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死后,刘邦只有一个反应,已经足以证明韩信是冤枉的

韩信死后,刘邦只有一个反应,已经足以证明韩信是冤枉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319 更新时间:2024/1/24 6:07:06

韩信,本是淮阴小儿,家里很穷,又什么都不会,只好四处打秋风,日子过得相当凄楚,项梁叔侄江东起义之后,韩信才看到施展人生才华的机会,于是投奔了项家军,孰料就因他长于谋略,短于武功,所以在项家军之内并不受重用,项梁死后,才在项羽帐下做了个执戟郎中,也不过是后世所谓的带刀护卫,表面风光,实际没一点用处。

韩信战争中也曾努力寻找发达的机会,曾几次向项羽献策,据说他提出来的计策连项羽亚父范增也大为赞赏,但是呢,项羽就是看不上他。

没有办法,只能在推翻暴秦,分封诸侯之后,韩信偷偷离开项羽的队伍,改而投奔天下最能惜英雄重英雄的刘邦

其时天下粗定,数年反秦斗争都没脱颖而出的韩信,项羽麾下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中,你以为刘邦能对他有多重视,不过看在他千里投奔的份上,封了个小小的连敖,也就相当于现在部队司务长之类的小官,让他混日子去了。

可以说,韩信这人前半生很倒霉啊,连敖当了没多久,赶上上司贪污军粮,依律韩信当受连坐。所以韩信和十一个管理后勤的同事一起,押赴刑场斩首。

前面十来个人都死了,轮到韩信时,韩信恐慌极了,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于是扬天疾呼:

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

汉王难道不想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屈杀有用的人才呢。

一句话道出了汉王刘邦的真实用心,恰巧监斩的夏侯婴也有几分见识,一听韩信关键时刻竟能喊出这样的话,当下觉得这人可能很了不起,于是叫过来攀谈几句。

对答之间,夏侯婴为韩信的见解折服,觉得他真是个人才,于是向汉王刘邦举荐。

可以说,夏侯婴是韩信第一个恩人,但可惜的是,他对韩信的价值认识的并不十分透彻,估计也就理解为韩信只是个有用之才,具体有用到什么程度他并不知晓。

而刘邦听了夏侯婴的话,也并没有把这个韩信当回事,只是拔高认识,把他像普通降将一样加封为治粟都尉,撑死也就后勤司令一样的官职,自以为已经给韩信了不起的待遇了。

韩信能怎么着,只能好好效力,在工作中寻找机会,因为负责后勤的缘故,工作时和萧何打交道比较多,一来二去,和萧何越来越是熟悉,萧何也逐渐被他的才能折服,觉得韩信是个天下无双的国士,应该放出去独当一面,而不是只当个治粟都尉了事。

于是再度向刘邦举荐,一连举荐好几次,刘邦都没当回事。

韩信至此心灰意懒,觉得不能再到刘邦这里浪费时间,于是二度逃亡,其后呢,萧何上演了一出名扬千古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提醒刘邦,韩信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才。幸运的是,刘邦这回慎重的对待了萧何的举荐,隆重其事的接见了韩信,并向他讨教天下大计。

苦等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临,韩信就凭借胸中真才实学,取得刘邦的赞赏,遂成了刘邦麾下二号人物,担任了汉军的大将军。

韩信就这样走上了军神之路,也算他苦尽甘来吧,在其后的楚汉相争中表现卓越,立下无数大功,简单一点说就是:

刘邦正面牵制项羽主力,而韩信呢,则兵出偏锋,袭扰后方,为刘邦收纳天下诸侯,所以当刘项之争十分胶着的时候。

韩信已略下齐地、燕地、赵地、魏地等,按战国七雄的格局划分,刘邦自己仅占领秦地以及三晋之一部,其余诸国领土,除项羽手里的楚地之外,其余各地都是韩信替刘邦拿下来的。

他的功劳至此已经无人可及,这时候,韩信时三分天下有其一,厉害到了偏楚则楚胜,偏汉则汉胜,中立则可自立一国的地步。

手下也有人劝他,说他:

一:功劳之大已经到了无法封赏的地步;二:才能之高已经到了天下无敌的地步;三:势力之强已经到了无人能制的地步。

有这三个因素,当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叛汉自立,否则将来的下场一定非常凄惨。

韩信呢,则天真的认为: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吾得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背之不祥。

汉王对我有再造之恩,信任的无以复加,我怎么能背叛他呢。

手下没有办法,为了免去将来的祸患,只好佯疯而去。

手下如此提醒,韩信还执迷不悟。

那么,手下说的对吗?

