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周文王是什么形象?他真的忠于周朝吗?

历史上的周文王是什么形象?他真的忠于周朝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4/1/22 5:38:32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作为商周之际的风云人物,周文王不仅是周代商的关键人物,还是儒家眼里的完美表率。但在周文王身上却有一段历史公案,即“文王受命称王”之事,宋朝之后儒家学者极力否认文王称王,唐朝之前学者认可文王称王,为何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为何文王称王让后世儒家无法接受?

封神演义中的周文王愚忠形象

《封神演义》第二十九回“斩侯虎文王托孤”,周文王临终托孤,字字感人至深,一个忠君爱民的周文王形象跃然纸上。

姜子牙说:“倘吾死之后,纵君恶贯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见”,说罢泪流满面,让人读之唏嘘。

对儿子姬发:“纵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为,以成臣弒君之名。”

自我感慨说:“商虽无道,吾乃臣子,必当恪守其职,毋得僭越,遗讥后世。睦爱弟兄,悯恤万民,吾死亦不为恨。”

按照这种说法,周文王一直恪守商朝忠臣本分,临终之时不忘告诫儿子忠君爱民,哪怕纣王残暴无道也要恪守其职,不准以臣伐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按照艺术创作基本理论,《封神演义》对周文王形象的塑造,应该是以周文王忠于商朝、忠于纣王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夸张渲染。那么,历史上的周文王真有如此忠诚吗?其实,《封神演义》作者既违背创造理论,又没有违背,因为姬昌是否称王有一场争议,直到现代发现战国竹简上刻写的五个字,才证实儒家曲解历史,周文王果然是个大反贼。

周文王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胡适评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周文王忠不忠于商朝的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时期,学者刘知几《史通·疑古》记载:“夫天无二日,地惟一人。有殷犹存而王号遽立,此即春秋楚及吴越僭号而陵天子也”。梁肃在《西伯受命称王议》中,认为所谓周文王称王之说是“反经非圣”。总得来说,唐朝儒家学者比较含蓄的质疑“文王称王”。

宋朝时期,儒学极度繁盛,出了很多大儒,欧阳修在《泰誓论》中极力辩驳,认为文王受命称王的看法为“妄说”。受到宋朝大儒影响,明清学者们开始认为“文王受命称王”之说是假的:一可能是“司马迁不达理道之舛”,司马迁搞错了,二可能是汉朝刘歆(支持王莽称帝的汉朝宗室,刘向之子)篡改史记等史书,故意将“文王受命称王”放进书中。

客观地说,唐宋学者的质疑未必没有一点道理,那么司马迁《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呢?

《史记》记载: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司马迁证实周文王晚年已经自称为王,《诗经·大雅·文王》篇中也说姬昌晚年称王。对于这一事实,汉唐文人基本都给予认可,并未提出什么质疑。

其实,无论姬昌有无称王这一历史事实,透过历史上的这一场争议,可见白的可以被描成黑的,黑的也可以被洗白。

通常来说,历史是越早越可能真实,越晚越可能被篡改,先秦与汉朝史书上的记载,应该可以说明姬昌称王的事实了。但欧阳修等的质疑与驳斥也存在一定道理,那么周武王到底有没有称王呢?而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里,真相只有一个,肯定是有人搞错了或说谎了,那么是司马迁搞错了,还是欧阳修胡扯呢?

周原甲骨文再引争议

大约公元前1150年左右,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迁都,从豳地迁至周原。大约百年后,周文王又迁都至迁丰(今长安县沣西),但周原仍是周人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专家在周原地区出土了周初甲骨,其中一些甲骨中同时有“周方伯”和“王”的内容,于是“文王是否受命称王”又再起争议。

原因很简单,对于其中“王”的解读,部分学者认为是指商王,姬昌是“周方伯”,部分学者认为“王”就是指姬昌。由于周原甲骨文词晦涩难懂,至今未能全部释读,加之周原甲骨文数量有限,所以一直没能真正解决这个历史悬疑。

战国竹简上的五个字一锤定音

2008年,清华校友在海外发现一批战国楚简,拍下之后赠送给了清华大学,一共约2500枚,这就是“清华简”。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一,姬昌称王是历史事实

清华简中的《保训》,是周文王临终前的遗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和“阴阳和谐”,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但《保训》开篇第一句五个字,让学者非常兴奋,基本平息了文王是否受命称王的历史争议。

《保训》:“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戊子自演水,己丑昧爽至□,病,述保训,令史书之。”

结合先秦与秦汉史料,“隹王五十年”这五个字一锤定音,明确无误的指出周文王身前已经称王,是商纣王的反贼。

二,姬昌何时称王存在争议

根据《周本纪》记载,由于周人势力越来越大,让商朝忧心忡忡,崇侯虎诋毁姬昌,于是纣王将姬昌囚禁在羑里。经过一番贿赂营救,纣王将姬昌释放,甚至还“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姬昌出狱之后,暗中推行仁政,在“断虞、芮之讼”这一年受命称王,即周文王在位的第42年。

