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鸿门宴那么好的机会,项羽为何偏偏不杀刘邦?

鸿门宴那么好的机会,项羽为何偏偏不杀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537 更新时间:2024/2/12 6:59:13

鸿门宴是《史记》中非常出彩的一篇叙事,以至于后来成了一个俗语,来表示图谋不轨、暗藏杀机的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项羽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前来赴宴的刘邦杀掉,假如这样,历史便会自此改写,也就不会有后来乌江自刎的悲剧。

然而,由于妇人之仁和自尊心作怪,项羽没有听从范增杀人的建议,最终放走了刘邦,错失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以至于事后范增指着项羽鼻子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对此,毛泽东也曾经赋诗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所以,用一个词概括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便是——政治低能儿!

然而,真的如此吗?

当我们仔细阅读司马迁写的这段鸿门宴时,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第一,如果鸿门宴真的是杀机重重的宴会,以刘邦这样贪生怕死的性格,他怎么会毫无察觉地主动前往项羽营中送死?

再者,刘邦与张良以上厕所为名外出商议对策,完毕后,刘邦吩咐张良必须等他到了军营中再回去谢罪。

从彼此开始商量到刘邦达到军营,期间个把小时总有吧,难道上这么久厕所不会引起项羽的疑虑吗?

第二,《史记》中说到,刘邦与项羽军营相距四十多里,而在前一天夜里,一共发生了项伯由项营入刘营、面见张良刘邦、刘邦宴请项伯、项伯夜归、面见项羽等等一系列事情,这在时间上真的可能吗?本文为中国历史故事网原创,未经中国历史故事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而且,项伯私会刘邦后,竟然还敢告知项羽,大做和事老。在刘邦与项羽正剑拔弩张的时刻,他这样胆大妄为的行事就不怕项羽会怪罪吗?

第三,刘邦与项伯见面时,他是这样解释自己所作所为的:我入关后,与民秋毫无犯,静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人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有盗贼出入。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前来,哪里敢反呢?

这样的理由糊弄鬼呢!谁信?项伯真的会把这样的话传给项羽,并从而使得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之中吗?

所以,由此可见,《史记》中有关鸿门宴的记载,并非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了一层层的涂脂抹粉。故事虽然写的精彩,但更像是小说家言了。

然而,故事从不会无中生有。史料中有关鸿门宴的记载,虽然在具体细节上大抵属于虚构,但它所反映的刘、项曾经一度剑拔弩张之形势应该是真实的。

要明白这一切,还得从项羽带头大哥的身份说起。

巨鹿之战后,诸侯公推项羽为联军的上将军,俗称带头大哥。当时的军事集团众多,有以魏王豹为主的魏国军事集团,以赵王歇为主的赵国军事集团,以齐王田市为主的齐国军事集团,以韩王成为主的韩国军事集团,以燕王韩广为主的燕国军事集团等等。

这些大都是以六国旧贵族为主建立的军事集团,在各自地区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项羽强虽强,可以吊打其中任何一家,但并没有绝对的实力,因此不能一手遮天。

非但如此,敢于和项羽叫板的人还很多。一个明显的证据是,项羽分封刚刚结束,除了刘邦外,就有田荣陈馀彭越等公开反叛,而项羽则至死也没有平定。

对于诸侯们的异心,项羽不会毫无察觉。这就是鸿门宴前,项羽所要面对的复杂形势。本文为中国历史故事网原创,未经中国历史故事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因此,对于此时的项羽而言,刘邦不能轻易动。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只会削弱自身实力,进而更镇压不住蠢蠢欲动的各路诸侯;

另一方面刘邦毕竟亡秦有功,虽然犯了拒纳诸侯的错误,但执意消灭他无论如何会让诸侯们产生兔死狗烹的联想,进而有可能导致诸侯们的合纵,陷自己于危险境地。

而且,刘邦之事并不是项羽此刻最亟待解决的。

他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战时的利益稳定下来,即如何确保最多的诸侯愿意认可他作为盟主的地位。这才是一切的根基。鉴于此,项羽有和谈的意图。

而刘邦呢,当初他听信了别人的建议,入关后派兵把守以拒诸侯,这显然是个昏招,以亡秦为口号的项羽万万无法答应,于是才有了双方的剑拔弩张。

随着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攻破了函谷关,刘邦的形势急转直下。他所面临的已经不是称不称王,而是能不能生存的问题了。刘邦必须改变原有计划,以应对目前的危机。于是,他也有议和的企图。

因此,双方都有议和的心思。

项羽是想兵不血刃地逼迫刘邦让出关中,并承认他霸主的地位。刘邦则是认清现实,知道为了生存必须低头服软,并让出关中才行。于是就有了项伯在其中的穿针引线,做和事佬,双方最终摒弃了前嫌,发誓共建美好家园。

所以,鸿门宴其实是一场协商关中地区统治权的政治会谈,项羽通过此次会谈进一步对外确立了他霸主的身份,而刘邦则通过服软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对此,司马迁其实并非一无所知,在《史记》的其他部分,他已经暗示了鸿门宴的真实情况。《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太史公一语了其中道破玄机:

项羽也因为遂了自己心意,所以不想杀沛公了。本文为中国历史故事网原创,未经中国历史故事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标签: 鸿门宴

更多文章

  • 揭秘汉高祖刘邦一生最惧怕的人是谁? 并非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

    在长达5年的楚汉争霸过程中,项羽给了刘邦巨大的压力,有几次刘邦都差点死于项羽之手,这其中就包括鸿门宴、荥阳城之围。因此,刘邦一生对项羽存在一定的畏惧感。不过,刘邦最终还是将项羽围在了垓下,逼得对方乌江自刎。刘邦戎马一生,虽然经历过多次失败,但最终还是一统天下,成为最后的赢家。然而,即使是当上了西汉开

  • 痞子刘邦为什么能成为大汉朝开国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痞子刘邦

    在刘邦和项羽争霸中,堂堂的西楚霸王竟然败给了一个无赖汉王,让人无法理解。其实,刘邦能当上皇帝是有原因,这其中有刘邦自身的素质所在,也有时势和运气的所在。刘邦身上所具备的领导才能是项羽望尘莫及的,而时势也造就了这样的一个平民皇帝。刘邦有数不清的缺点和道德问题,但是他的个人素质更符合皇帝的要求。在个性上

  • 刘邦死前为何不直接杀掉吕后?主要是三大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

    刘邦从一个小小亭长,一个小混混用了短短7年时间就建立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大汉王朝,给了我们民族的名字,气势多么恢宏。但是,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将刘邦最爱的戚夫人做成人彘,残杀刘姓宗室,而且大封吕氏为王,差点颠覆了大汉朝。那么如此狠毒的吕后,刘邦不可能一点不能察觉,为何死前没有杀掉吕后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 揭秘:关羽和张飞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的追随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羽

    《三国演义》上的描述有些违反常理,刘备一个走街串巷卖草鞋的,又一脸的文弱,怎么可能让关羽、张飞这两个武夫一见倾心,而且死心塌地要跟着他革命?有人说,刘备的牌硬,是汉室宗亲,关张自然要服他,这话更不符合常理,不信,你到街上去卖草鞋,然后你见人就说,我是皇帝他二叔,有人信吗?估计别人看你的眼神就像看街上

  • 刘邦当皇帝后为什么要亲爹给自己磕头?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

    人都吃五谷杂粮,不可能没有脾气禀性,即使再了不起的人物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完人。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吧,司马迁说他“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史记·高祖本纪》),很大度的一个人,然而,他也有小心眼儿的一面小心眼儿的一面,非常微妙地表现在他对刘太公的态度上什么态度呢?他他爹《汉书·高帝纪》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 刘邦为何要故意刺激项羽 让他杀自己的爹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邦

    楚汉之争中,刘邦的家眷被项羽抓去。项羽以此来威胁刘邦,逼刘邦投降。在两军对峙的时候,项羽架起了锅,要把刘邦的爹刘太公煮了,刘邦说了一句:“我刘邦曾经跟你结拜过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把你爹煮了吃,那么希望你分一碗肉给我吃。”项羽被激怒,要杀刘太公,但项伯告诉项羽:“现在天下的大局还看出个

  • 李自成为何不能和刘邦朱元璋一样成为贫民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自成

    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推翻明朝,奈何在吴三桂和满清的绞杀下遇害于九宫山(存疑)。那么,他为何不能成为和刘邦朱元璋一样成为贫民皇帝,受万民景仰呢?首先,李自成得天下太快,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网络配图李自成虽然创业比较早,但他被孙传庭赶往商洛山时只有十八骑兵,冲出商洛山进入河南,所部不过一千多人,从他进

  •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揭秘刘邦杀韩信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刘邦杀韩信:韩信是刘邦的第一开国功臣,刘邦打江山的几次硬仗基本都是韩信的功劳,比方说大家熟知的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就连刘邦的死对头项羽,最终也是被韩信逼迫自刎而死。刘邦曾经对韩信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意思是说看见天不能杀韩信,看见地不能杀韩信,不能用铁的东西杀韩信。总结来说就是韩信

  • 揭秘:汉高祖刘邦遗嘱中的人事安排有何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岁的刘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来。此时朝廷内外,皇宫内外气氛很不正常。皇宫外的重臣们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无计可施;经常在刘邦病榻前伺候的吕后不知夫君到底还有什么打算,也是忐忑不安。一天晚上,她走近刘邦,试探地询问还有什么遗言,刘邦不回答。她只好以政治家的身份追

  • 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死后被刘邦封为什么称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陈胜

    陈胜作为秦朝末年时期在秦王残虐的暴政下,首个勇于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足以可见他是个勇敢的人。而在之后的起义战争中,也可以看出陈胜是个不仅有勇还有谋、志向远大、很有抱负的领导人物。陈胜在早期还是被别人雇佣的工人时,就非常不甘心被人奴役,并且还曾跟共事的伙伴们说如果日后有人发达了,不要忘了现在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