天下平定以后,韩信即由经营多年的齐地改封到对汉室还心存不满的楚地,由齐王改封成楚王,楚王当了没多久,就被刘邦抓起来治罪。

这时候韩信好像明白了一点,嘲讽的说: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话已说的这么明白,刘邦怎么解释:

人告公反

有人说你要造反,典型的莫须有,这个理由刘邦自己都不相信,所以只能以“人告”之说为自己解释。

韩信因此被贬为淮阴侯,并被带到洛阳软禁起来。

韩信至此,已如猛虎拔去爪牙,可有人还不放心,还不肯让他好好过日子。

公元前200年左右,代地陈豨谋反,刘邦亲自帅兵平叛,韩信因病留在长安,就因为他跟陈豨有点关系,所以吕雉是越想越不放心,最后以家奴出首为名确定韩信造反。

想将之招致长乐宫诛杀,于是骗韩信说:前方派来使者,说今上已平定代地,诛杀陈豨,大胜而还,为示庆祝,要求在京官员都去长乐宫祝贺。

临了还怕韩信看出端倪,再度称病不来,让计划化为泡影,又让萧何给韩信写了一封亲笔信。

萧何在信里,貌似很忠肯的劝告说:虽疾,强贺。

虽然你有病,但最好还是尽力来一趟,因为这毕竟是国家大事吗。

萧何,与韩信多少年的交情,又是韩信的恩人,韩信能不听吗,于是,韩信就在长乐宫被吕雉伏兵诛杀。

随后被夷灭三族,一代军神就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韩信是吕雉独断专权,未经刘邦请示,以家奴出首,韩信有意谋反的罪名害死,那么,刘邦知道后什么反应?

大为庆幸,庆幸吕雉及时为汉朝平定了一场灭顶之灾;或者龙颜震怒,觉得吕雉未经请示, 擅自诛杀汉室功臣是对汉室江山犯罪。

都不是,那么,刘邦什么反应呢,《史记》和《汉书》上面的说法虽然略有不同,但都同样耐人寻味。

《史记》说: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汉书》说:高祖已破豨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

一个“且喜且怜”,一个“且喜且哀”

喜是肯定的,终于除掉一个心腹大患,那么刘邦又怜什么,哀什么。

不得不说,这时候他心里还是有一点内疚的,因为他也相信,谋反这样的大事,就凭一个家奴出首即可认定,而且还不经法司审定,骗至长乐宫暗杀,不是冤枉是什么,不然为什么不能公开审讯定罪呢。

当年刘邦因怀疑萧何谋反而将之下狱治罪,有个宫内值宿,姓王的卫尉很勇敢的质问刘邦说:萧丞相当年执掌关中,关中百姓只知丞相而不知大王,他那时候不反,现在却要造反,天下还有这么愚笨的人吗。

这番话刘邦也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大度的原谅了萧何。

可同样的道理:当年韩信当齐王的时候不反,如今沦落京城,当了个无兵无权的淮阴侯倒要谋反,天下有这么愚笨的人吗。

这番话刘邦却死活听不进去,为什么会这样呢。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如臣,多多益办耳

恐怕这才是韩信谋反真正的原因吧。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和刘邦为何有这么多相似之处?竟是朱元璋模仿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的布衣皇帝还真是屈指可数,而其中最有作为的就首推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了。刘邦曾经做过泗水亭长这种下级官吏,但最终却开创了强大汉朝,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开始以老乡刘邦为楷模,希望能够“奄有中华地,重开大宋天”,于是他几乎是将刘邦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朱元璋起事之初,曾经向谋士李善长请教,

