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慈禧太后去世三年后清朝就灭亡了,真相是什么?

慈禧太后去世三年后清朝就灭亡了,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766 更新时间:2024/1/7 15:45:58

中国历史上,能够在政坛上掌权的女子不多,慈禧应该算是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个。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庚子国难之后的朝局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整个大清还是以慈禧太后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这一段历史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无外乎保皇派、顽固派、清流派、北洋派、立宪派之间的争斗罢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我方唱罢他登场,背后却是慈禧太后在坐镇指挥,大清也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继续漂泊。

但,慈禧老太太毕竟是人不是神,过了一个生日,吃多了拉稀,活活拉死了,还好,死之前光绪帝先她而去,算是保证了死后不被清算。

可是,为什么慈禧太后去世也就三年时间,大清就亡了呢?

一、

当然,大清朝灭亡的原因海了去了,就算是讲个半年也是讲不明白的,所以,本篇只探讨跟慈禧太后有关的方面。

关于慈禧太后是维护了清朝的统治,还是破坏了清朝的统治,这么多年来各方人士也是争论不休。刚才也提到了,慈禧太后毕竟是一个人,她所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至少出发点就是这样的,只是最终酿成了何种结局,这就不是她所能掌控的了。

正所谓上下一张嘴,怎么说怎么有理,有人认为慈禧太后祸国殃民,清朝最终的灭亡跟她的胡作非为有很大关系。也有人说,慈禧太后实际上才是力挽狂澜之人,你看,她刚死也就三年时间,大清就亡了吧?

下面我们就站在慈禧太后驭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她一死,大清怎么就亡了呢?

1861年8月份,正值酷暑,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的咸丰帝没能挺到冬天,一蹬腿驾崩了。也就是在这一年起,慈禧太后通过辛酉政变,正式踏上了政坛,开始在政治上大展宏图。

由此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掌权生涯,直到1908年11月份,在熬死了三任皇帝之后,慈禧太后终于撑不住了,撒手人寰。

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慈禧去世后的第三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转过年来,清廷苦苦撑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终于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二、

那么清朝的灭亡,跟慈禧太后临终前说的这句话有没有关系呢?

有关系!

晚清的政治体制是比较畸形的,比如小皇帝在台前,两宫皇太后在后面,这也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状况。再到后来的慈禧太后大权独握,晚清进入到了慈禧太后一人掌权的时期。即使中间有过短暂的放权,但毫无疑问,大权仍然在慈禧太后手中。

在教科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评价清朝是中国历代朝代中,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

为什么这么说?

当然,“封建君主专制”这个词如果不好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理解成独(防敏括号)裁政治。所谓独(防敏括号)裁,就是指采用暴力的手段,进行高压统治,而且对臣民360度无死角控制。

清朝不同于其他朝代,它是在吸取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对统治进行了改革。比如如何避免皇帝的严重失德;怎么避免权臣、外戚、宦官的专权乱政;再比如怎么避免文官党争,武官割据,皇室造反等等。

在这种基础上,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完全的金字塔机构,一级一级往下控制。这方面,雍正皇帝的贡献相当之大,比如设立军机处,通过这个机构,连军权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建立奏折制度,能有效地了解实情,并起到监督臣下的作用;再比如建立文武官员的引见制度,这样就更能保证驾驭国家机器的人,都是自己的人。

而慈禧太后就是维护清朝独(防敏括号)裁统治的最后一代人!

三、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慈禧太后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政治手段,一步步加强独(防敏括号)裁集权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咸丰帝驾崩之后,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清朝:

咸丰帝临终前所做的安排,实际上是对封建集中制的一种破坏,他一口气任命了八位大臣共同辅政。本意是让他们共同协助小皇帝执政,实际上这种安排非常容易造成权力流失。

八大臣,其背后就是八股势力,还不算两宫皇太后或者小皇帝那边的,想让他们一条心办事,难!而且在八位大臣中并没有哪一位具备绝对的权威,让其他七个都听他的,这样就必然造成互相争斗。

别说八个了,看看美国的三权分立,两派党争,今天“黑命贵”,一派进攻,一派防守。明天“占白宫”,另一派防守,早前防守的却又变成进攻了。

所以,权力这东西会让人疯狂的,慈禧太后联合其他人发动了政变,反而避免了清朝权力的流失,再次把大权集中起来。当然,咸丰帝去世已经成为事实,小皇帝又太小,根本就无法做到大权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才重启了顺治帝时期的摄政王制度。

此时的大清已经摇摇欲坠,江南半壁江山还在太平军手里握着呢,慈禧太后要想进一步集权,首先就得干掉太平军,拉拢汉臣。

而能跟太平军一战的也就这么三个实力派大臣,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

四、

实际上,慈禧太后联合其他人发动的辛酉政变,有非常大的风险!