“隹王五十年”这五个字比较含糊,没有指出姬昌何时称王,但存在二种解释。

1,姬昌晚年称王,后人尊敬他而说“隹王五十年”。

2,最直白的一种解释,即姬昌做了五十年的王。

如果姬昌继位之初就已称王,那么商周关系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当然,从姬昌一直“事殷”来看,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小。

三,姬昌在位50年还是51年

《史记》等正史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或文王“享国五十年”,但《吕氏春秋·制乐》记载的却是:“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

从清华简《保训》这一句话中可知,周文王在位第五十年时身患重病,于是留下遗嘱。由此推断,周文王应该死于留下遗嘱之后不久,即“即位五十年而终”之说更符合历史。

宋朝之后,儒家门徒为何曲解姬昌称王之事?原因很简单,姬昌晚年称王这一历史让儒家门徒不爽,周文王是儒家眼里的完美表率,如果他乱命裂土称王,岂非无君无父,背叛了正统商纣王,违背儒家忠君爱国的正统伦理理念,也无法塑造周文王“至德”的形象!

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概就是这样,“文王受命称王”本来没什么争议,但儒家倡导忠君,要树立封建社会的正统伦理观念,而文王是商臣却“以臣反君”,与儒家思想严重相悖,于是儒家不惜曲解历史,硬生生的将原本没有争议的历史给逆转了过来,搞出一段千年争议,以至到明朝还出现《封神演义》中文王遗嘱这等夸张情节。

标签: 周文王周朝

更多文章

  • 吴王寿梦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传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寿梦,春秋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吴王齐去世,儿子寿梦继位,是为吴国第十九代皇帝。这个寿梦还真是个不简单的皇帝,他志向远大、抱负宏伟,不甘心永作部落首领,虽然当时的吴国还是大周的附属国,但却远隔千里,甚少有往来,不过是挂个名

  • 历史上韩信和英布都是被谁杀掉的?为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韩信,汉朝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的君臣组合逐鹿群雄,或建立举世功勋,或历尽艰难一统天下。一旦王朝建立,过往亲密的君臣就会上演一幕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虽说刘邦在历史上留下了杀功臣的恶名,但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所载,“吕后为人

  • 曹操能战胜吕布获得濮阳之战的胜利,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汉朝

    东汉末年,曹操收复兖州失地,先下定陶,继克钜野,杀死吕布部将李封、薛兰,接着进攻濮阳。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公元194年4月,曹操第二次率军讨伐陶谦,当时刘备在陶谦军中,他不忍心徐州百姓再遭遇战火荼毒,于是他派出使者与曹操讲和,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出征前留守的张邈、陈宫勾

  • 勤政节俭的道光皇帝,为何没能挽救大清的颓势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道光

    清朝是一个离我们比较近的一个朝代,我们对这个朝代的了解也相对多一些。说起清朝,很多人的印象除了“康乾盛世”,就是晚期的屈辱历史。和其他朝代不同,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兴亡,都是与皇帝的作为息息相关,而且纵观整个清朝,却没有出现哪些残暴或是昏庸的君主。而今天的主角道光皇帝也是如此,他是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却

  • 关羽为什么会命丧荆州 关羽就没有逃跑的机会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羽,荆州

    对关羽和荆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兵败丧命,关羽就没有逃跑的机会吗?关羽是怎么丧命荆州的?在这我们要说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起源于东吴大军攻打关羽时的样子,这个成语就是“鼓角喧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鼓声和号角声响彻云霄。小说里讲这段关于关羽败走麦城的故事,和

  • 李师儿是罪臣之女,为什么还能得到帝王的宠爱?她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师儿,金朝

    历代宠妃拥有帝王的宠爱,不仅能够锦衣玉食,还能在后宫中呼风唤雨。然而在那个对女子要求极为严苛的时代,她们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佑,就只能像无根的浮萍一般任人宰割。李师儿就是典型的例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罪犯之女相貌出色能在后宫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女人,要么有显赫的家

  • 关羽逃跑的时候路过马超的地盘 马超为什么不出手救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马超,关羽

    还不了解:马超和关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败走的时候,曾经路过马超的封地,当时的马超在做什么?马超为什么不救关羽?关羽,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又被称为关云长,是蜀国刘备的结义兄弟,一生征战杀伐,有勇有谋,最得刘备信任。从刘备最开始参与三国混战之时就跟随他

  • 关羽如果顺利突围回到成都的话 刘备又会怎么处罚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关羽,蜀汉,麦城

    关羽败走麦城后,如果顺利回到成都的话,关羽的结局是会怎么样?刘备又会怎么对待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19年关羽奉命攻打襄阳,此时关羽手上有3万大军而襄阳同样也有3万大军。襄阳太守曹仁持续被关羽击败襄阳岌岌可危,曹操只能从汉中战场抽调3万部

  •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就能力而言应该怎么排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鞅,战国

    在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其余六国,统一了天下,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基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皆为秦国统一大业的功臣,那么这四人的能力大小又该如何排序呢?如果不论功绩和人品,而仅以能力论之,个人认为应该首推李斯,商鞅次之,范雎再次之,张仪排名最后。

  •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代在玄武门之变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郑观音,唐朝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刚刚诞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的皇宫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惨剧,整个事件所牵连的人命高达数百人。以上问题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于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被迫立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