴式墓,是没有墓门的,若开挖,只能(注意,以目前能力只能这样开挖)将陵上的覆土挖开,换言之,要用精细的考古发掘将秦陵的大土堆弄一边去。这样又会产生几个问题:

1.封土本身就是一个遗址,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及世界文遗组织保护;

2.开挖巨量的土需要浩大的工程量,绝不亚于三峡工程,人从哪儿来,机器哪里调,钱由谁出……

3.几十万上百万立方的土放哪儿;

4.开挖保守估计需要近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里天气如何保证,秦陵会不会被雨雪灌成水库。

第二,墓里面情况到底如何

现在而言,包括考古工作者在内都无法对墓葬做出准确的定位。《史记》不足百字的描述过于模糊。主要有如下几点:

1.墓穴深度如何

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三层地下水)说明深度至少三四十米,但这并不准确。而这也关乎秦陵地宫究竟有没有被水所浸也不得而知。

2.《史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是否为真

如果秦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那么地宫极有可能是穹顶式的。二千余年过去,地宫是否蹋陷,还有多少完整部分,这都是问题。

3.致命危险:水银

现代科技以验证秦陵封土土壤样品汞异常,所以《史记》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如果开挖,水银必定会以蒸气形式溢出,这对整个秦陵地区乃至陕西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4.地宫里还有没有空间

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为“黄肠题凑”式大型木椁,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墓室内外不会再有空间,也就很难发掘。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地宫里珍贵文物怎么办

秦始皇陵陪葬品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太过于珍贵。所以发掘一定建立在能够保证不破坏秦陵的基础上,而现代技术明显达不到这种要求。

想必诸位都知道明定陵。这可以说是考古界最大的遗憾之一。而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是造成遗憾的重要原因。当年地宫打开后,新鲜空气涌入,器物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坏。一些漆器,金银器发霉、变质。而更为令人痛惜的是大量明皇家纺织品、衣物等由于简陋的环境和技术,最终变得支离破碎。事实上,直至今日考古界对于出土丝织品的保存也没有完全可靠的方法。另外,在时代背景下(文革),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尸骨也难免厄运,惨遭焚毁,连棺椁都被扔到了山沟里。最为珍贵的尸骨就这样成了灰烬。

就秦陵而言,秦始皇陵陪葬兵马俑上原本绘有丰富的颜色,自土中取出来时,色彩贴在土上,土成了彩绘,而俑却露出了陶身,成了灰色。小小的俑坑如是,更不消说是庞大的秦陵地宫了。

198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对不妨碍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遗址,在当前出土文物保护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的情况下,一般不进行发掘。”1997年,国务院首次明确:“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至此,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成为中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基本方针,成为了铁的规定。

其它还有流传在坊间的说法,比如挖帝陵有天灾、秦始皇陵墓是中华龙脉的象征,轻易发掘会影响国家运势等。大多为后人的无稽之谈,不予详述。

不论如何,现在都不是发掘秦陵的时候。如果我们做不到,不做显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不动即是最好的保护。

最后总结一句:秦陵本身的魅力,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以及它的神秘和深厚的文化积蓄。挖不挖,不仅在于技术够不够,也在于挖了之后我们又会如何追回未发掘前秦陵所承载的文化。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没人敢开秦始皇的墓?到底有什么隐瞒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陵为什么迄今还没有人去动,国家也尽力延时去发掘,我估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秦始皇陵气势雄伟,乃中华第一皇帝墓,不可轻动。二,秦始皇陵用几十万劳役,用几十年时间修建,其内部之秘密甚多,不易轻动。三,秦始皇陵里肯定有无数奇异珍宝,在国家还没有想好采用什么办法来保存这些珍宝前,绝不可动。四,秦始皇陵

  • 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著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兵马俑为什么那么出名,我个人认为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气势之磅礴兵马俑的发现那无疑是让世界惊叹的考古发现,兵马俑的规模之大,让置身于其间的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战争年代,生出一股马革裹尸还的豪迈之情。就目前挖掘出的兵马俑坑,我们老说说这个一号坑,其东西长度就达到了230米,南北宽度也有着62米,面积达到