倒不是说这顾命八大臣有什么本事,而是因为这八大臣的背后,其他支持力量的忧患。比如肃顺,曾国藩就是他举荐的,对左宗棠更是有救命之恩,之所以肃顺排在八大臣之首,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按理说,曾国藩啊、左宗棠啊、李鸿章啊等,应该无条件支持肃顺的,至少在他被干掉之后,总得表示一下,可惜并没有。

他们不仅没有表示,还拼尽全力把太平天国给灭了,这下子让慈禧的权力集中又迈进了一步。随后,慈禧、慈安、奕訢几大权力核心人物,组织地方大员,确立了洋务运动的调子,这才有了大清的同治中兴。

慈禧太后权力走向巅峰的关键时刻是在慈安太后去世,恭亲王奕訢被剥夺权力之后。奕訢被剥夺权力,自不必说,肯定是慈禧太后刻意为之,至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这件事已经成了悬案,不提。

这时候的慈禧太后已经大权独握,当然,还不算是最高潮,因为还有皇帝在制约。

慈禧太后一路走来,确实手段高超,先是跟满汉权臣较量,再是跟洪秀全较量,跟汉族官僚较量,跟皇室国亲较量,跟慈安太后较量,最终开始跟皇权较量。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彻底把皇权踩在了脚下,把自己的后权统治推进到了巅峰时刻。权力不再受制约,往往就是恐怖的,这才有了纵容义和团进京,这才有了八国联军入侵。

五、

正是由于慈禧太后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才导致了她死后大清后继无人,再也没有人能驾驭这艘破船!

不管是甲午中日战争,还是庚子国难,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慈禧太后还活着。只要她还活着,不管是地方还是朝廷,都不敢造次,仍然能够听从统一指挥。即使在庚子之变的时候汉臣们提出了“东南自保”,但面对慈禧太后的召唤,汉臣代表李鸿章还是拖着病体进京谈判了。

这种集权的统治,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慈禧太后不可能培养一个号召力或者个人魅力,会超过自己的人。尤其是对待皇权上面,后期的她,尤其是洋人掺和进来后,更是痛恨皇权,进而进一步压榨皇权,不让皇权抬头。

这也就导致,她不会容忍一个强势的皇帝登台,更不会刻意培养一个这样的皇帝。

虽然她也教光绪帝读书,也亲自给他擦肚脐眼儿,教他怎么执政,但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教他,那就是唯我独尊的皇权意识。这种心态下长大的皇帝,怎么可能指望他能有所作为,甲午战争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也是光绪帝要变法的原因所在,因为皇权本来就没有,变了更好。

慈禧太后后期任用的骨干,都是对她唯唯诺诺的人,能力不见得有,忠心那是肯定的。奕劻也好,载沣也罢,但凡他们有点本领,大权也不会交给袁世凯,希望他去力挽狂澜了。

临终的时候,慈禧太后环顾了一圈,发现这些年被自己打压的皇室,根本就挑不出接班人。挑恭亲王奕訢那一支的话,自己那是不得好死,毕竟有矛盾,死后被刨坟都有可能,毕竟多尔衮的先例在前面摆着。

六、

慈禧太后的临终安排,彻底断送了大清的江山:

最终,慈禧太后只能挑了溥仪,还让载沣和隆裕太后共同辅政,溥仪就不用多说了,隆裕也是执政没多久就吓得丢了权力。单就载沣来讲,他有何本事,就他那种刻意压制汉臣的行为,能镇得住各位封疆大吏吗?

从他把袁世凯撤职又不得不拉回来的行为来看,实在是愚蠢透顶,彻底伤了汉族士大夫的心。

这也就导致辛亥革命刚刚爆发,就有十五个省先后宣布了独立,基本整个汉族统治地区彻底崩了。不要觉得清廷还能发兵镇压,要知道晚清的新军总共20个镇,18个协,又不是都在京城。十五个省独立,当然包括了驻扎在当地的新军了,这一下子就拉走了11个镇,11个协。

这也是为什么清廷最终只能仰望北洋6镇新兵了,而载沣又指挥不动这些兵,也就不得不再次召袁世凯出山。

此时的朝廷已经没有能抗衡袁世凯的人了,再加上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也被袁世凯拿下了,权倾朝野,其心态也就变了。

