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初三杰为什么韩信惨死 萧何张良却得善终

汉初三杰为什么韩信惨死 萧何张良却得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133 更新时间:2024/1/1 3:51:59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萧何、韩信、张良是“汉初三杰”,刘邦战胜项羽逐鹿中原,这三个人的功劳最大。但为什么这三个人中,只有韩信惨死,其余两个人都得到了善终?其中道理不能不让人深思。

网络配图

众所周知,韩信用兵如神,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是汉初军事上的“一哥”。也正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刘邦才对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话又说回来,刘邦对张良和萧何的猜忌,一点都不必对韩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终,是因为都懂得急流勇退。

应该说张良是三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也是刘邦最放心的一个人。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刘邦论功行赏时,张良拒绝了刘邦对自己“自择其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因为张良没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刘邦对张良最为放心,张良也因此得以善终。

相比于张良,萧何在关中似乎“根深蒂固”,这一点也引来了刘邦的猜忌。据说刘邦曾三次试探萧何,看他有没有贰心。但萧何三次都将刘邦的疑心和顾虑打消了,从而化险为夷、幸免于难。

萧何是怎么做的呢?前两次萧何通过派族中青壮年奔赴前线和捐献家产打消了刘邦的顾虑。第三次遭到刘邦怀疑时,萧何在关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刘邦猜忌的重要对象。此时,萧何听从他人建议,做了些“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通过“自污”的方式败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声,从而让刘邦安心,最后得以善终。

韩信却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动邀功的致命错误,最终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区别于萧何和张良两位文臣,韩信作为武将本就容易招致怀疑,但他最终被杀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网络配图

韩信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太高调。韩信是千古难得的帅才和将才,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让项羽自刎乌江,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但他太高调了,不知谦虚为何物。

刘邦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便来自于此。韩信对刘邦说的这番话自然容易遭到刘邦的猜忌。

韩信在打下齐鲁之地后,手握重兵。可以说成了刘邦和项羽争霸的砝码。这时候他居然向刘邦伸手要官,以功要封,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殊不知,他的做法犯了帝王大忌。帝王们对手握重兵的将帅一向最为忌惮,韩信作为一个手握兵权、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不知避嫌也就算了,竟然还主动邀功,这就是作死的节奏。

想想刘邦最然暂时忍下这口气,但是当他当上皇帝后,就不会想起这事吗?这就是韩信,做事没有长远眼光。而且,当不当齐王,这不过是个虚名,为何要为了虚名而得罪自己所效力的主公呢?

网络配图

韩信攻下齐国的时候,手握重兵。他的谋士蒯通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韩信表明,刘、项的命运就决定在韩信手里,向着项羽,项羽胜利;向着刘邦,刘邦胜利。不过在谁手下,都不如自己自立山头来得实在。

不过韩信还是没有采用蒯通的话,大概是觉得不靠谱,或者人为刘邦能拜自己为大将不容易,因此死心塌地辅佐刘邦,从此蒯通只好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去了。

可以说,这个时候,韩信如果自立为王,楚汉之争的结果尚未可知。但是韩信没有这么做。后来天下大定,刘邦因为猜忌夺了韩信的兵权,降为淮阴侯,这时候韩信觉得难以忍受,起兵造反。可以说,这时候形势和当时已然不同,没有合适的时机和有利条件。这时候韩信最应该做的是接受现实,守愚保身,他反而骑兵谋反,只会有兵败身死结果。

标签: 张良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良臣张良究竟是拜哪位高人为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良

    张良卖布其实是一个歇后语,完整的是张良卖布——大材小用。说的是张良在少年的时候不得志,曾经靠卖布为生,人们认为以张良的才智,只用来卖布却不是辅佐国家,因此是大材小用。但是张良卖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张良卖布》是秦腔中的一个选段。在秦腔中,《张良卖布》讲的是四姐娃和张连之间的故事。四姐娃和张连是

