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三杰中,为什么只有韩信难逃一死?

西汉三杰中,为什么只有韩信难逃一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280 更新时间:2024/1/9 22:39:46

西汉立国初期,在刘邦铲除大多异姓王,稳住了大汉局势,汉初三杰也迎来了不同的命运,韩信被杀,刘邦心中大患被铲除,也是可以舒心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可能同情韩信的人,都会说当初他要是在楚汉战争中,选择两不相帮,在齐地割据自立,提前实现天下三分的局面,那么他也就不会落得生死族灭的地步了。

当初韩信面对蒯通的提议,始终不予采纳,“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可以说韩信在战局尚有余地的时候,坚决站在了刘邦一方,令刘邦有了一战彻底消灭项羽的能力。

作为帮助刘邦争夺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解决是最惨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张良的特殊地位,也没有萧何自保的能力。

首先说说张良,刘邦本来就没有杀他的心思,毕竟张良更多的就是他身边的高级参谋,并且多次救刘邦于危难之际。

《史记.留侯世家》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所以说刘邦如果对张良都下杀手的话,那么其他人会怎么想刘邦,你连一个救过你好几次的人都敢杀,那我们怎么办?

当然,更重要的是张良明哲保身的举动。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张良在刘邦彻底击败项羽,定都关中之后,就开始多生病了,现在看来,这是他特意为之的。

再说之前军旅生涯时,身体都还蛮硬朗的,结果天下刚刚平定,他就多病了?而且他如果是身体多病,会病了十多年才去世?

可以说张良就是在天下平定后,果断退隐,他在朝中就是刻意减弱自己的影响力,刘邦需要自己出谋划策,自己就站出来,刘邦不需要,他就“安心养病”,总之就是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这也是刘邦最喜欢的人了。

同时张良没有兵权,军中无立足的根基,在朝中的影响力又比不上萧何,因此刘邦实在是没有对张良动手的利用,再者,张良是帮助刘盈登基为帝的,吕后也没有杀他的意愿,所以说张良的结局还是不错的。

萧何的话,虽然在军队中影响力没有韩信那么大,但是因为他长年管理后方,为刘邦征战提供兵马钱粮的支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众人的拥护。

《汉书.萧何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

这是萧何的一个门客提醒萧何时说的话,刘邦虽然击败了项羽,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刘邦都是在外征战,留在关中镇守的就是萧何,可以说关中众人更多的是追随萧何,萧何在关中的影响力可能还有大于刘邦。

而当时是西汉初立,百姓对于大汉的归属感尚不强烈,这个时候如果突然有人发动叛乱,推翻刘邦所建立的西汉,再造新朝,大家也不是说就不支持。

因此刘邦对萧何还是很忌惮的。

在刘邦领兵在外的时候,都会问及来往前线和关中的使者,萧何都在干什么,“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所以说,刘邦知道萧何是有能力搅动局势,割据自立的。

在诛杀韩信之后,刘邦表面上倒是对他宠爱有加。

《汉书.萧何传》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祖国卫。

刘邦特意派一名都尉率500士卒充当萧何的护卫,这可不是在都城长安之内,给了萧何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毕竟500精锐士卒,在战场上的作用不会太大,但是在长安城内,是不容忽视的,是有扭转乾坤的潜力的。

但问题是,刘邦应该是有心思的,这支500人的部队,说是保护萧何的,天知道是不是刘邦派来监视萧何的,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是刘邦特意安排顶着萧何的,萧何哪里知道?

因此最后萧何听取了门客的建议,让下人强买民间田产,流出一些自己贪污的证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起一部分民怨,当刘邦回到长安的时候,得知百姓对萧何已经有骂声了,心里也就舒坦了。

也可以说百姓骂得越厉害, 他就越安心,因为萧何这是自绝了反叛的道路,一个不得民心的萧何如何起事啊,哪里有资格和自己叫板呢?

相比之下,韩信就没那么好运了,他没有张良可以明哲保身的地位,也没有萧何自污的可能。

主要是韩信太能打仗了,因此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都对他心有忌惮,只要韩信活着,西汉的不确定性就一直存在,谁知道那一天,韩信就联合其他人一起起兵,怼着刘邦攻入关中了。

最主要的是,韩信在军中的影响力是难以根除的,这不是韩信隐居,或者自污就可以达到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在韩信被贬淮阴侯之后,他就安静许多了,和张良一样,他经常称病不朝,这不就是摆出了一定退隐的姿态了吗?