如果慈禧太后把皇位留给了一个成年皇帝,如果同治帝没有那么早驾崩,如果对光绪帝的教育别那么苛刻,能真正树立他帝王的气魄,如果最终慈禧太后能放弃权力,正儿八经的变法,或许清朝就不会这么早灭亡了。

也正应了慈禧太后自己临终时讲的那样: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明知道女人治国是毒药,可是她还是喝了下去,以为可以饮鸩止渴,却没曾想被活活毒死了。

标签: 慈禧太后清朝

更多文章

  • 李弘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为何会被父亲追封为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弘,唐朝

    自古以来被追封为皇帝的人有很多,但是被父亲追封为帝的却只有李弘一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皇帝,叫做追封皇帝。所谓追封皇帝,就是指生前没有当过皇帝,但是死后被他人尊为皇帝的人。比如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曹操,就属于此类。曹操生前一直没有称帝,直到

  • 历史上的周文王是什么形象?他真的忠于周朝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周文王,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作为商周之际的风云人物,周文王不仅是周代商的关键人物,还是儒家眼里的完美表率。但在周文王身上却有一

  • 吴王寿梦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传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寿梦,春秋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吴王齐去世,儿子寿梦继位,是为吴国第十九代皇帝。这个寿梦还真是个不简单的皇帝,他志向远大、抱负宏伟,不甘心永作部落首领,虽然当时的吴国还是大周的附属国,但却远隔千里,甚少有往来,不过是挂个名

  • 历史上韩信和英布都是被谁杀掉的?为何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韩信,汉朝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数的君臣组合逐鹿群雄,或建立举世功勋,或历尽艰难一统天下。一旦王朝建立,过往亲密的君臣就会上演一幕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虽说刘邦在历史上留下了杀功臣的恶名,但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所载,“吕后为人

  • 曹操能战胜吕布获得濮阳之战的胜利,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汉朝

    东汉末年,曹操收复兖州失地,先下定陶,继克钜野,杀死吕布部将李封、薛兰,接着进攻濮阳。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公元194年4月,曹操第二次率军讨伐陶谦,当时刘备在陶谦军中,他不忍心徐州百姓再遭遇战火荼毒,于是他派出使者与曹操讲和,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出征前留守的张邈、陈宫勾

  • 勤政节俭的道光皇帝,为何没能挽救大清的颓势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道光

    清朝是一个离我们比较近的一个朝代,我们对这个朝代的了解也相对多一些。说起清朝,很多人的印象除了“康乾盛世”,就是晚期的屈辱历史。和其他朝代不同,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兴亡,都是与皇帝的作为息息相关,而且纵观整个清朝,却没有出现哪些残暴或是昏庸的君主。而今天的主角道光皇帝也是如此,他是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却

  • 关羽为什么会命丧荆州 关羽就没有逃跑的机会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羽,荆州

    对关羽和荆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兵败丧命,关羽就没有逃跑的机会吗?关羽是怎么丧命荆州的?在这我们要说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起源于东吴大军攻打关羽时的样子,这个成语就是“鼓角喧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鼓声和号角声响彻云霄。小说里讲这段关于关羽败走麦城的故事,和

  • 李师儿是罪臣之女,为什么还能得到帝王的宠爱?她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师儿,金朝

    历代宠妃拥有帝王的宠爱,不仅能够锦衣玉食,还能在后宫中呼风唤雨。然而在那个对女子要求极为严苛的时代,她们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佑,就只能像无根的浮萍一般任人宰割。李师儿就是典型的例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罪犯之女相貌出色能在后宫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女人,要么有显赫的家

  • 关羽逃跑的时候路过马超的地盘 马超为什么不出手救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马超,关羽

    还不了解:马超和关羽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败走的时候,曾经路过马超的封地,当时的马超在做什么?马超为什么不救关羽?关羽,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又被称为关云长,是蜀国刘备的结义兄弟,一生征战杀伐,有勇有谋,最得刘备信任。从刘备最开始参与三国混战之时就跟随他

  • 关羽如果顺利突围回到成都的话 刘备又会怎么处罚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关羽,蜀汉,麦城

    关羽败走麦城后,如果顺利回到成都的话,关羽的结局是会怎么样?刘备又会怎么对待他?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19年关羽奉命攻打襄阳,此时关羽手上有3万大军而襄阳同样也有3万大军。襄阳太守曹仁持续被关羽击败襄阳岌岌可危,曹操只能从汉中战场抽调3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