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是怎么笼络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他靠的是什么

刘邦是怎么笼络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的?他靠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242 更新时间:2024/2/5 4:17:14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刘邦的故事。

能够笼络许多能人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正说明刘邦拥有非同寻常的领袖素质。作为领袖,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组织协调能力,并不需要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全才。正好比一个好校长,并不需要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样样精通,只需要能请到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师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即可。

至于刘邦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他敢于承担政治风险,敢为他人所不敢为之事,这是政治领袖的必备素质;

二是出身平民的他虽然有许多缺点,但他没有什么架子,能够做到知人善任,虚心听取属下的意见和建议,很少刚愎自用,这就能极大的吸引怀才不遇的人加盟。

三他是宽厚长者,不吝惜赏赐,前面两点让他能笼络萧曹故人,对张良、陈平等人施以知遇之恩,让他们“士为知己者死”,这一点则让他能用各种手段收买到能为自己所用的投机分子,如英布彭越等人。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大抵有两类。一是其嫡系—丰沛功臣集团,如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二是逐渐从对手吸收到的优秀人才,如张良、陈平、韩信、英布、彭越等。这类人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而对刘邦效忠的张良、陈平等人;第二类是既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又有投机心理的韩信等人;第三类是完全是投机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下面我们分别讲讲刘邦如何能够得到他们的效忠。

一刘邦能够让自己的小伙伴—丰沛功臣集团对自己效忠,是因为他敢于承担政治风险,敢为他人所不敢为之事,这是他最初起兵时能成为领袖的根本原因。从此以后,萧曹等人与其确立了牢固的君臣关系,之后自然终身追随。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

不少人读了史书后,都对刘邦能够笼络萧何等一流人才感到不可思议,认为刘邦好像什么都不会,遇事只会说“为之奈何?”。刘邦起兵时,论资历、才能都不如萧曹等人,他们何以甘心屈居刘邦之下?读过下面两则史料,相信大家不难找到答案。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適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

从上面两则史料我们可以看到,萧何、曹参等人并非没有机会成为领袖,而是他们不愿承担政治风险,害怕失败后被秦朝灭族,都不敢担任领袖。他们不敢单干,却要抱大腿,其原因与第二则史料中陈婴不敢自立为王是一样的。称王称帝成功了自然是好,但失败了多半会万劫不复,所以,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在这种政治斗争中,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如萧何之流,虽然才能出众,但不敢承担政治风险,只想抱大腿,成功了可以封侯,失败了也是从犯,易于保全自身。

接下来我再说说刘邦如何能够吸引到对方阵营里的优秀人才。简单来讲,一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作为优秀人才,最大的悲哀就是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这个道理。再优秀的人才,遇不到贤明的主公,也是枉然。而刘邦这个CEO恰好能够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其才能的舞台,他能够做到知人善任,虚心听取属下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如此,刘邦对他们都有知遇之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些人自然要为他卖命。二是他还能不吝惜赏赐,能用各种手段收买到能为自己所用的投机分子,如英布、彭越等人。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 张良

《史记·留侯世家》云: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张良追随刘邦是因为他以前总是明珠暗投,没有人欣赏他,而刘邦能认识到并尊重他的价值,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士为知己者死,张良追随刘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 陈平

《史记·陈丞相世家》云: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疑之,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会追随刘邦,一方面是因为魏王、项羽都认识不到他的价值,而他听说刘邦能够知人善任,所以前来投奔;但更重要的是,刘邦能排除亲近故人周勃、灌婴等人的干扰,充分信任他,充分放权,让他全力实行其反间计,终于收到奇效。想想历史上有多少主公因为亲近之人的谗言而错杀优秀人才,自毁长城。刘邦能够超越他们,所以他能成功,能得到陈平的效忠。

二 是他还能不吝惜赏赐,能用各种手段收买到能为自己所用的投机分子,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

3

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萧何月下追韩信,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韩信被拜为大将,然后为刘邦争夺天下出谋划策,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后)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将齐地封给韩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

韩信这人有点特殊,刘邦能够得到其效忠,一方面是因为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韩信不忍心在楚汉相争之际,背弃刘邦自立;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邦很懂他的投机心理,不吝惜赏赐(至少在夺取天下之前是这样),能够给他分红。

