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高祖刘邦其实是一个大孝子:你所不知的刘邦

汉高祖刘邦其实是一个大孝子:你所不知的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70 更新时间:2024/1/15 16:45:24

刘邦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公元前256年生于鲁国沛郡丰邑县中阳里家中,父母为刘太公(刘煓,字执嘉)和刘媪(王含始),刘邦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史记》记载:大哥刘伯。二哥刘仲,汉朝建立后改名刘喜。四弟刘交。)刘邦为老三,故名字为季,人称刘季或刘三,后当皇帝,人们惯称沛公。刘邦在历史上的传闻不是很看好,刘邦是“无赖”、“酒色之徒”、“不通笔墨” 之说,几乎成了他的标志性烙印,非独民间,就连一些学者之著作中也载之切切,虽然刘邦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孝心在《史记正义》中都有记载。

刘邦五天就去拜见一次父亲。 刘邦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顺,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刘邦很崇尚孝道,称帝后将父亲刘执嘉接到皇宫居住,封父亲为太上皇。

刘邦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虽然与他的父亲格格不入,但对其父还是很孝顺的。我们可以举如下例子:(1)刘邦在沛县起义后,即安排二哥刘仲与郦食其服侍刘太公。汉元年(前206年)九月,又专门派遣将军王陵等人营救刘太公,这说明刘邦对其父照顾备至。(2)楚汉战争中,项羽在战场上以刘太公要挟刘邦投降。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刘邦孝顺在当时人所共知。不然,项羽为何要以太公作筹码要挟刘邦呢?

刘邦为父亲盖起一座新丰城。太上皇在皇宫生活日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忐忑不安,私下问太上皇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邑城生活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现在没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盖起一座新丰城,新丰城的田舍房林,包括小桥流水都建造得别巧细致,几乎家乡的一模一样。刘太公看了后,这里摸摸那里瞧瞧,仿佛真回到了故乡。然而,他转了一圈后,原本兴奋和喜悦的脸上又暗淡下来了。有了故乡的样子,但没有故乡的人,他能开心得起来吗?

刘邦马上又召令村里左邻右舍,熟人朋友,来了个千里大迁移,于是,刘太公每天生活在“故乡”里,和故乡人说着话,适当干点农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此事在《史记正义》和《西京杂记》中都有记载。刘邦听从父亲意见封大嫂为阴安侯。刘邦是人,不是神,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在和家人相处时难免有磕磕碰碰。在兄弟四人中,大哥刘伯死的早,但刘邦对他印象很好。歼灭项羽后,还没有称帝,就下诏追封他为武哀侯了。由此可见,这位大哥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然而,刘邦对大嫂却另眼看待。为什么呢?这源于早年的一个故事:少年刘邦常以信陵君自居,扶危济困,抱打不平,仗义疏财,广交豪杰。价值观念与刘邦不同的刘太公自然看不惯,便采取从经济供给上卡住刘邦的措施,刘邦怎只好转向兄嫂寻求后勤保障,时不时带一帮难兄难弟到哥嫂家打秋风,蹭饭吃。二哥二嫂没有什么不满,但时间一长,大嫂心生厌烦。一天,大嫂远远望见刘邦又呼朋唤友带人前来吃饭,忙走到灶前,拿其勺子猛刮锅沿,故意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暗示饭已经吃完。估计当时脸色也不好看。一帮朋友见此情景,也挺识趣,纷纷找借口告辞。朋友走后,刘邦到灶台一看,饭菜尚在。刘邦长叹一声,扭身就走,“由此怨其嫂”,害得他在朋友面前失去面子。

刘邦当上皇帝后,分封宗亲勋臣,这位大嫂被封了一个阴安侯,而其子刘信却迟迟未封。刘太公问其故,刘邦说:“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说归说,该封还是要封的。汉七年,刘邦封刘信为羹颉侯——“羹颉”就是刮饭锅响之意。可见刘邦对此事仍耿耿于怀。汉初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西汉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孝敬父亲来教育影响大臣、百姓,使他们懂得如何遵循礼法,如何尊重长辈,如何效忠君主;刘邦孝顺其父亲在汉朝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 汉朝皇帝刘邦

更多文章

  • 最早预言项羽失败的竟然是他!刘邦与项羽的较量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邦,项羽,韩信

    秦朝末期,韩信跟随项梁起义,在军队中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项梁死后,韩信跟随项羽做郎中。可是对于韩信的计策,项羽都不重视,一个将才就这样埋没军中。直到刘邦入蜀之后,韩信离开项羽选择跟随刘邦,成就大事。韩信在刘邦的身边得到了夏侯婴的赏识,夏侯婴于是便向刘邦举荐他,但刘邦因为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殊的才