  • 为什么说出名要趁早?那刘邦只比嬴政小三岁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刘邦,

    出名要趁早,这件事是张爱玲说的。她的一生,都在渴望逃离。她的母亲是典型的嘴碎老太太,所以她需要钱来改变自身的处境。但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嬴政和刘邦只相差三载,可许多人都以为他们不是一辈人。为什么呢?和这句话有很大的关系。嬴政就算再不济,也是个皇子,含着金钥匙,年纪轻轻便可以管理国家。但刘

  • 作为曾经的对手,刘邦在项羽死后还记得他们曾经“约为兄弟”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衍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西楚霸王项羽说完这句话,拔剑自刎而死。项羽死后,“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

  • 项羽为什么败给刘邦没能夺取天下?和他气走的这个人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项羽,范增

    “楚汉争霸”的故事,想必现在的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同时,了解过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也会知道,在争霸的大部分时间里,项王项羽是占据着优势的。当时项羽的第一谋士范增辅佐着项羽,为项羽出谋划策,立下许多功劳。也使得项羽把他称为国宝,尊称他为“亚父”。项羽的愿望是拥有天下,所以成为一方统帅是项羽的梦想,可惜他有

  • 刘邦称帝后,面对匈奴的骚扰,为何不派韩信去打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朝,刘邦,韩信

    刘邦处理与匈奴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开始是看不起匈奴。称帝后,首先派去解决匈奴问题的是韩王信(不是韩信),此人各方面都不太行,其实当时刘邦手下虎狼之将多了去了,派个这样的人去,说明刘邦根本没太把匈奴当回事。结果,韩王信去了,自己也不高兴,没多久降了匈奴。第二阶段,这时,刘邦看事越

  • 清朝“学霸”乾隆水平怎么样?被刘邦曹操秒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

    乾隆皇帝,说起来也算是个学霸,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很看重的。乾隆一直是佼佼者,所以才会被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吟诗作对,生平写了四万多首诗,比《全唐诗》总数都多。但是干什么事都是要靠一点天赋的,有些人很努力了,但就是缺那么一点点天赋。如果单从数量上来看,乾隆在写诗这件事上堪称劳模,一

  • 萧何一次领兵打仗都没有,为能官居众人至上?其实刘邦说出来我也不信。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萧何,刘邦,汉朝,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而他之所以能成就大业,除了他个人的机遇,还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萧何,他后来成为了刘邦的宰相。而最初,他的地位比刘邦还要高,只不过因为他懂得识人,一直感觉这个人能成就大业,所以处处袒护刘邦。有一次,刘邦去咸阳服役,所有人都给了他3个钱作为饯别礼物,唯有萧何给了10个钱。

  • 辅佐刘邦夺得天下的第一谋士,死后墓地成谜,他的墓会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张良,刘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不仅称自己为皇帝,还喜欢到处巡游。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在经过“古博浪沙”一地时,车队被人行刺。因为秦始皇一直很小心谨慎,故幸免于难,此次行刺的主谋就是:被称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代牛人张良。张良,字子房,祖先

  • 他为救刘邦被活活烧死,刘邦说没有他就没有汉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汉朝,纪信,项羽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争霸打了有四年时间,互有胜负,当然刘邦是负多胜少,连自己的全家老少都被项羽抓了去,可谓狼狈至极,但是刘邦最终还是反败为胜,建立了国人引以为傲的大汉朝.刘邦在楚汉争霸中多次命悬一线,其中最危险的当属荥阳之围了,在大将纪信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纪信舍命救刘邦的故事。鸿门

  • 刘邦一个功臣都没杀过?为什么会这么说没杀过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刘邦,韩信,项羽,

    严格地说,刘邦那不叫杀功臣,叫继续平定天下。秦朝末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那种情况。所以那时候打下江山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怎样来确定新政权的秩序?大家心里都不明白。(刘邦置酒图)本来,陈胜吴广起义后,原先被秦朝灭亡的六国后人或者将领纷纷起来,宣告重新恢复六国。但是这种宣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