可问题是,谁都知道, 韩信是曾经的齐王,楚王,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和项羽一样,都是一方霸主,对于刘邦的皇位,时刻存在着威胁。

而这种威胁也不会随着韩信的退隐而减弱,即便韩信想通过自污的办法来自保,但是谁也保不齐,哪天就有人拉着韩信一起反了,加之人都是有生存本能的,韩信当初选择支持刘邦,是看在刘邦对自己的恩情。

可是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韩信也是可以深切感受到刘邦对自己的打压,韩信再怎么看重刘邦的恩情,也没到了刘邦可以随意要了他的命的地步,个人认为,当时的韩信不排除有反叛的心理,搏一次,还有生的希望,选择沉默的话,唯有一死。所以说,韩信的结局,无论走哪条路,结果都差不多。

标签: 古代西汉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曹操建立的封国取名魏国?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汉朝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信荀攸、董昭等人公开表示丞相曹操功勋卓著,爵位仅为武平县侯,有失天下所望。“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在他们的谋划奏议下,汉献帝刘协被迫遣御史大

  • 吕氏势力最终失败,归根结底错在哪儿?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代,西汉

    西汉初期,有过8年左右的吕后临朝称制时期,不过她余生竭尽全力地扶植吕氏势力,意图进一步夺取刘氏江山,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根结在于,吕氏斗不过汉室的功勋集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首先要说的是,刘邦称帝时期,不可避免地开启了对功勋集团的打压,尤其是对异姓王,能做掉的全都做掉了

  •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的晚年生活过得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隆基,唐朝

    李隆基在将杨贵妃赐死后,他的晚年生活是如何过的?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嵬坡事变的起因。李隆基这个人为唐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是将唐朝推上了巅峰。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即使再英明的一个人他也会有犯迷糊和做错事情的时候。当时,杨贵妃是李隆基最为宠爱的女子,他为

  • 薛仁贵的孙子薛刚为何参与了安史之乱的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薛仁贵,唐朝

    薛仁贵,他英雄一世,但是孙子薛刚却跟着安禄山造反。那么,薛刚为何要这么做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薛仁贵是唐朝时期的优秀将领,此人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曾经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

  • 夏侯尚有哪些功绩?他到底有多痴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侯尚,曹魏

    夏侯尚,字伯仁,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征西将军夏侯渊的侄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三国时代是一个将星闪耀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豪杰纷纷登上历史大舞台,演绎出一场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历史大剧。谈起三国,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男子汉的时代,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给我们留下的只有武将们互相征

  • 庞德被关羽斩杀后,为什么曹操会悲伤得流泪?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庞德,曹魏

    庞德,东汉末年名将,被关羽军称作“白马将军”,后归降与曹操麾下,最终被关羽斩杀。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在“襄樊会战”中,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水淹七军”,乘船攻破樊城,生擒曹操大将于禁和庞德,于禁被关羽招降,庞德不降而被斩杀。当前线战报传

  • 清朝后宫的妃子,真的每天都很无聊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代,清朝

    清朝后宫的妃子,真的每天都很无聊吗?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想要到宫里参与所谓的尔虞我诈,必须要通过选秀开始。但清宫剧从这个时候就错的一塌糊涂,身世不好的人家,即使子女长得再漂亮,也绝对没有选秀的资格。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红楼梦,拿贾元春和林黛玉来做个比较!从相貌上来说,作为

  • 曹操为何不趁刘备在攻打益州去攻打荆州?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曹操,汉朝

    211年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益州之战中,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诸葛亮、张飞和赵云亦入蜀助战,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才向刘备投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刘备率领大军进入蜀地,耗费了三年左右的

  •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朱元璋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明朝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朱元璋了?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大家都知道元朝是第一个异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前期的确空前强大,但是由于民族策略的失误,导致汉蒙矛盾加深,甚至还搞出“杀尽天下五大姓”的荒唐想法,虽然没有实施,但是也侧面说明了双方之间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中原大地战火连天

  • 明朝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座陵墓?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明朝

    明朝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座陵墓?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宣告着大明朝正式建立。到公元1644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去世宣告结束。在这期间,大明朝一共经历了十六代皇帝,享国276年。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