  • 解密:汉高祖刘邦用四万斤黄金离间项羽和群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汉高祖,黄金,项羽,

    说起刘邦,一个绕不过的话题,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它是继秦末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后的一场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之间进行的一场长达五年的争夺战。其间,刘邦曾用四万斤黄金离间项羽与群臣,从而获得成功,为最终击败项羽打下了坚实的铺垫。按理说,四万斤黄金可是一大笔超级巨财,加上刘邦原本就是贫民出身

  • 刘邦有哪些儿子死的很难看?刘邦儿子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邦,刘如意,刘肥,刘盈

    刘邦的儿子贵为皇子,除了刘恒、刘盈做了皇帝,大儿子拍吕后的马屁,其他的都死得很难看,包括吕后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庶出的长子是齐悼惠王刘肥;次子孝惠皇帝,是吕后的儿子;三子是戚夫人的儿子赵隐王如意;四子代王刘恒,后来被立为孝文皇帝,是薄太后的儿子;五子梁王刘恢,吕太后当政时被改封为

  • 汉史解密:“暗度陈仓”的刘邦部下可能是韩王信?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韩信,刘邦,名将,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除了秦始皇,还有两个人物破绽最多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反差最大,一个是项羽,一个是韩信。贬低秦始皇是汉代的政治需要,也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而把项羽塑造成盖世英雄,把韩信塑造成才高八斗功高盖世最后却被杀身亡,则完全有可能是司马迁的私心作祟。司马迁怀才不遇,司马迁被汉武帝无道地施以宫刑

  • 揭秘:刘邦如何从市井无赖成为一统天下之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

    汉高祖刘邦生于丰邑,长在沛郡,父母为刘太公和刘媪,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据说,他父亲太公在雷雨交加的天空中看到了蛟龙在盘旋。不久,刘太公的妻子生下了刘邦。刘邦本无名,人称“刘季”,用现代语就是刘老三。年幼时,刘邦在马公书院读书,却经常逃学,常被老师训斥。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又常被父亲训斥,

  • 刘邦底层阶级贫苦出身 但为什么不爱金银珠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邦

    刘邦是亭长,出身下层阶级,不免沾染了很多流氓习气。《史记》作者对此并不讳言,说他对轻视下人,好酒好色,没有钱,常向别人赊酒喝,酒喝多了,就高卧不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成就了一方霸业。纵观历史,凡是成事之人,总是带有那么一些草莽野气和不同寻常的行为。比如宋代大将赵匡胤自以为是的黄袍加身;比如玄武

  • 秦时明月剧情介绍第56集 刘邦请罪赴宴鸿门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时明月,历史剧

    没有了二十万俘虏负担的项羽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攻破函谷关,驻扎在新丰鸿门,距咸阳咫尺之遥。刘邦军对项羽军火速神勇的势头议论纷纷,有几个将士对刘邦将煮熟的鸭子拱手让人的做法十分不满。天明和月儿从刘邦处请得令牌,到赵高府池塘下的阴阳家大本营祭奠月儿的母亲时,撞见了两个偷偷潜入阴阳家的将士,天明拦住二人的去

  • 汉高祖刘邦轶事:说大话骗人却赢得了娇妻吕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吕雉,刘邦,汉高祖,

    公元前217年的某一天。居住在沛县县城中的一个叫吕父的人的家中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吕父家有什么喜事呢?莫非是他要娶媳嫁女?不是!莫非是他生日?也不是!那他为什么要办这喜宴呢?说起这办喜宴的由头,却是非常稀奇。原来,这吕父原本不是沛县人士。他在家乡与人结下了深仇。为了躲避仇人,他来到沛县投

  • 西汉九江王英布关心个人待遇:战略上输刘邦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西汉,刘邦,英布,

    (薛公)对曰:“(英)布,故骊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资治通鉴》卷十二公元前196年,九江王英布起兵反刘邦。导致此次兵变的直接原因就是韩信和彭越的死,这韩信、英布和彭越是“同功一体 ”,汉高祖刘邦清算功臣,杀了韩和彭,英布自然有危机感,兔死狐悲,狗

  • 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用造假来抬高身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邦,朱元璋

    皇帝,又称天子。何为天子呢?顾名思义,上天的儿子。皇帝明明都是爹妈生的,怎么就成上天的儿子了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骗人的嘛。可问题是,皇帝为什么要骗人呢?这就涉及一个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你当皇帝呢?于是,为了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皇帝就把自己神秘化,装扮成上天的儿子,以此来证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