  • 张良对刘邦有多重要?没有他江山差点就送人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良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非凡的成就,也必须得靠一些有才之人的帮助。古时候那些争夺、征服天下的人,除了有一些猛将、战神,还必须得有一些运筹帷幄的谋士。比如大家熟知的刘备,他可以在乱世割据一方,靠的是诸葛亮等军师,曹操手下的谋士就更多了,如大家熟知的郭嘉 、 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司马

  • 秦末汉初两个强大的谋士范增和张良究竟谁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范增和张良究竟谁厉害

    秦末农民起义后期,暴秦统治被推翻,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楚汉争霸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人开始为了中原大地的统治权的归属进行争斗。这两个人手下都有着强大的谋士为他们服务,刘邦手下有张良,项羽手下有范增。所以,后世就有很多人,将这两个人进行比较。在谋略上,范增要比张良厉害。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手下的谋

  • 堪比张良与诸葛亮:大明功臣刘基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基

    人们都知道,历史上,子房张良、诸葛孔明都是了不起的伟大军师。尤其是经司马迁《史记》有关传记的颂扬、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此二位就更加地家喻户晓、非常地让人称道了。对比这两位先贤,元末明初的刘基,即刘伯温,看似不如他们那样显山露水,实际却毫不逊色于他们。只是,在刘基所处的那个特殊时期,后来者没有史

  • 为何西汉开国的第一侯刘邦要选他痛恨的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农历庚子年。汉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接见张良。去年的朝议,作出了定都关中的决定,只是因为项羽的一把火以及后来一系列战事的破坏,关中的秦代旧宫殿成为一片废墟,因此刘邦指定萧何主持建设汉帝国的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刘邦暂居洛阳,处理日常国事。张良的身体一直不好,战争结束以后,刘邦入

  •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杀谋圣张良?原因竟令人震惊!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杀谋圣张良?原因竟令人震惊!张良是一个大谋士,为刘邦立下盖世奇功,此人神机妙算,谋略过人,被称为西汉三杰之一。按理说功高震主,张良又不是刘邦的故人,为何刘邦对张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另外刘邦的老婆吕雉也很信任张良。那么刘邦夫妇为何不杀张良?网络配图其一,张良不恋权。张良这个人很有

  •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杀谋圣张良?是不敢还是不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

    张良是一个大谋士,为刘邦立下盖世奇功,此人神机妙算,谋略过人,被称为西汉三杰之一。按理说功高震主,张良又不是刘邦的故人,为何刘邦对张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另外刘邦的老婆吕雉也很信任张良。那么刘邦夫妇为何不杀张良?其一,张良不恋权。张良这个人很有计谋,连刘邦都说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 汉高祖刘邦不杀谋圣张良 原因是无能还是不能?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

    张良是一个大谋士,为刘邦立下盖世奇功,此人神机妙算,谋略过人,被称为西汉三杰之一。按理说功高震主,张良又不是刘邦的故人,为何刘邦对张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另外刘邦的老婆吕雉也很信任张良。那么刘邦夫妇为何不杀张良?其一,张良不恋权。张良这个人很有计谋,连刘邦都说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 为何三国时期的钟会多次被人比作西汉的张良?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钟会

    三国钟会钟会,三国时期的魏国的著名将军和书法家。他打小就才华出众,不论是群臣还是皇帝都对他非常欣赏。在讨伐诸葛诞的时候,曾多次巧出计谋,多次被人比作西汉的张良。在景元年间,钟会曾独立支持和协助司马昭的征战蜀国的计划,蜀国灭亡后,他多次大力结交名人名士,沉重打击了邓艾一干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丰富,在

  • 张良博浪沙谋刺秦始皇,名为诛杀暴君,实则为报国仇家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良

    张良多次谋划刺杀秦始皇,为自已编的冠冕堂皇理由是诛杀暴君秦始皇,实则是为韩国复仇,为自已的长辈复仇。张良的家族是韩国的大贵族,张良本人也在韩国为官。秦国内史郡守嬴腾一战灭韩,韩国王室及大部分贵族都被拘至咸阳,软禁终身。张良却逃跑了,并在后来的反秦战争及楚汉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史记.留侯世家》记载