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前秦名相王猛王猛反对苻坚攻打东晋的原因是什么?

前秦名相王猛王猛反对苻坚攻打东晋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34 更新时间:2023/12/28 1:25:13

王猛为啥反对苻坚攻打东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西晋灭亡后,曾出现了一位巅峰级的宰相:前秦名相王猛。他主政期间,对内整顿吏治、改革制度、发展经济、推行儒家教育,使前秦成长为强大的中原帝国;对外东征西讨,平凉灭燕,还夺下了东晋掌控下的蜀地;在谋略方面,他更以一手“金刀计”,提前断绝了慕容氏的持续发展之路,格局之弘远、手段之老辣令人叹为观止。

王猛画像

由于这些出色的成就,王猛被后世视为宰相的楷模:

北魏著名政治家、谋略家崔浩将王猛比作管仲:“ 若王猛之治国,苻坚之管仲也”;

唐朝名相李德裕把王猛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景略”是王猛的字);

柏扬则认为王猛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王猛是中国成功的伟大政ZHI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坚强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独展长才......”

王猛不仅是苻坚称雄北方的实际操盘手,也为促进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古代,他几乎触碰到了宰相界的天花板:比肩管仲、乐毅。这曾是诸葛亮的梦想,在王猛这里却成为了现实。

不过,疾病成了阻止王猛更进一步的敌人。公元375年,他在病榻之上,给自己的“伯乐”苻坚呈上了最后的建议:不要攻打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

结合他的身份来看,这一举动颇让人寻味:以当时的实力对比以及之前的夺蜀之战来看,前秦面对东晋几乎处于碾压态势,他阻止苻坚,难道是出于私心?

不过这也许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揣测,如南宋学者张预所言:

孙子曰:‘知彼知己。’猛谏苻坚不以晋为图是也。

即王猛主张不攻打东晋,是基于对敌我情况的了解。我们先看看王猛到底跟苻坚说了些啥。

起步阶段的前秦

病榻之上的王猛,不厌其烦提醒苻坚低调

公元375年,眼见王猛日渐病重,苻坚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不惜多次亲自赶往宗庙社稷为王猛祈祷,甚至并派诸多重臣前往全国各地,沿路叩拜各路河神、山神;其间王猛的病情曾稍有好转,让苻坚高兴的下令大赦天下。

如此知遇之恩,让病榻之上的王猛感激涕零,出于“报德莫如尽言”,6月,他上书汇报了自己的最后治国建议:

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

简练些来说:创业艰难,不要因为之前兵不血刃地灭掉燕国、夺下东晋的蜀地,就以为功业来得容易。要学习古代先贤战战兢兢的为政态度,千万不要追求尽善尽美。其实就是提醒苻坚不要被顺风顺水的发展态势冲昏了头脑,要学习古代贤君小心慎微,不要好大喜功、过于膨胀。

到了七月,王猛每况愈下、生命垂危,苻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一是探望,二是希望得到他对朝政的最后建议;而弥留之际的王猛,仍旧拿东晋说事:

“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即:东晋是正统,而且“上下安和”—即君臣团结,所以在自己死后不要打他们的主意。反之,铲除内部的隐患势力才是当务之急。

一直以来,大帝苻坚与王猛的关系,跟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颇有几分相似:前者优哉游哉、当个甩手掌柜,后者兢兢业业、四处奔波劳心劳力;当然了,苻坚的个人水平、对政权的掌控,远非刘禅可比。

因此,我们不应怀疑王猛的职业操守,以及对苻坚的忠诚。作为前秦迈向强盛的实际操盘手,他对苻坚个人、对前秦政权内部的隐患、以及对手东晋的优势等无不一清二楚。他两次提醒苻坚稳扎稳打、不可操之过急,原因只有一个:这种方式最前秦的利益。

那王猛对东晋是什么态度?我们先看看他与东晋政权的交集。

王猛为啥不为东晋效力?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扪虱倾谈惊四座”,描绘的就是王猛与东晋权臣、名将桓温会面时的场景。

王猛自小家贫,但这并不能妨碍他的才华与志向。《晋书》称他“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并且拜在高人膝下为弟子。时值天下大乱,他隐居在华阴山,如同诸葛亮那样等待明主:

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

公元354年,当时正值后赵政权覆亡不久,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局面,符氏占据了关中地区。趁此机会,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一度击败苻健,驻扎灞上、逼近长安。

这是西晋灭亡近40年来,晋军首次现身关中,当地父老乡亲激动得纷纷前来围观,甚至还送上了大量酒肉劳军,王猛也闻讯前来拜见桓温。

在桓温的大帐中,面对一众江南文武,身着布衣的王猛一边扣着身上的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信口拈来、滔滔不绝,令桓温暗暗称奇、深表赞叹,不禁脱口问道:“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即,王师都来了,关中的豪杰们为啥不来迎接?