  • 李斯究竟是有什么样才能让秦始皇重用,秦始皇之死和李斯有没有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出现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他实现了中国的统一霸业,开创了中国在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从此开启了封建帝制社会的篇章。秦始皇的卓越功绩离不开商君等一大批为大秦亲赴后继能臣良将,其实也不能够忽视他身边的宰相李斯所作的贡献,皇帝这个词就是由李斯提出的,而且秦始皇一直重用李斯,李斯在秦始皇

  • 秦始皇的名臣名将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的名号可不是吹嘘出来,也不是篡改历史伪造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历史上很多帝王一边抹黑秦始皇,一边模仿秦始皇,一直在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秦始皇没有杀过有功大臣,这一点是后世绝大数帝王无法比拟的,因此秦始皇手下名臣武将济济一堂,可谓精英人物皆被秦皇收入囊中。王绾是秦王政的第

  • 史上最年轻的宰相甘罗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出将入相,在古代的大臣中已经算是登峰造极的成就了。名将多从少年出,但丞相却多是老朽之辈。比如大器晚成的姜太公八十才拜相,甘罗以十二岁低龄官居丞相,羡煞一众读书人。那么惊才绝艳的甘罗最后下场如何呢?甘罗出身宦官世家,祖父乃是赫赫有名的甘茂,位至秦国左相。因为被同僚所排挤,不得不逃出秦国,最后死在异乡。

  • 李斯堂堂丞相为什么会怕赵高,赵高又是怎么赢得秦始皇的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这不很正常嘛?李中堂怕不怕李莲英?杨国忠怕不怕高力士?郭子仪厉不厉害?还怕鱼朝恩呢,至于明朝的大宦官,那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是中车府令,就是秦始皇专职司机加秘书加参谋,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下,太仆是九卿之一,属于丞相管理的,但是显然能跟丞相分庭抗礼。中车府令负责掌管帝国的车马交通事宜,和皇帝的

  • 秦国自秦孝公起至秦始皇哪一个时期的宰相最伟大?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因为商鞅的一系列变法,在诸侯国争霸之中,最为全面、最为系统、最为彻底、最具战略,而且最为成功。其一、宣传方面,比如通过“徙木立信”等一系列举措,使变法的推广与实施有了群众基础和认可。其二、军事方面,大奖军功,化零为整,激励士气,转变民风,使秦民“窃于私斗而勇于公斗”,为以后秦朝的统一打下坚实保障

  • 有关李斯的故事,秦国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建议去看曹的《流血的仕途》,因为里面用非常细腻化的方式讲述了李斯从一介布衣到秦朝名相的故事,并且,其中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贴合正史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那个时代,当然,其中为了保持小说的可读性难免也会在正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不过总体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毕竟正史过于的枯燥乏味,而且曹的文笔也是非

  • 秦朝六世丞相下场都不算太好,为什么还有人抢着当丞相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整个秦国被绑在战车上运行,而且比较高效。为了追逐名利,将士们不惜流血,文官们则费尽心思上爬。体制给他们这样的亢奋,他们也享受这种快乐。丞相作为人臣之极,有很大的权力,也能最大程度实现人生的抱负,就算不是在秦国,也是有很多人热衷去做,更多的是没有机会而已,因为丞相位置不多。至于说丞

  • 开国宰相张良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的力士为什么没有留下名字,宰相骄傲的留名字不是好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先还原一下事情经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当时还年少的张良因为秦朝灭了他的故乡韩国(不是现在的韩国)使其失去了韩相的继承权,在灭国之仇中准备刺杀秦始皇,张良去了淮阳学礼,见到了仓海君与其密谋刺杀秦始皇,正值张良弟弟去世,他不予埋葬,散尽家财,先托人打造一只重120斤的大铁锤,并差人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