英布、彭越二人则完全是被刘邦收买的投机分子。在此不赘述,详见张良在刘邦困于固陵后用封地收买二人的计策。

标签: 刘邦汉朝

更多文章

  • 刘邦曾三次猜忌萧何,萧何为什么安然无恙?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萧何,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萧何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萧何第一次被刘邦猜忌-楚汉对峙萧何坐守汉中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已对峙多年,但是刘邦却总派遣使者回到汉中慰问丞相萧何。这时有一个叫做鲍生的人对萧何说:“萧大人,难道您没有看出刘邦的意图吗?公主前线吃紧,生死存亡之际,又怎会如此频繁

  • 刘邦都有哪些经历?他是如何遇到萧何、张良他们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朝,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街道)人,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创下的汉王朝,前后历经400余年,是中国古代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而且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然而就是

  • 刘邦诛杀了众多功臣为何没有动萧何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朝,刘邦

    早期刘邦为了曾强自己的实力,拉拢了大批人,也就是这些人帮他打的天下,不管这些人的性格如何,早期刘邦需要势力,所以都把他们拉拢上了,有些人其实刘邦确实看不上,有些则是有狼子野心,奈何当时太缺人手,没办法只能先用了。一直到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想着怎么去清理他们,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汉朝有个稳定的局面,先除去一

  • 历史典故之萧何自污出自于哪里?它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典故,萧何自污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萧何自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释义】萧何:西汉高祖时丞相。自污:自己玷污自己的清白和名誉。【历史典故】萧何是西汉初期政治家,他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不久,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其中派遣使者数次问候萧何,回报说:“因为皇上在军

  • 汉朝的强悍将军:霍去病的三次最著名的经典战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霍去病

    漫漫长河,悠悠历史,历史的真相在哪里?历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留给我们可以任凭我们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的空间。从公元前123年马宜山诱敌战开始,汉匈战争整整打了九十年,汉家王朝以几代人巨大的付出为代价,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泱泱大国的地位。这是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是一段使我们荡气回肠的历史。这

  • 霍去病六击匈奴:战神天威率领孤军千里挺进大漠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霍去病,汉朝,名将

    霍去病六击匈奴、每战皆捷,说他天幸也好,说他处处有优先权也好,但不要忽视他每一次孤军挺进,每一次面对强敌,每一次以少战多时所承担的凶险、困难和艰苦卓绝。这绝对是需要大决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能做到的。一. 初战:小试锋芒、崭露头角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尚不满十八岁,以骠姚校尉衔跟随大将军

  • 霍去病的夫人和儿子是谁?历史上霍去病有妻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少年将军的生活是平淡的,除了战争还是战争,这样一位年少得志,功高权重、冷峻刚毅、英武帅气而又出入侯门帝府如闲庭信步的奇男子,自是流韵生风,在男女大防尚不严苛风气甚为开放的汉朝,无疑会使上层社会的贵妇淑女芳心暗许为之倾倒,演绎出莎士比亚笔下奥赛罗的玫瑰之约和罗马大将安东尼的浪漫之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令

  • 揭秘:卫青和霍去病有何关系?霍去病是否有子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武帝,霍去病,卫青,卫子夫

    说起霍去病大家都不陌生,都知道他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除了击退了匈奴之外,还对兵家之法非常感兴趣。他一生都没有娶一个妻子,只是和随身服侍他的侍女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字叫做霍婵,只是没有多久霍婵也死了,所以霍去病是没有后代的。卫青,他是卫子夫的亲生弟弟,早些年时卫青和霍去病一样都是私生子,他的父亲

  • 李敢为何会去刺杀卫青?霍去病又为何杀李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卫青,汉朝名将,霍去病,李敢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是历史上第一位骠骑将军。汉武帝时期,武官等级最高的是大将军,其次是骠骑将军。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年仅十九岁,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西汉第一位骠骑将军。两年之后,汉武帝又规定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和大将军同等对待。既然霍去病官位如此显赫,想必与他建立的战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公元前12

  • 霍去病杀的这位大将 究竟该不该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霍去病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结果卫青和霍去病这对“双子星座”没有讼汉武帝失望,双双告捷,特别是年轻的霍去病表现更为突出。霍去病发挥行军神速的优良传统,带领五万大军,从代郡出发,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和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