王猛一针见血:“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人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来。”

闻得此言,桓温沉默许久、无言以对:王猛一言点出了自己的心思。一直以来,相对于匡扶中原,东晋豪族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权位;无论是早期的祖逖北伐也好,还是之前桓温伐蜀也罢,他们面临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敌人,而是内部的政敌;此时长安就在眼前,桓温却另有打算:如果拼尽全力拿下关中,朝廷落得实利,自己势必损兵折将,今后难以与政敌抗衡;因此,不如养寇自重,只要敌人存在,司马氏和王氏就不得不依靠自己。

最终,他缓缓对王猛说道:“江东无卿比也”,江南诸位,没人比得上你。

不久后桓温行军不利决意退军时,曾邀请王猛随自己南下。不过王猛的老师对此持反对意见,他对王猛说:

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其一,江南向来士族盘踞,寒族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甚至可能沦为炮灰;其次,桓温心怀不轨,而且不可能容忍才华超出自己之人;其三,关中自有实现抱负的机会,无需舍近求远。

最终,王猛拒绝了桓温。不久后,如老师所言,在见到氐族帝王苻坚后,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苻坚无视他的出身、家世,将大小事务悉数相托。在各族枭雄、悍将林立的中原,出身贫寒的王猛呼风唤雨,创造了十六国时期的政坛奇迹。当然,他也以自己的表现,证明了苻坚的选择是对的;若不是英年早逝,王猛极有可能帮助苻坚实现结束混战局面的伟业。

因此,王猛去世前的进言,不大可能包藏祸心,反而是回报苻坚知遇之恩的体现。他不厌其烦提到东晋,核心思想很明确,简单粗暴点就一个意思:步子别迈得太大,小心掉坑里。

王猛的顾虑:不得其时、勿行其事

王猛主要是因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创业艰辛、不可过于膨胀。所谓“兵者、危道也”,前秦的事业看似顺风顺水,但其中艰辛,只有冲在一线的自己才明白。比如王猛拿下前燕慕容氏的过程,看似兵不血刃,实际上是抓住了对方内政混乱、顶梁柱慕容垂出逃、人心浮动的机会,在天时、地利、人和悉数具备后才得以实现。

其二,前秦内部貌合神离。

苻坚向来以胸怀宽广而闻名,甚至接近了传说中“圣人”的标准:一直以来,他对自家吞并的各路势力,一律本着宽宏大量的态度,凡是归顺自己的,一律善待、重用;姚氏、慕容氏以及东晋降将,他都用人不疑,悉数委以军政要职。甚至在淝水之战前,苻坚早已在长安修建了几栋大宅子,说是要给东晋皇帝、宰相谢安等人居住。

与其他不择手段、疯狂杀戮的各族枭雄相比,苻坚的上述举动,即使真的有沽名钓誉之嫌,也值得我们尊敬。但在弱肉强食的十六国时代,他的仁义、宽容,极其不合时宜;各股势力表面上归顺,实际上无不包藏祸心,他们巴不得前秦王朝崩塌,自己好东山再起。

对此,王猛一清二楚,所以他提到“鲜卑、西qiang,我之仇敌”;他甚至试图通过“金刀计”除掉慕容垂家族,可惜败给了苻坚的宽宏大量,最终只除掉了慕容垂的接班人慕容令。

其三,东晋空前团结,实力雄厚。

随着前秦势头凶猛,加上丢失蜀地的切肤之痛,原本孜孜不倦于勾心斗角的东晋各大望族暂时放下成见,呈现出难得的团结局面。王猛去世的同年,琅琊王氏的主理人王坦之也性命垂危,在去世前,他给另外两大家族谢、桓写信,内容让人感动:

王坦之卒;临终与谢安、桓冲书,惟以国家为忧,言不及私。

东晋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王、谢、桓三家手中,他们团结,就意味着东晋政权团结。那时的南方,虽然国土面积处于下风,但在地理、技术等方面仍具备一定优势;此时放下矛盾、共同抗敌,解决了最大的内耗短板,其能量不容小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地利、人和两方面,前秦都落后于东晋,所以王猛才多次劝说苻坚不要求快,而要求稳,先安内、再图外。

不过,王猛的肺腑之言,挡不住苻坚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雄心壮志;毕竟,这些年他太顺利了,以至于已经忘乎所以。

公元382年,苻坚召开军政会议,讨论攻晋事宜,没想到,与王猛持同样态度的文武不在少数:尚书左仆射权翼、太子左卫率石越、阳平公苻融、太子苻宏都极力反对,甚至他私下里信任的和尚道安、宠妃张夫人、小儿子苻诜据理力争,这些人的理由出奇的一致:

东晋君臣团结,并且极度稳定,没有可趁之机;前秦连年作战,士卒百姓疲惫不堪。当然还有大家心照不宣的关键一点:前秦刚刚整合北方,局势还未稳定,慕容、姚氏等都各怀异志。

第二年,在慕容垂等人的撺掇下,一心要比肩三皇五帝的苻坚下定决心,集结全国精兵南下,但结局一如王猛所料:

面临人数处于下风、但战斗意志爆棚的东晋北府兵,各怀鬼胎、互相拆台的前秦大军兵败如山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下,苻坚仓皇北逃;

不久后,各股势力趁乱自立门户,苻坚被信任的姚苌缢杀、前秦帝国分崩离析,天下再度混乱不堪,沦为生灵涂炭的地狱;

东晋朝廷度过最大危机后,则又开始了内耗,坐视北方新兴势力再度崛起;而为击败前秦的北府兵也被政客当成了棋子,令人扼腕叹息。

标签: 王猛十六国

更多文章

  • 郭孝恪:李世民手下的一员大将,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郭孝恪,唐朝

    其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都和君臣关系有关。而且都是君臣反目。都是本来非常好的两个人突然一下有一天因为一件事情或者一句话说的不合适就杀了彼此。第一件事情就是刘邦和韩信。其实刘邦这个人非常的心胸狭隘,大家都知道。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韩信到他的门下都是因为有萧何。有一天,刘

  • 陆逊是蜀国公敌,诸葛亮岳父怎么还救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陆逊,三国

    孙权和曹操联手攻打荆州,导致关羽守城失败,而吴国的吕蒙更是砍下了关羽的脑袋。而刚刚称王的刘备,听说了自己的二弟被砍杀,一怒一下带领几十万精锐准备攻打吴国。夷陵之战蜀吴两国耗了一年多,最后陆逊的一把大火把蜀国的军队烧的所剩无几。所以说,陆逊是蜀国公敌,这句话没有假,陆逊后来中计,诸葛亮岳父却大方的救了

  • 关羽和曹操的私人关系为何如此暧昧 关羽为什么被迫加入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羽,曹操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关羽和曹操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刘备突然背叛,让曹操陷入手忙脚乱之中。此前的战略与军事部署,现在变得毫无意义。最让曹操困惑的是:刘备为什么要背叛他呢?为什么呢?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是车骑将军董承与刘备等人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但如此隐秘之事,又是如何败露的

  • 历史上的曹操为什么偏爱关羽 除了“唯才是举”外还有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操,关羽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和关羽,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曹操都十分偏爱关羽,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偏爱关羽呢?按演义说法,关羽是因为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而闻名天下,受到曹操偏爱也就很正常了。但是,历史上关羽唯一的斩将记录是发生在跟随曹操时期,所以这个理由并不成立,那么历史上曹

  • 为何说汉朝最能隐忍的皇帝,不是汉武帝反而是汉宣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宣帝,汉朝

    汉宣帝刘询才是中国汉朝历史上最能隐忍和成就最大的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汉宣帝的一生可以说最具有传奇色彩

  • 武则天都斗不过的女子,此女究竟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唐朝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在古代,她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毕竟,这是一个男权社会。女子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她爬上了其他人意想不到的位置。在那个位置上,而且还可以将江山打理的非常好。与历史上的许多男性皇帝相比,她真的非常强大,手段绝对了不得。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不过,

  • 燕铁木儿是如何走上权臣之路的?他有多嚣张?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燕铁木儿,元朝

    说到燕铁木儿,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权臣君臣是组成封建王朝统治集团的两大重要基石,君主直接通过对最顶层大臣的统御,间接地统治天下百姓。民、臣和君,是三个阶层,也是三个身份阶段,很少有跨过中间部分。民的身份到达顶峰后就想着为臣,臣的身份到达顶峰之后就想

  • 三国时期笑到最后的人是司马懿 司马懿是怎么成为赢家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司马懿,曹魏

    对赢家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分三国。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英雄人物。例如神机军师诸葛亮。他是刘备账下的第一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诸葛亮从出山到最后病死。唯一是他对手的就是司马懿。司马懿一生保守稳重,忍辱负重,能屈能伸。他先是打

  • 黄巢起义到底有多疯狂 黄巢真的杀人如草芥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黄巢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黄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末农民起义中的黄巢起义,到底是有多么疯狂,真的是像书中描述杀人如草芥吗?在学校的时候,历史教科中的黄巢,被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因为暴政而奋起反击,拯救人民百姓,以水火的正义形象,而最终黄巢起义也是以失败告终,正是因为

  • 朱棣北伐为什么都来去匆匆 朱棣只是为了装装样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棣和蒙古,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棣在北伐的途中,都取得了5次胜利,但是在这5次胜利之后,却没有取得一点的土地,只是为耀武扬威,明成祖朱棣在成功,成为皇帝以后,并没有立刻在南京登基,成为皇帝,而是他有一个想法,他想把都城迁往北京,北京成为皇帝,而北京就是他,当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